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1

  昨天,我在我們綜合組就關於初中地理課堂中的學法指導上了一節研討課,透過我們組成員的評課,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這節課的一些想法談一談:

  一、成功之處:

  1、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性比較好,回答問題積極,每位同學都想急著回答問題,能給他們組加分。充分體現了小組評價的制度,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都的興趣和信心。

  2、課堂中能充分利用地圖,直觀且一目瞭然,能夠把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中,尤其表現在後面對知識鞏固的環節中,增強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

  3、課外知識在課堂中補充很好,如:日本的河流、日本火山、地震發生的原因、還有日本的國徽等內容。不但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也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能夠藉助日本櫻花開謝的推進過程和時間早晚來幫助學生理解日本南北氣候的差異。

  二、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1、本節課拓展方面做得不夠好,應該用日本的櫻花、富士山或者其它方面的知識加以拓展,達到情感教育。

  2、個別學困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應該採取更好的方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回答問題。

  3、課堂中可適當穿插一兩句日語,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激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是我沒有去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增強自己的業務,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2

  日本是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材中介紹的第一國家,內容比較重要。因此,我安排三課時進行教學,讓學生初步瞭解國家地理學習的知識框架。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我安排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氣候、地形、多火山地震幾個知識點的學習。由於內容不多,因此,結合介紹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導學生討論與交流“如何在地震中逃生”,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識。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感覺到了自己的緊張,不能像平時一樣很從容的教學,這一點我覺得隨著做課次數的增多以及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克服。

  其次,在培養學生用圖探究問題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沒有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們如何有效、準確的讀圖。在地圖的應用上沒有做好指導,比如在對比日本和英國兩個國家跨經緯度多少的問題上,學生們只是看出了兩幅圖一樣大,一樣寬,並沒有看出其本質特點。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讓學生學會看圖說話。

  第三,在教學難點上分析得太少,太粗略,沒有帶著學生仔細的去探究,突破難點的方法沒有掌握的很好,佔用了過多的時間。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選擇那些學生易懂易做的方法來攻破難點。

  第四,師生沒有互動起來,課堂氣氛過於沉悶,最後十幾分鍾才稍有好轉。

  這是由於學生過於拘謹,主要是學生對於所學過的知識掌握不牢固,不能及時、準確的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和老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在以後的課堂中應該加強對知識的鞏固練習。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不足之處,我覺得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備課上,尤其沒有備好學生,自己覺得很簡單很通俗的問題學生不一定明白,不一定會做。例如,動手讓學生畫日本版圖,我在多媒體上已經顯示出來,並且書上也有,就是讓學生照著畫,結果幾乎一半的學生都畫不出來,甚至個別學生趴在了桌子上,我在設計這一個環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個問題,最後只能改變方法,讓那些不會畫的`學生拿出紙把圖拓下來,接著完成以下的教學步驟。

  本節課的亮點

  1、教案的設計符合學生實際,能讓學生很清楚看到學習一個國家,都瞭解哪些方面,為以後的國家學習奠定了基礎。

  2、把文字轉換成圖片,比如在講如果發生地震,在以下四個場景中(教室、家裡、戶外、超市)同學們該如何自救,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後,教師多媒體展示四幅自救圖片,使學生更直觀的瞭解和接受。

  上就是我在教學中的得與失。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長處繼續發揚。

  2、要始終記得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必須合理的安排時間,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把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3、學習地理最離不開的就是地圖,可以說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接觸地圖,根據地圖學習、分析、討論,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總結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

  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3

  用心關注每一位學生:調動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協調者,這種說法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口頭禪。但是如何把理念的東西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還需要理論與實踐相接軌的岔道,這個岔道就是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行為,不斷地調整教案的過程,尤其是不斷地和學生心靈相互碰撞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教案的過程,因為預設的教案遇到鮮活的個體就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班級授課制是機器大生產時代的產物,現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異常短缺,這個大班額的班級可能在中國還要長久保持一段時間。

  教案主體與基調是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的,雖然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個體差異,但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千差萬別,即使你考慮得再充分,也不能保證在課堂上不會出現“另類”的需求。

  這個問題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大瓶頸,有時很難解決。我在實際教學中試圖這樣克服這個矛盾:用你的目光儘量“照耀”可能有“另類”需求的同學,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多觀察他們的反應,多關注他們的表現。

  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4

  今天我們2班學生學習了《日本》這一節的內容。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日本的國花——櫻花,國家的象徵——富士山、傳統服飾——和服等,使學生對日本有初步的感知。然後,依託教材學習對日本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進行了分析,在分析過程中注重讓學生自己看圖、分析圖找到主要特徵,並讓學生總結分析地理特徵的思路和方法。尤其重點分析了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特徵,人文特徵重點分析了日本的經濟特徵,工業的分佈特點和原因,工業的發展條件評價。有指出日本工業發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同時分析了日本的地質特徵及防震。

  這節課的教學總的來說還是圓滿的,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學生在讀圖析圖方面還有待指導,學生還是不敢大膽的說出自己的觀點,表達的語言也要再凝練、準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更好的結合學生的學情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來完善我的教學,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情感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激勵作用。

  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教學反思5

  日本是中國的鄰國,如何理性的認識瞭解日本,就需要老師的指引。以下是關於《日本》一節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課堂上,在老師指導下同學們剛剛將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學完,便有同學能夠將老師剛才講的完整的複述。

  在這項知識的學習上,學生掌握較好。本來並不是很簡單的知識,為什麼卻能夠被學生很快掌握。這就提醒我,要注重啟發,引導學生的興趣。而興趣的產生來自知識內容和教師教學的直觀、形象、生動以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本身的實用性。多種感官並用,是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法寶和最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

  二、提到日本,不少同學是恨的咬牙切齒。

  也因此,在講到日本多火山地震時,很多同學甚至鼓掌歡呼。當然,同學們的感情可以理解,但並不能贊同或者支援。學習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學習,瞭解,借鑑日本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的發展加力。不管是以前的戰爭也好,還是現代的中日衝突,真正破壞中日感情的是一小部分右翼分子,日本人民是好的。正因為我們痛恨日本軍國主義視生命如蟲蟻,那我們更不能象他們一樣。

  三、地圖的應用。

  地圖被稱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對地圖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斷一個學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標。而學習地理更離不開對地圖的運用和分析。

  地圖的應用非常重要,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圖。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只有圖幅較小的掛圖,所以在圖的應用上我們更多的使用課本上的插圖,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的效果自然有所折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