《蜀道難》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蜀道難》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蜀道難》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蜀道難》教學反思1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教材按照時間順序,從必修2引入了古代詩歌。所以這節課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賞析,進一步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從而對學習這單元的其它詩歌以幫助,還為學習必修4中的宋詞打好基礎。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學生,閱讀的古體詩並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

  基於學生對詩歌的誦讀及理解上的困難,我將這堂課定位為誦讀教學課。決定從兩方面來進行教學:一方面在於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係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方面在於梳理《蜀道難》的寫作結構和表現方式上的特點。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於“表”,第二條線屬於“裡”,正是如此,讓學生表裡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採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於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對教學流程、教學目標我覺得設計的是較為合理的。從課堂氣氛與學生反映上看,也能體現新課程的要求。在課堂教學後,我設計了一份學生調查問卷,對本堂課的教學效果進行一次調查。問卷中我設計瞭如下問題:1、聽課過程中能否領會教師的教學要點?2、透過教師的課堂分析及誦讀指導,是否能把握詩歌的情感3、配合多媒體(音訊播放)進行誦讀教學,是否有助於對課文的學習?4、結合例項講解,引導同學感知,對古詩朗誦的學習是否有所進益?5、透過《蜀道難》的學習與作業,是否對李白形成較系統的認識?6、你對這堂課的整體評價如何?

  在回收的48份問卷中。問題一,完全瞭解的佔64.58%、基本瞭解的佔35.41%;問題二,完全瞭解的佔68.75%、基本瞭解的佔29.16%、不瞭解的佔2.08%;問題三,很有幫助的佔52.08%、較有幫助的佔41.66%、幫助較小佔4.16%、無差別的佔2.08%;問題四,很有幫助的佔58.33%、較有幫助的佔39.58%、幫助較小佔2.08%;問題五,回答是的佔77.08%,認為某一方面認識增加的佔22.91%;問題六,滿意的佔75%,較滿意的佔22.91%,一般的佔2.08%。

  透過以上調查問卷及評課時其他教師的批評意見,我認為本堂課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課堂主線不夠清晰,由於設計了兩條主線,課堂時間又較緊,就使得一些內容教得不夠透徹,欲面面俱到,反面面不到。二是,誦讀教學使用的方式多樣,但學生的誦讀興趣與誦讀能力被調動得還不夠,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誦讀。三是,對於詩人李白,在課堂教學中雖有涉及,但預期的作用沒有很好達到,僅僅作為線索與材料來使用,學生對其整體印象不夠深刻。

  《蜀道難》教學反思2

  一、勇敢捨棄才能得到更多

  從對高中教材的解讀來說,李白作品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藝術方面無疑具有典範性。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曾設想將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李白的身世經歷相結合,進而從情感層面對詩作作出解讀。但是,在翻閱各種資料並對文字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之後,我決定忍痛割愛,捨棄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圍繞“難”字,以賞析詩歌藝術特色並進行鑑賞訓練為主,這樣就使目標更為集中。為了做好鋪墊,我把教材安排的《將進酒》放在《蜀道難》之前講,使得學生在第四部分“拓展與延伸”環節中的討論與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順利。

  二、傾心投入帶動整個課堂

  本單元學習提示反覆強調詩歌教學要反覆誦讀。具體到這一首詩來說,相對較為抽象難懂,所以我就用一個早讀時間讓學生預習,透過交流與檢查發現這種充分預習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課時,我較為注重教師自己的朗誦示範作用。在《悲壯的大提琴》的沉鬱又昂揚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絕的險與美之中,面對著同學們朗誦完這首詩後,我的眼睛幾乎溼潤,竟忘了這是一節有很多位老師聽課的公開課。這種投入也感染了學生們,他們給我最熱烈的掌聲,並將這種氛圍一直延續到下課鈴聲響起。

  三、交流探討衍生無限生機

  在講課之前,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唯恐學生不能領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寫的教案預設性過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讀時學生讀書的熱情給了我嘗試的勇氣與信心,所以我決定把設計好的整體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讓學生自己去組合。正式上課時學生的創造力與潛能令我驚異,他們不僅很好地悟出了朗讀的技巧,而且聯想到了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聯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經歷與理想追求,大大豐富了課堂構成,使預設的課堂煥發出意料之外的無限生機,這是我的意外收穫,也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蜀道難》教學反思3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後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盪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反覆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於高昂、澎湃之中,迴旋激盪,餘韻悠長。

  《蜀道難》這首詩的優點卻成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難點,這就是有限的課時與學習內容過於豐厚之間的矛盾,要想把這首詩講深講透看來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上課時就要有選擇性地進行精講,最好能讓學生自己悟出來。所以上課時,我刪繁就簡。我的設計思想是:

  1、治學方法的指導、治學精神的培養是本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2、詩歌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所學詩歌融入我們的文化血脈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學結構採用板塊式,“寫、辨、刪、改、讀、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逐一落實教學目標。

  從上課過程來看,學生較為投入;特別是透過改原詩,然後和原詩進行比較閱讀這一環節,從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能較好理解詩人在此詩中運用的'手法,也明白了這些手法的運用給詩歌增添了魅力,從而理解了此詩,也理解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激情。為了進一步理解此詩,我讓學生進行朗誦設計,並說明這樣設計的理由,然後根據自己的設計把詩歌讀一遍,此環節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學生的熱情被調動了起來,儘管他們的朗讀還欠缺火候,但從設計的理由上看,學生還是能夠理解本詩。

  詩歌教學避免面面俱到,有時教師不講還好,越講學生倒越模糊,所以上課時一定要避免這一誤區。學習詩歌的終極目標是把詩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脈中,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前提是必須把詩歌背下來,並不斷複習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於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這首詩歌能背下來就很不錯了,但從檢查背誦這一環節來看,文科生做得較好,而理科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不能當場背誦。

  《蜀道難》教學反思4

  從本單元開始,就接觸到最常考的詩歌階段了——唐以後的詩歌。第一首詩,就是李白的《蜀道難》。這一課不好講。一是李白的詩歌文意很清晰,反而不容易挖掘很深;二是怎樣讓學生深刻體會李白的獨特風格;三是學生不感興趣。所以必須想辦法讓學生參與理解分析。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明確要講哪些內容,同時分清哪些內容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哪些內容要老師講解。對於本課,李白的風格必須由老師總結概括,而詩歌詩句的理解完全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於是,參照袁行霈先生的總結,我從“氣”的角度,透過例子,讓學生體會李白豪放飄逸,充沛浩大的特點。主要是氣骨、氣象、氣勢三個方面,講氣奇、氣逸、氣壯三個特點。舉例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做了分析詩歌的範例。接著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他們從一句詩入手,選擇語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中一個方面,談談李白的詩歌風格是如何在這首詩裡展現的。

  第二,要求學生課堂交流討論,選十個學生具體講解。在師生互動中,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講解詩歌的要點。張同學在分析“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一句時,講到這裡體現了李白征服自然的勇氣,就不是非常合適的,他忽略了後面“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一句,沒有顧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在其他同學分析手法和語言的時候,幫助他們梳理了分析的順序和方法。學生親自實踐,收穫還是比較大的。

  第三,對於整體文意的理解,最後一個環節指導學生藉助參考書,高效的完成。

  這次練習只是讓學生初步體會分析詩歌的方法。經過多次訓練熟悉之後,還要指導他們去嘗試命題和編寫答案。以達到提升學習境界的目的。

  《蜀道難》教學反思5

  《蜀道難》,這篇課文我覺得重點在背誦,那麼如何指導學生更加容易地背誦這篇課文,就是我課堂上主要要解決的任務了。

  要背誦,當然得先理解。課文的第一層內容較少,根據層次:總嘆蜀道之高、蜀道的歷史、蜀地的交通、蜀道的由來讓學生去背誦,再強調如“鳧”“峨眉顛”“鉤”等字的書寫,效果非常不錯,學生的默寫反映上來基本能拿到滿分。

  第二三層的關係梳理得不是很有條理。第二層還好,給學生勾畫了一個人上蜀道的圖景,學生基本也能把第二層給串聯起來,但第三層的內容就講得有點含糊不清了,學生並不能很好地理解。

  是否可以畫幾幅簡單的漫畫,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整篇課文,這是值得嘗試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