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取氧氣》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製取氧氣》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1

  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重點介紹的氧氣的製取,書中實驗室製取氧氣共介紹了三種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在常溫下分解。其中重點介紹的是用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方法,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經常會遇見有關於這種實驗室製取氣體的習題,同時也是考試中經常會出現的內容。製取氧氣這節課題我將它分成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節講解三種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製備原理,製取氣體的實驗裝置。第二節就是用高錳酸鉀法制取氧氣。第三節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並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

  在第二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課後作為新教師的我要及時的進行反思。因為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透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自我的教學能力,提升自我的專業素質,綜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對自己上完加熱高錳酸鉀法制取氧氣的教後反思: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首先,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適合多數學生在原有化學知識基礎上的學習。課程內容分為開篇檢測,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點,設計5道與本節課學習內容相關的習題,達到複習原有知識點的目的,習題難度較為基礎,均與學習過的氣體有關,學生能積極地參與,並順利的完成。

  其次,以動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氣這一物質的製取,學生容易接受,根據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說出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三種方法,並熟悉的說出這三種方法的文字表達式。學生的表現方面,這堂課的課堂氣氛較好,根據課件上展示的儀器,學生快速齊聲的說出其名稱。在教師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觀察實驗比較細緻入微,認真的觀察教師的每一步實驗操作,瞭解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相關問題出現時,能夠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並尋出產生此問題的原因。在對知識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夠明確製取氧氣的實驗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這七部分操作,體現了學生良好的領悟能力。在習題練習中還體現出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的準確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準確性,說明多數學生都認真聽課,仔細理解,學習態度積極;

  再次,本節課中還出現了一些小插曲,在裝完高錳酸鉀藥品後上講臺演示檢查裝置氣密性的同學,由於在學習前學生沒有進行過此類操作,在演示過程中沒有出現氣泡,但他將手離開試管後水沿著導管進入導管一小段水柱,證明了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良好,而課本上沒有提及到,這讓很多學生很詫異。而事實上證明他的這一做法確實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錯誤,但也讓同學們能夠在此問題上進行討論和分析,在課後學生能夠去嘗試實驗操作,並對實驗提出異議,學生的這種精神值得教師去鼓勵。

  二、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後,我再次回顧了我上課的情景,發現存在如下幾點不足之處:

  1、由於第一次進行大型實驗操作,實驗儀器較多,作為新教師的我沒能夠認真仔細的檢查實驗儀器的準備,導致實驗時缺少棉花。因為高錳酸鉀實驗中,棉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沒辦法在課堂上只能讓學生觀察錯誤的操作,並根據產生的實驗現象分析產生錯誤現象的原因。

  2、為了趕時間能夠完成課程內容,對習題的講解不細緻,有些學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沒能夠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的內容過多,其實學生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能夠總結的很好,但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沒有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宰者進行更多的討論,雖然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但是如果是由學生來總結說出,學生能夠進一步的思考來得出結論,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進一步理解,實際達到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4、課堂中的實驗大部分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足;大部分學生只能觀看實驗而不是自己做實驗。沒有給學生自己探究實驗的機會。

  三、今後教學中努力前進的方向

  第一、讓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我們的實驗,不論他能會多少,最起碼能夠自行去探究化學實驗,讓學生感到實驗成功的成就感。並且要把一些簡單的實驗探究,大膽放手的交給學生,相信學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鴨子添食,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導者,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2

  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重點介紹的氧氣的製取,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三種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書中重點介紹的是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我們平時也很習慣用這種方法。而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製取氧氣並沒有作為重點介紹,只是用了三個實驗告訴學生,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並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在學習這一節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雙氧水在常溫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雙氧水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課本中的實驗是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適應當前的實驗教學,也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間,我利用了演示實驗講授了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由聽教師說轉為親眼看到,由無形到有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五步教學法:引發動機、自主探究、討論引導、實踐驗證、創新發展。在講授新課之初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影片,不僅把學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課堂上,而且隨著老師的提問,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並由此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進而學生在動手製取氧氣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猜想,交流。在此環節中主要想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在同學們的交流和老師的引導下,形成共識,再讓學生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整節課用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銜接起來,讓學生的好奇心在萌發和解決的推演中得到滿足和愉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表達交流,實驗探究等,透過這些活動為學生創設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氣氛活躍。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化學課程標準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對課程標準強調的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絡社會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等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我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只有透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習的效率學感,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3

  本課題的重點是氧氣的製法及實驗操作,難點是催化劑的概念,本堂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在實驗室裡製取一種新物質,所以對於製取的基本步驟非常陌生,因此老師如何引導是這堂課的關鍵。

  這堂課我透過“反應原理—藥品—儀器—實驗步驟”的基本設計思路進行教學,首先提出問題“實驗室中如何獲取氧氣”來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和學生一起探究實驗室中製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儀器和藥品,並透過一些列問題的提出透過小組合作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實驗中獲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從而上升到獲取物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據反應原理及儀器藥品,歸納得出實驗方法、步驟。課上學生能夠主動的思考問題參與到學習中,小組合作充分,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對於教學目標和重點的把握需要進一步提升。

  本節的重點氧氣的製法,也就是物質獲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劑”是一個基本概念,是本節課的難點,但教學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難點。

  二、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效率包括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到多少。在“氧氣的實驗室製法”中就要求學生獲得獲取物質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過多的糾結於小問題和細枝末節。在這一方面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從製取氧氣中提取獲取物質的思路,則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獲取物質的思路”的一個相關圖式,從而形成較強的知識網路。

  另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怎麼學”的關鍵。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學生透過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興趣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廣泛的採取“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使學生更好的體驗感悟化學的神秘和魅力。為了達到目的,教學上花時較多,易拖堂。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4

  作為一名在初三化學教學一線工作的青年教師,我時時感受和經歷著新課改帶給我的困惑、衝擊、碰撞、礪煉與收穫。我認為若想在課程改革中佔據主動地位,就應與時俱進,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課改,迎接新課程所帶來的全新挑戰。

  教育教學就是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從這些理念出發,就要求教師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創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注重學生“動手”與“動腦”的結合。在實驗中主動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及時瞭解學生的興趣、原有的認識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一、瞭解學情、因情施教

  《製取氧氣》,這是初中化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又是初中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氣體制取的實驗,該課題的學習將對以後化學知識的進展作下鋪墊,同時也對學生觀察能力、動手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初三學生剛接觸化學,我想同學們對實驗肯定有很強的慾望,但是可能會因缺乏實驗基礎知識而膽怯,沒有信心。所以在備課中,我根據學情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思路,例如在分組實驗――催化劑的探究中,盡力將實驗過程分解,加強基本操作的指導及組內的相互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實驗。後來的實踐也確實證明了上課時,學生對實驗操作的膽怯心理消除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調查分析、合理分組

  上課之前,為方便和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我根據學生情況,利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辦法,讓各小組由性別、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個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學組成,人數在4-6人之間。之所以採用該法,是因為在平時的教學與聽課活動中,常常發現同桌的兩位同學或前後位四位同學組成的學習小組,往往存在組員太少,成績、個性接近或人際關係不合導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況。後來認識到差異普遍存在於學生中間,但學生的差異也是一種資源。它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況:衝突和共享。學生之間會因為差異而形成衝突,但是如果引導得好,學生則可以共享差異,在差異中豐富和拓展自己。“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辦法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三、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引人入勝、別緻新穎的匯入對課堂教學至關重要。時值“神州六號”成功發射,在課的開始,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多媒體,及時投放了“神州六號”發射時激動人心的場面,讓大家在感受偉大場景的同時,以萬分自豪的心情和濃厚的探究慾望進入新課的學習。之所以採用“神州六號”這一事件,而不用氧氣廣泛的用途等引入課題,是因為“神州六號”這一事件資訊量大,影響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學生對此事的瞭解就是一種教學資源。就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因為新知識的獲取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真實、生動、直觀的情景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引入了新課,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四、最佳化實驗、合作探究

  首先對於實驗室製取氧氣所需的藥品,我沒有采取課本上的形式平鋪直敘地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嘗試思考實驗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質來製取氧氣。此時學生所學知識還很少,尚未學到質量守恆定律,但是學生們提到許多製取氧氣的物質如:空氣、水……這時,我引導學生從實驗室角度出發,引出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三種藥品。這一環節,培養學生化學思想,為學習質量守恆定律做下知識鋪墊。

  為了突破“催化劑”這一難點,我將“二氧化錳的作用”設計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組實驗。考慮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製氧氣的實驗,涉及許多化學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問題提出來加以研究和解決,所以我認為問題的設計宜小不宜大,不能過於繁雜和開放,將問題控制在一個點或一個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產生氧氣,MnO2是否也作為一種反應物”、“反應完畢後MnO2如何回收”等,使學生形成催化劑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我認為中學階段探究性實驗應當有三個特點:⑴、縮短了原發現過程⑵、降低了原發現過程難度⑶、精簡了原發現歧途。這樣,探究性實驗就便於以一個較複雜的問題為中心,透過設計一些有梯度、又緊密相連的小問題;加以巧妙引導就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充滿好奇和興致去主動參與探究,去感受發現的過程,從而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的方法,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體現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在分析現象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引導歸納,培養學生按照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的規律來認識事物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討論,對彼此的科學解釋提出批評和質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這樣,在突破難點的同時也掌握了實驗室採用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的反應原理。

  在探究活動中如果是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的探究活動,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實驗或教師的經驗來代替。例如在處理加熱氯酸鉀製取氧氣的實驗時,在展示實驗樣品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將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上臺合作演示,同時加強操作要點和安全問題的指導,這樣就變學生被動的看為親身操作體驗,學生的積極性大為高漲,這也為下一節學生實驗探究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打下基礎。

  五、分析對比、發現規律

  實驗室除了用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外,還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引導分析這些反應的特點,形成分解反應的概念,並與化合反應對比分析,形成化學中分類的學習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學生們列舉出許多分類學習的例子。如:物質可以分為混合物、純淨物;變化可以分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氧化反應可以分成劇烈氧化、緩慢氧化等。這樣就使學生及時鞏固了所學知識並形成了重要的化學思想。

  六、反思評價、總結收穫

  反思評價是科學探究的必備要素之一,透過對探究活動的反思,學生體驗到化學學習方法與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實驗結論得出之後,透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二氧化錳的作用”的探究實驗中,應用了什麼探究方法?得出對比實驗的方法。透過對實驗探究中,“加熱過氧化氫溶液放出氧氣”這一實驗現象不明顯的反思,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原因,最佳化設計,鼓勵學生在課下繼續探究。對該問題的反思,學生不僅對實驗探究的設計思路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而且對實驗設計的方案的最佳化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對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十分有利的。最後以暢談收穫的形式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及能力上的收穫做一總結。

  以上是我在本課中嘗試新課改理念教學的一點體會,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但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學生因受到課堂教學長期以來形成的“你講我聽”的傳授模式額影響,個別學生習慣於被動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學生不知所措,不能進行合理的說理和有效地解釋自己的觀點。同時我也清醒的認識到,一切都在發展變化,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是一條充滿了曲折與泥濘的道路,仍然需要我們繼續大膽地探索下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課堂效益。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5

  一、對【實驗2—5】、【實驗2—6】過氧化氫分解和二氧化錳催化作用的改進

  1.加熱分解的實驗,可以考慮適當增加過氧化氫溶液的濃度,將5%的過氧化氫溶液改為10%的過氧化氫溶液。但是,熱的過氧化氫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錳,否則會因劇烈反應,導致液體從試管中飛濺出來。

  2.由於購置的過氧化氫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為穩定劑,以減少過氧化氫的分解。因此,在使用過氧化氫溶液時,一定要加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來中和溶液中的硫酸。當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後,稍稍振盪可見試管內液體中有許多細小的氣泡出現。

  “微微加熱”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連續加熱,甚至於達到沸騰。這樣試管中的水蒸氣過多,會造成帶火星的小木條無法復燃。正確的操作,應採用間斷的加熱方法,過一會兒,試管內會出現大量的氧氣逸出的現象,此時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現象十分明顯。

  3.為了證明二氧化錳是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反應的催化劑,還應增加直接加熱二氧化錳,並無氧氣產生的實驗;以及將濾出的二氧化錳再次進入催化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的實驗。

  二、證明過氧化氫溶液中含氧的實驗探究

  由於課本中提及的催化劑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劑都參與了反應,因此從證明角度也就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個實驗可以轉換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過氧化氫溶液的氧化性,選擇具有還原性的無氧酸鹽氯化亞鐵與之反應,可以迅速產生大量氧氣。這樣一來,證明的推理較為嚴密,但是反應原理卻較為複雜了。

  另外,過氧化氫溶液與氯化亞鐵固體反應較為劇烈,因此過氧化氫溶液的濃度要較稀,用量也要較少,加入的氯化亞鐵固體顆粒同樣要較小為宜。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透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教師自我的教學監控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綜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對自己上完加熱製取氧氣的教後反思: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首先,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導學案的設計恰到好處,適合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學習。透過對本節內容的檢測發現,學生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在知識的掌握和昇華、動手能力、實驗評價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其次,學生的表現方面,這堂課的課堂氣氛較好,在本次課堂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學生觀察實驗比較細緻入微,學生的思維比較靈活,很多細節方面只要點到為止即可;在實驗環節中還凸顯了一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在對知識的掌握和辨析上,體現了學生良好的領悟能力,能夠明辨對錯,堅持真理;在習題訓練中還體現出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的準確理解和問題處理的準確性,說明多數學生都認真聽課,仔細理解,學習態度積極;在總結評價環節,學生們也能夠有自己的見解,推選出本組從動手能力、組織能力、知識儲備、習題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對自己和同學都有正確的認識。、再次,本節課中還出現了一些小插曲,上臺演示的閻佳君同學在裝完高錳酸鉀藥品後,用重新檢查了裝置的氣密性,而課本上和學案上都沒有提及到,這讓很多學生很詫異覺得沒必要或者做錯了。而事實上

  證明他的這一做法確實在實際操作中很有必要。因為在重新裝完藥品後確實有可能造成裝置氣密性不夠好,發生漏氣的現象。學生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認真的學習精神不就是我們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嗎?

  二、不足之處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後,我再次回顧了我上課的情景,我發現瞭如下幾點不足之處:

  首先,由於實驗準備的倉促,沒來得細查,導致實驗時“缺東少西”。還有對學生操作時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預設不足,造成問題出現時自己很被動,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對學生的學情瞭解不是太充分。、其次,為了趕時間為給學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時間,為了進度而節約時間。現在看來有些得不償失,學生沒有經歷質疑——探究——交流、——結論的過程致使記憶不夠深刻理解不夠透徹。比如,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時裝置為什麼要選擇“固固加熱型”?收集裝置採用哪種(排水法、排空氣法)呢,為什麼?可以在學生討論交流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引導學生透過合作討論經過思維碰撞形成的知識遠比老師直接講出來的藥來的深刻而透徹。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閻佳君同學在裝完高錳酸鉀藥品後,用重新檢查了裝置的氣密性,而課本上和學案上都沒有提及到,這讓很多學生很詫異覺得沒必要或者做錯了。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課堂生成性問題,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討論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發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但是很遺憾為

  了“趕進度”我一句“這步驟可以省略”帶過,現在想起來真是後悔。、最後,評價做的不好,不能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宰者。

  課堂中的實驗大部分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足;大部分學生只是參與實驗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實驗,缺乏自己動手實驗的能力。有部分學生是課堂的看客,對很多事情漠不關心,不參與其他學生的討論大潮中去;交流討論階段學生參與性不足,一些規律和現象只有少部分學生能總結出來,其他同學只能看到表面的內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問題。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尋找“自主導引五環”教學模式和化學教學的契合點,找到更加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我們的實驗,不論他能會多少,最起碼能夠跟著其他學生一起去探究這些實驗,讓學生感到有成就感。並且要不斷的發展自己的思想,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是可以的;要有這樣的認識:學生只有犯錯誤,他才能從錯誤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第二、不能只是侷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講眼光放的長遠些:去學習別的科目的教師是如何強化重點和突破他們的難點,學習別人的優秀的地方,改進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發展,我個人覺得我們最好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因為我們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我們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讓學生理解我們在課堂中所傳授的知識,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畢竟每個老師的方法都不一樣,與其讓他困難的適應我們,不如我們改變一下自己,從他們的角度去傳授知識,或許這樣做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7

  本節課重點介紹三種製取氧氣的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書中重點介紹的是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我們平時也很習慣用這種方法。而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製取氧氣並沒有作為重點介紹,只是用了三個實驗告訴學生,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並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

  在學習這一節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雙氧水在常溫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雙氧水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課本中的實驗是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適應當前的實驗教學,也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間,我利用了演示實驗講授了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由聽教師說轉為親眼看到,由無形到有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五步教學法:引發動機、自主探究、討論引導、實踐驗證、創新發展。在講授新課之初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影片,不僅把學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課堂上,而且隨著老師的提問,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並由此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進而學生在動手製取氧氣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猜想,交流。

  在此環節中主要想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表達交流能力。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8

  初三化學第四單元的第三節內容《性質活潑的氧氣》需要兩個課時來完成,以往的時候,一般是第一課時結合教師的演示實驗,把整節課的內容通講一遍,第二課時再讓學生去實驗室親自動手實驗。

  今學期,我們一改往年的做法,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去實驗室親自體驗實驗中的諸多問題,第二課時再把遺留問題帶到課堂上去處理。這樣學生不得不親自去選擇實驗藥品、實驗儀器,動手去完成儀器的組裝、檢驗裝置的氣密性,然後小組再討論制定實驗的步驟、總結實驗中的注意事項,最後完成實驗結果的交流和反思。

  相比之下,原來的做法,教師會覺得更加順手一些,事先把注意的問題交代清楚,學生在練習的時候突發狀況就會少一些,甚至沒有。可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學生對於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當時實驗完成得很好,事後再涉及到這個實驗的有關問題時,好多學生會表現的一臉茫然,毫無印象。

  歸根結底,就是學生只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完成一個任務而已,而至於自己在實驗中獲得了哪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實驗方法、科學素養,恐怕沒有幾個同學去認真考慮過。儘管實驗課堂上熱鬧非凡、學生興趣高漲,可那只是一種積極的假象,學生獲取的知識猶如過眼煙雲,轉瞬即忘。

  而這種先讓學生去體驗、探究的方式,肯定是很費時間,而且課堂上會狀況不斷,需要教師預先設想到很多的意外情況。在現在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情況下,很少有教師願意這樣去做,總覺得這樣的課堂效率低,課堂容量小。像本節課中,學生只是練習了氧氣的製取和性質的基本操作,而至於實驗裝置的選擇依據、氣體收集方法的依據、催化劑的概念等,都沒有深入介紹。

  學生在實驗時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像藥品的新增順序、儀器氣密性的檢驗方法、加過氧化氫溶液時必須先將集氣瓶盛滿水倒放在水槽中、收集氣體時集氣瓶必須豎直、盛滿氧氣的集氣瓶必須蓋好玻璃片正放在實驗臺上、鐵絲要繞成螺旋狀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親自嘗試了錯誤操作後又自覺改正的,印象肯定很深。

  令人驚喜的是,部分學生在實驗中獲得了可貴的實驗設計思路和實驗方法,對實驗現象和結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聯絡。例如,有的同學問:“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是不是說明氧氣不溶於水啊?”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後,他又問:“是否所有不溶於水的氣體,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啊?”看來排水法收集氣體的依據他已經掌握了。還有的同學問道:“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什麼啊?”“盛滿氧氣的集氣瓶正放在實驗臺上是不是和密度有關係?”。相信經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獲得答案,比起我們教師直接告訴他,讓他記住答案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不僅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也會大大提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化學教學已經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實驗這一載體,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已經成為當前化學課程改革的關鍵。

  為此,我們教師一定要積極創造條件,儘可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多實踐、多思考,透過實驗探究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把強烈的創新意識、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滲透給學生,激發學生探究精神,讓他們在創新中成長。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9

  教後記上週我進行了第三節制取氧氣教學活動。我主要和學生探討學習氧氣的製法。首先讓學生了解氧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回憶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氣。對於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極少數同學能想到分離空氣。此時再提出問題:這些方法是否適合實驗室製取氧氣,給學生提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要求。從而和學生一起分析得出實驗室不能用這些方法制取氧氣的原因。

  對於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透過書上的實驗探究,由對比實驗得出實驗室製取氧氣一般用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氣,也透過這個實驗探究,再補充一個對比實驗,證明二氧化錳是這個反應的催化劑,強化催化劑的概念,讓學生印象深刻。教學實踐也證明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

  實驗藥品確定以後再對實驗原理進行強化講述,同時讓學生根據實驗藥品和反應原理選擇反應裝置。這裡是學生首次系統的認識氣體的製取,根據實驗原理選擇實驗裝置(分為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具體而言,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和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固液常溫型和固固加熱型用掛圖展出),分析完了以後再進行實驗,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學生一起探討得出,然後共同進行實驗製取,學生興趣濃厚,氣氛活躍,印象深刻。

  透過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在學習氣體的製取時思路清晰,邏輯分明,課後練習的結果表明這節課課堂效益較高,知識的夯實到位,為後面二氧化碳的製取的學習打下伏筆,課堂教學出現可持續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對於教學目標和重點的把握需要進一步提升。本節的重點氧氣的製法,也就是物質獲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劑”是一個基本概念,是本節課的難點,但教學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難點。並且時間安排上欠佳,學生製取氧氣耗時過多,導致沒時間學習他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不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