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5篇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一味聽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課文文字比較簡單。它的簡單,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沒有多少嚼頭的詞語。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

  於是,我對文字也就沒有多加細讀,設計了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好

  第一節,讓學生體會到猴子的勤勞與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文章的第二、三節是寫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了梨樹,改種杏樹,結構與第四、五節、第六、七節相似,只要指導他們會學了這兩節,就為自主學好下文打好基礎。因此,在教學這兩節時,我以扶為主,指導學好這兩節。

  三、以放為主,指導學好第四、五和第六、七節。

  原來以為,自己的教學層次設計得挺清楚,課文又淺顯易懂,在課堂上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可一上完課,給我的感覺是,學生的表現比我精彩。我認為的學生的精彩之處有:

  1、在學習第一自然段,請學生交流自己對本段的體會時,別的小朋友認為小猴“天天澆水施肥”是是猴子急著想吃梨子,沒有耐心的表現。有一學生卻提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現,講得有道理,值得肯定。

  2、學完課文,請小朋友談談,如果以後猴子還要種果樹,你會怎樣

  提醒小猴?有的說小猴不要光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應該相信自己,一定能種好果樹;有的乾脆說,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 有個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說:“我會告訴小猴,你可以在別的地方分別種上杏樹、桃樹、櫻桃樹,這樣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讚嘆。

  3、學生對本文的分角色朗讀興趣濃厚,並有聲有色。

  4、在學習生字,識記“拔”的字形時,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我幫朋友拔了一顆牙”的有趣、形象的猜字謎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因為犯了語文教師最忌的毛病——沒有仔細研究教材,在理解文字時出現了失誤。

  —、文中“梨樹要等五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應該是疑問句,我把它當作了反問句。怪不得,在引導學生比較時,學生有點蒙。 而我當時也納悶,上學期學生早就學過了反問句的作用了,而且掌握得不錯,今天是怎麼啦?

  二、文中三隻鳥兒出的主意分別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它們的建議根本沒錯,錯的是猴子聽了它們的話後,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有了錯誤的行為——拔了這棵果樹種那棵果樹。而我卻誤導學生鳥兒出的並不是好主意,因為有了我的誤導,所以使學生的思維有了偏向,才會讓學生有“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的錯誤想法。

  透過這一堂實踐課,使我認識到了自己有許多的不足,工作中還需努力……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2

  針對第一次課堂上出現的種種不良症狀,心裡一直琢磨著,在評課下來,發現自己的課備得實在有問題,自己的課堂線索沒理清,渾水摸魚的心態讓自己總得不到舒坦,對症下藥,將自己的教案推翻,重新給自己的課堂設計思路。

  課文第二至八自然段寫猴子輕信烏鴉、喜鵲、杜鵑的話不斷改種果樹三個小部分意思內容相近,敘述形式相似,採用“由扶到放”“以放為主”的方法展開教學,這裡有知識性的問題,“農諺”“梨五杏四”等具體農諺要讓學生明白。當烏鴉、喜鵲、杜鵑問他時,猴子連接回答的都是“等不及”,說明猴子沒有耐心,急於求成,然後將猴子的三次表現放在一起比較讀,從反覆的讀中小朋友還認為這隻猴子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聽什麼,不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我覺得說的也是挺對的。水到渠成,正因為猴子這樣,我們小朋友也發現了他的問題所在,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引出課文最後一自然段。這隻猴子什麼樹也沒種成。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教師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猴子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同時注意讀出三種鳥的語言個性。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作為教師我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允許學生對猴子的評價多元化。這樣孩子們對猴子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也能拓寬孩子們的思路,但在指導的過程中,我抓住主要的,引導學生從積極的層面上分析理解。

  課後拓展時,我提出:“小朋友,你能幫幫這隻猴子,快告訴他為什麼他什麼樹也沒種成嗎?”讓學生透過自己對文字的解讀,明白其中的道理,讓學生切自體驗,來勸解幫助別人,以達到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角色參與,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讓學生有話可說。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引起思考,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小猴子的錯誤。為了讓反面的引以為戒的故事從正面的角度去理解,我說:“猴子聽了小朋友的勸告後,一定很受啟發,第二年克春天這隻猴子又種上了果樹,這一次他他有沒有吃到果子?”讓小朋友接著課文寫下去。很多小朋友寫得都不錯,實際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狀況。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3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童話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盲目聽信他人意見,不斷更改自己的種植計劃,最終什麼果樹都沒有種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表演,從中理解深刻的道理。課文文字比較簡單。

  它的簡單,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也是差不多。

  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沒有多少嚼頭的詞語。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 這篇課文的2、3自然段與4、5和6、7自然段的內容相近,結構相似,因此,教學中,我以2、3自然段的學習為例,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說說猴子為什麼沒種成杏樹,最後落腳在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上,並讓學生互相評議,學生個個都成為了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朗讀是學生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以朗讀的方式來檢驗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做到以讀代講,甚至熟讀成誦,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農諺”等詞語,並積累一些農諺。

  3、能感知了解故事大意。

  教學重點、難點:

  1、透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2、識字、寫字。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小朋友們,你們吃過哪些水果呀?能說說是怎樣的水果嗎?(從形狀、顏色、味道方面說)有些水果可都是結在樹上的,你知道哪些果樹呢?

  2、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猴子種果樹》,師板書課題,會學習的同學會悄悄地和老師一起寫。

  3、課題中有個生字,出示“種”,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偏旁、多音字)再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朋友們預習了課文,你知道課文裡出現了哪些果樹?指名說。

  出示:梨樹 杏樹 桃樹 櫻桃樹 ,正音“櫻”後鼻音,齊讀。

  2、你能用上先……接著……然後……最後……來說說猴子種樹的經過嗎?

  3、猴子為什麼一再地改種果樹呢?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出示自讀要求。

  生自由地朗讀全文,交流。

  (1)改種杏樹

  指名說。指名讀2、3自然段。評價,再指名讀。

  烏鴉說——出示詞語:梨五杏四

  什麼意思呢?(梨樹要等五年才能結果,杏樹四年就能結果。)你能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誰再來說,讀好這個詞,齊讀。

  聽了烏鴉的話,猴子改種了杏樹,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兩個自然段。

  (2)改種桃樹

  正當杏樹成活的時候,一隻喜鵲“喳喳”地飛來了。讀詞:喜鵲。它可是吉祥的象徵,你看名字裡還帶個——“喜”字呢。

  出示生字卡片:喜,你是怎麼記的?請看大螢幕,在甲骨文中,“喜”字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歡樂,“口”是發出歡呼聲。你能給喜字找找朋友嗎?(歡天喜地、喜氣洋洋……)

  知道嗎?兩個喜字在一起也讀xi。點選:雙喜 你在哪裡見到過這樣的字?(結婚、喜糖……)

  誰來讀讀4、5兩個自然段。評價,再指名讀。喜鵲說的 “杏四桃三”。你懂嗎?指名說,小朋友真會學習。把這個詞送回文中再來讀讀呢,齊讀這兩個自然段。猴子又改種了桃樹。

  (3)改種櫻桃樹

  正當桃樹成活的時候,杜鵑也飛來了,指名讀6、7、8自然段。評價,齊讀。

  杜鵑勸猴子——桃三櫻二,櫻桃樹幾年結果?指名說。這是農民伯伯在勞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就叫——農諺,找一找故事裡還有一句:櫻桃好吃樹難栽,讀第8自然段。什麼意思?(櫻桃好吃但樹很難種活)你還知道哪些農諺?指名交流。

  (4)讓我們把文中的生詞連起來讀一讀。橫著齊讀,豎著齊讀。

  三、精讀課文學習第1-3自然段

  1、猴子先後種了四次樹,讓我們去看看猴子第一次種梨樹時的情景吧。

  2、指名讀。猴子每天都做兩件事?(澆水、施肥)出示 “澆”、“施”、“肥”。 你用什麼辦法來記生字?肥是月字旁,與什麼有關,還有哪些月字旁的字?(胖、臉、肺……)

  梨樹苗的成長是不需要每天都澆水、施肥的,可是猴子為什麼這樣做呢?指導朗讀:猴子想吃果子的心情多麼急切啊!你能把猴子的這種心情讀出來嗎?

  還有哪隻小猴子想快點兒吃到梨子?指名讀。讓我們一起來做這隻心急的猴子,齊讀。

  3、正當梨樹成活的時候,烏鴉是怎麼說,猴子怎麼想、怎麼做的呢?

  (1)自讀第2、3自然段。出示烏鴉的話,誰來讀好烏鴉的話。讀讀紅色的句子,這是兩句——反問句。自己大聲地讀讀,想一想烏鴉的話是什麼意思?指名說。你就是這隻烏鴉,請你對猴子說說這段話,注意把你的意思讀出來。指名讀,評價。是啊,猴子等不了五年,它這麼心急,就是沒有——耐心,讀詞。難怪人們說猴急呢,烏鴉可真瞭解猴子啊。(師生評議)齊讀。

  (2)聽了烏鴉的話,猴子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指名說。請你讀出猴子的心急來。“拔掉梨樹,改種杏樹”。學習生詞“拔掉”、“改種”。你有什麼好辦法來記“拔”、“改”?

  猴子又做了兩件事,拔掉梨樹,改種杏樹,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猴子的想法和做法。齊讀第3小節。

  (3)分角色朗讀 2、3 自然段

  男生扮演猴子,女生扮演烏鴉,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隻沒有耐心的猴子。(分角色讀)

  沒有耐心的猴子等不了五年的時間,所以它梨樹沒栽成。那在聽了喜鵲、杜鵑的話後,猴子是怎麼表現的?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四、指導寫字

  1、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認識了許多生字寶寶,還有兩個字寶寶等著我們去寫好呢,出示生字“施”、“喜”,觀察字形。

  2、寫好這個字要注意些什麼?

  3、師範寫,學生描紅、臨寫。

  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將識字貫穿在文章中。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將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幫助孩子理解,並且在教學中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寓意。

  教學伊始,我引導學生從果樹談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先從題目入手,揭示課題。相機教學“種”字,析形辯音。然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設疑:課文裡出現了哪些果樹?讓學生按課文內容來說說猴子種樹的經過,質疑:猴子為什麼要一再地改種果樹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藉助拼音自課課文。

  在輪讀課文的階段,相機提示學生正音,比如說“櫻”是後鼻音;“耐”的聲母是n,不要讀成lai。在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回答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煉文中的樹名、鳥名、象聲詞、農諺等詞語,讓學生有了類的概念,在語境中輕鬆地學文識字。

  在教學課文內容時,依舊貫徹隨文識字的教法。透過析音、析形、析義分類指導識字。例如在教學“澆”時,透過析形和動作,以及換偏旁,幫助學生牢記生字。文字教學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猴子種果樹的經過和結果,初步明白做事如果急於求成,沒有主見,到頭來什麼事都辦不成的道理。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時,要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敘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要以扶為主,提出問題:正當梨樹成活的時候,烏鴉是怎麼對猴子說的?猴子是怎麼想、怎麼做的?讓學生先讀,在讀中思考。

  以導“說”、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猴子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同時注意讀出三種鳥的語言個性。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猴子的評價可以多元化。透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道理。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文字比較簡單。它的簡單,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沒有多少嚼頭的詞語。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一、指導學好第一節,讓學生體會到猴子的勤勞與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文章的第二、三節是寫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了梨樹,改種杏樹,結構與第四、五節、第六、七節相似,只要指導他們會學了這兩節,就為自主學好下文打好基礎。因此,在教學這兩節時,我以扶為主,指導學好這兩節。三、以放為主,指導學好第四、五和第六、七節。

  原來以為,自己的教學層次設計得挺清楚,課文又淺顯易懂,在課堂上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可一上完課,給我的感覺是,學生的表現比我精彩。我認為的學生的精彩之處有:1、在學習第一自然段,請學生交流自己對本段的體會時,別的小朋友認為小猴“天天澆水施肥”是猴子急著想吃梨子,沒有耐心的表現。有一學生卻提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認為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現,講得有道理,值得肯定。2、學完課文,請小朋友談談,如果以後猴子還要種果樹,你會怎樣提醒小猴?有的說小猴不要光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應該相信自己,一定能種好果樹;有的乾脆說,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有個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說:“我會告訴小猴,你可以在別的地方分別種上杏樹、桃樹、櫻桃樹,這樣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讚嘆。3、學生對本文的分角色朗讀興趣濃厚,並有聲有色。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6

  《猴子種果樹》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形象,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因此我制定的第一課時目標是:

  1、學會本課的生字、農諺,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

  低年級語文教學以識字寫字為重點,而文字就是識字寫字的載體,所以面對低年級童話故事教學,我們首先要把識字寫字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將識字貫穿在課文中。透過記憶字形,記憶口訣幫助識字。例如在教學“拔”時,透過析形編口訣,以及換偏旁,幫助學生牢記生字。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將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幫助孩子理解,例如教學“農諺”時,我讓孩子們自己去課文中找,自己總結經驗理解“農諺”的意思,完成了我的第一個教學目標。

  我根據課文內容相近和敘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要以扶為主,提出問題:猴子一開始天天給梨樹澆水、施肥,可是後來居然拔掉梨樹改種杏樹,是什麼原因呢?讓孩子們產生閱讀期待,自己讀一讀第二三自然段。教學時我還抓住動物的特點讓孩子們練習讀出不同的語氣,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說”、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烏鴉的擔心,猴子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

  反思這節課的問題,我覺得在朗讀指導上還有所欠缺,沒有充分讓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另外在指導孩子讀出烏鴉和猴子的不同語氣時,我沒有做到範讀的指導,也沒有做到全員參與,在以後的課堂上如何真正的做到以生為本,這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朗讀評價也要有層次,有目的,評價要精準,在本節課上讓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夠,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待於訓練和提升。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上能落實這一自主學習的目標,真正做到讓孩子們學有所得。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7

  在這節《猴子種果樹》中,我在備課時的兩課時的設計思路其實特別簡單,就是“識字——講故事——演故事——--編故事”這四個環節。

  平時,我在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時,都是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目的是糾正孩子們的讀音並儘量用文中的詞語和理解文中所學的詞語。

  這節課,是先將詞語進行分類,本課詞語較多,分成四類:

  第一組:梨樹、桃樹、杏樹、櫻桃樹

  第二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櫻二 櫻桃好吃樹難栽 農諺

  第三組:烏鴉 喜鵲 杜鵑

  第四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組果樹的名稱,學生讀完後,引出與樹有關的短語,也就是“農諺”,第二組農諺,先解釋第一個“梨五杏四”,再舉一反三理解其他三個諺語的意思,從而指向農諺意義的理解。這對七八歲的兒童來說,農諺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需要點撥。

  第三組鳥類名稱,問“你喜歡烏鴉嗎?”——為傳統觀念中的烏鴉撥亂反正:長得醜且有報喪鳥之稱的烏鴉,也有其令人稱道的孝順一面,會反哺。

  第四組詞語則是三種鳥類的叫聲。四組詞語都呈現後,讓孩子們豎著讀,讓孩子明白歸類有助於識記詞語。 “每一行裡都有一個故事。”

  平常我們在學生識字後,都會進入學習課文的環節,提出要學生解決的問題,讓孩子們反覆讀課文並談出感受,讀出語氣,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在這節課上,我讓學生會聽故事、講故事:“有一天,猴子種了一棵梨樹苗,他來澆水、施肥,等著將來吃梨子。過了一天,猴子來給梨樹澆水、施肥,等著將來吃梨子。又過了一天,猴子來給樹澆水、施肥,等著將來吃梨子。又過了一天,猴子來給樹——”說到這裡,老師讓學生接著往下講,學生也會講課文的第一段了。接著老師問:“這裡邊猴子每天做兩件事,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澆水、施肥。”順勢我就並進行了隨文識字,指導學生寫生字“澆”和“施肥”這幾個字。同樣是對課文內容講解,不用像平時那樣去分析,而是透過讓學生跟隨老師講故事,逐漸明白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同時進行書寫指導。由於課文後面幾個自然段的結構相同,因此我重點指導學生講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講後面的兩部分,並不斷用他自己的方式讚揚學生(第一個講故事的孩子大力讚揚他講得“好”;第二個用填空的方法講故事的孩子,則稱讚他“優秀”;第三個加大難度,只給出提示語講故事的孩子,就稱他是“超級棒”),不斷激發學生內心講故事的慾望,樹立孩子們講故事的自信心,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上就能夠講課文的三個小片段的故事內容。

  經過專家點撥後,我發現自己存在沒有把易錯字的讀音指出來,比如“著”急的著,還有耐心的耐等,在引導學生找哪幾種果樹或閱讀過程中,沒有很好的運用一些圈畫的策略,導致有些孩子沒有找準、找全相關的知識點,還有ppt的製作儘量用淡一些的背景,類似這些細節的問題在以後我教學中需要注意。童校長還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比如壓縮時間,把猴子在栽樹程中的“沒有耐心、沒有主見”滲透在講故事過程中,把表演和講故事結合,兩者不能割裂,用優秀孩子的朗讀引領其他孩子對課文的讀、體會其中的語言、動作、表情,然後再創設情境演一演,使得課堂更加立體起來,在這裡,非常感謝學校為我們請來專家點撥、指導!

  但是我又不得不說“經過童校長的評課,我的困惑越來越多,不過也許這種碰撞,說明我在思考吧!不瞞大家說,我這節課有是模仿教學名師薛法根的課來上的,他在出示四列詞語時,第一列課文四種樹說完後,薛老師緊接著問:你還知道什麼果樹?什麼樹結的是什麼果?在學習烏鴉、喜鵲、杜鵑時,薛老師不僅問了孩子們喜歡哪種鳥類,理由是什麼?還問孩子們對其他鳥類的喜好,在指導寫“肥”時,薛老師問了月在旁的字還有哪些,花了大把大把的花時間。然後我就產生了困惑:到底是抓住課文裡關鍵的、核心字眼、核心語句,圍繞課文去講課文內容還是在語運(語言運用)和語句積累上下功夫。再說到把演故事融到講故事中,我又覺得課時目標的界定好像越來越不清楚,如果第一課時就能演故事,我覺得這已經有了第二課時的影子,而第一課時一般要求是正確、流利去讀課文,連有感情地讀都還沒有去做,怎麼能演到位呢?在薛老師的課裡,他只是一步步引導孩子去講故事,並不要求與文字文字完全一致,只要按層次的一步步去講,清楚表達就好,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去發現,發現這三個故事的有相似性,把不同的地方找出來並作相應的替換就可以了。可能我模仿起來過於拙劣,所以沒有那種整體上的掌控性不夠,課堂效果不大好,並且有拔高之嫌。

  可能正因困惑的存在,也激起了我對學校評課方式進行了思考,每次評課,我們花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在個人評、小組評上,留給專家的時間少,留給專家和我們互動、隨意聊語文的空間太小,專家總在她的眼界範圍內說,我們總是被動的聽,沒有真正找準思想碰撞的火花點,有時候是因為怕耽誤專家的時間,有時候是馬上就是我們自己的課了,我們自己也不想把研討時間延長。因為之前研討那麼久,而效果呢?要麼是不同角度的評導致範圍越大,碰撞點越來越難找,要麼是同樣觀點不斷的重複,只是語言組織形式不同。所以可不可以這樣,先由專家點評,然後主要由授課老師把他與專家觀點不同或他在這節課困惑的地方找出來,說說自己為什麼這個地方的設計與專家不同,他當時設計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其他有同樣問題或困惑的老師也可以逐漸參與進來,這樣,思維交鋒點出來了,也許經過專家針對性較強的點撥,也許他真的能意識到哪兒不合理,

  修改後實驗一下,也許進步會更明顯些。

  另外,我覺得聽專家點評不如進專家的課堂,現場聆聽時,找到我們不理解為什麼這樣設計的地方,抓住機會請教,明白他教學設計背後的理念支撐,更能事半功倍吧!

  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節課,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上法,不同專家也是不同的看法,不管結果如何,希望我們都走在“探索”的路上。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8

  本課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理解詞語意思,會寫種、澆、肥、想、喜五個生字。

  教學伊始,我開門見山的引入課題,指導學生先從題目入手,揭示課題。相機教學“種”字,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認識生字、記住生字、會用生字。在認讀生字詞的環節,我遵循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梯度地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來認讀字詞,學生學得很有激情。另外,根據故事的結構,我將詞語分類,讓學生在認讀字詞的同時也明白了故事的大意,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識字環節中,學生能很好地讀出生字,他們也透過同桌交流的形式,互相介紹了識字方法,在全班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孩子喜歡用數字換偏旁和加一加的方法來識字,當我出示“喜”字的變化,為他們講述字源的時候,學生都聽的很認真,也非常喜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不光認識了生字、詞語,而且能用詞語來說一句話。我覺得識字環節是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本節課還有點遺憾就是沒能再次帶領學生回到課文中,所以,我感覺課前預習和把握課堂節奏非常重要。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9

  本課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教學中能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表演,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寓意。本課的教學要求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見,否則什麼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教學本文時,我指導學生先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猴子是怎樣種果樹的?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藉助拼音自課課文。要提示學生正音,比如說“櫻”是後鼻音;“耐”的聲母是n,不要讀成lai。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猴子種果樹的經過和結果,明白做事如果急於求成,沒有主見,到頭來什麼事都辦不成的道理。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時,要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敘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認為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要以扶為主,提出問題:正當梨樹成活的時候,烏鴉是怎麼對猴子說的?猴子是怎麼想、怎麼做的?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著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農諺:“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對這三句農諺的理解學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話來說,用自己的感覺去理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說”、導“演”、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猴子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同時注意讀出三種鳥的語言個性。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猴子的評價可以多元化。

  透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小猴子的錯誤。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0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童話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一味聽取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課文文字比較簡單。它的簡單,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於是,我對文字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指導學好第1自然段,讓學生體會到猴子的勤勞與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文章的第2、3自然段是寫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了梨樹,改種杏樹,結構與第4—7自然段相似,只要指導他們會學了這兩段,就為自主學好下文打好基礎。因此,在教學這兩段時,我以扶為主,指導學好這兩個自然段;以放為主,指導學好第4—8自然段。

  原來以為,自己的教學層次設計得挺清楚,課文又淺顯易懂,在課堂上應該沒多大問題。可一上完課,給我的感覺是,學生的表現比我精彩,如:我在問“如果你是這隻猴子的話,你會怎麼做?”有的說小猴不要光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有的乾脆說,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其中有個孩子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說:“我會告訴小猴,你可以在別的地方分別種上杏樹、桃樹、櫻桃樹,這樣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讚嘆。而相比學生的表現,我就略顯著急。

  整堂課下來,自己的優點是這樣幾個方面:

  1、依舊發揮自己語言親切的優勢,與學生拉近了距離;

  2、創設拍攝童話劇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充分發揮學生小組的作用,設定一定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並在討論中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當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教學完第2、3自然段後,在往4—8自然段過渡時,沒有充分把握文章構段相似的特點,合理的進行學法引導;另外,在細節的處理上也略顯粗糙,如:把“老師讀旁白”卻說成“老師當旁白”;把“點評學生表演好的地方和不足之處”簡單的說成“學生表演的好壞”;把“童話”說成“寓言”。最後,就是對本節課的重點沒有把握好。

  透過課後自己的回想,如果對課程的安排再進行如下幾個方面的處理會更好:一是第一次小組討論的問題應該改變一下,設定更有討論價值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對課本內容進行復述;二是在小組分角色表演之前應當進行適當的動作、神態等的指導,效果會更好;三是把握本節課的重點,適當增加朗讀的次數。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同時更是一個學習進步的機會,我會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保持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在教學上不斷進步。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1

  我在設計《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時,主要是按照以下思路進行的:

  一、說話練習的安排:

  《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已經是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課文了,縱觀新教材,我們會發現,從一年級剛入學起,就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於是,在本節課的開頭,我按照平時上課的習慣,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情境言語練習,即透過四隻可愛的小猴子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他們心中的猴子是怎樣的,既為本節課的學習做鋪墊,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課時教學結束時,我又安排了一個小小的言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即透過反覆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課文裡的這隻猴子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這樣,不但讓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鍛鍊貫穿始終,而且在教學安排上,也有著收尾呼應之感。

  二、盡顯讀書之功

  蘇教版教材,特別強調讀書之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讀”落於實處。

  為了給學生的“讀”一個好的引導,開始時我利用了課文錄音,結合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讀好書的美好境界;接著,我放手讓學生憑著聽來的收穫,自由感受課文,並滲透讀書的目的就是將書讀好讀懂,啟發每個人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書;由於本課中出現了四種動物,且他們之間進行了較多的對話,緊扣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地去模仿各個動物的言語,透過他們的讀讓他們去體會各個動物的心理,從而漸悟隱藏在故事情節裡的道理。

  三、及時進行思想教育

  本文是一篇寓言道理,學生在反覆的讀書中便能逐漸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從而規範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的言行。

  在本節課上,我安排了一個小組合作分角色讀課文的環節。由於課文角色較多,而根據學生心理特點,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動物們的言語來讀,而不願讀旁白。我選擇了合作較好的一組,用適時的表揚讓學生認識到:讀旁白的同學也許他也不願意,但他願意將更好的機會讓給別人,生活中也有許多像這樣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讓自己得到最好的,要願意讓出好的東西給別人,學會與別人分享。透過再次合作的愉快,學生明白了我在讀書中給他們滲透的這個道理,相信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做到了教書與育人的真正結合。

  四、我和學生同學習:

  在教學中,我以一貫的要求要求自己,我與學生共同學習,我不僅僅是隻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也不僅僅只是知識的接收者,我與學生同學習,學生與我同研究,我的教、學生的學,都應以興趣去引導,言語的親和力、蹲下身子和學生交流等等都將在課堂上體現。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2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一味聽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

  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由於文章結構大致一樣,所 以我在教學的時候,採用由扶到放的方法,重點教學了第一,二,三小節。第一小節從“天天”感受到猴子很心急,想早點吃到梨子,也為後面猴子的沒有耐心做了鋪墊。二三節主要抓住猴子聽了烏鴉的話,心裡會想什麼,來體會到猴子“等不及”的感覺,然後讀好猴子的想法,讀好烏鴉的話。

  之後幾次種樹,我教給孩子自己去學讀,孩子們已經有了前面的經驗,學習起來並不困難。此外,本課還有兩個教學重點,一是擬聲詞的運用,讓孩子感覺到用了這樣的擬聲詞,讓人聽起來覺得生動了許多。二是對於三種鳥兒三個不同的問句,提出相同意思的問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奇妙與魅力。最後,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會想到:如果 猴子不把樹拔掉,就算改種別的樹也不會有問題,面對這個孩子突然的質疑,我引導孩子理解為:猴子正是因為缺乏耐心,等不及了,所以他根本不會去思考,這樣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這是一隻沒有耐心的猴子,感覺教學效果也不錯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3

  本課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教學中能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表演,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寓意。

  在教學本文時,我指導學生先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猴子是怎樣種果樹的?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藉助拼音自課課文。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猴子種果樹的經過和結果,明白做事如果急於求成,沒有主見,到頭來什麼事都辦不成的道理。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時,我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敘述形式相似的特點,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要以扶為主,提出問題:正當梨樹成活的時候,烏鴉是怎麼對猴子說的?猴子是怎麼想、怎麼做的?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著回答問題。學完後,再讓學生說說學習方法,以四人小組來討論學習其他段落。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課文的寓意。

  教學時還要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說”、導“演”、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猴子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同時注意讀出三種鳥的語言個性。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的文字較為簡單。它的簡單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文的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表達也是差不多的;二是課文的語言非常淺顯,學生在閱讀中無法引起更多的閱讀期待,無法形成更多的空白讓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補。三是猴子沒有種出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讀就明白。

  其實不然,以上理解是對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文字細讀的一種表現。文中的小猴子沒有種出果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原因是它自己的急於求成,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個原因是它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三隻鳥的行為在猴子種果樹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面對猴子的急於求成,他們並沒有採用積極的態度去教育、勸說猴子,而是不斷的指責猴子,促使猴子一次又一次地犯急於求成的錯誤。這一點在教學時,孩子們經過老師的點撥還是能夠認識到的。所以後來在續編故事中,學生大部分都知道巧妙地把這一點融入到小鳥和猴子的對話中,猴子不再是一隻急於求成、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猴子,而小鳥也不再是一些只知數落,只知瞎指揮的小鳥了。孩子們筆下的猴子和小鳥都吃一塹,長一智了。

  這篇課文實際上是簡單中蘊涵著深刻,這也許是蘇教版課文的特點。這種深刻,為學生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間。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始終圍繞一個最關鍵的問題:猴子為什麼沒有種成果樹?這樣的閱讀就不會顯得鬆散,提高學生思維的向度,教學更加有效。學生在圍繞關鍵詞句的品讀中,在圍繞課文空白點的想象中,文中的動物形象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起了學生的心靈波動。隨著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閱讀並沒有只是停留在猴子的急於求成、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上,而是看到了三隻小鳥對於猴子行為所起的作用,看到猴子行為背後蘊含的一些道理。這樣的閱讀,才是深層次的閱讀,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閱讀。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節課的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透過生動和鮮活的語文活動,讓孩子們說一說,讀一讀,議一議,畫一畫,寫一寫,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在歡樂中學,並體會到學的歡樂,體會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節課利用課文進行課本劇表演時,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孩子們百分之百已經背下了這篇課文,這在以前是比較少的一種現象(連那幾個背書表現最不積極的也背出來了),真讓我欣慰!(622)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5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極富兒童情趣的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適合兒童誦讀。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認讀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和明白做事不能急於求成、沒有主見,否則就會一事無成。讀是引導學生領略課文蘊含情感的極佳途徑。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在預設教學時,我打算牢牢把握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原則,讓學生在讀中悟語,在讀中悟情,儘可能的讓學生透過朗讀中感受到猴子的心急與沒有主見的個性,做事急於求成的心態。這節課我的教學流程:一課題質疑(讀了課文的題目,你有什麼問題?)二自主預習(一讀畫二讀圈三讀生字詞:第一遍讀畫出不認識的字,第二遍讀圈出本課田字格里的生字,第三遍讀畫、圈出來的生字詞)三檢查預習結果(認讀生字詞)四圍繞“猴子為什麼沒有種成果樹?”這個中心問題,細讀課文,理解內 我這節課的一個教學亮點是在檢查預習這一環節中多了一步對詞語的分類:象聲詞、名詞、農諺。因為反覆研讀文字之後我發現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三個象聲詞“哇哇、喳喳、咕咕” 三句農諺:“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四種果樹:“梨樹、杏樹、桃樹、櫻桃樹”這三種詞語的相關內容掌握了,在理解課文上幾乎就沒有問題了,語文是唯一以言語形式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它主要不是學習文字的內容和其他,而是學習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換言之,即是主要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在《猴子種果樹》,我以此為基礎,把對這些象聲詞中真切的感受到象聲詞可以讓句子更加生動形象,相信對學生以後的寫話有一定的幫助。再者,把較難理解的又是同一類的農諺提煉出來,讓學生對比理解,既有利於理解記憶這些農諺,又有利於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不至於在理解課文或朗讀課文時再去引導理解,把課文變得瑣碎不連貫!

  課堂教學任務雖然較為順利的完成了,但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不足和遺憾,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有了過程,有了指導,有了學生自主思考發言的時間,但總覺得課有些亂,學生說得不到位,讀得不夠味,我想這與我對學生引導把握有關。我覺得我講得還是做到了少講但不夠精講,做到了讓學生自主去學但引導不到位,學生讀的不夠味。尤其是在朗讀指導這一環節上,朗讀的形式較為單一,而且讓學生模仿讀這個環節很失敗,沒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沒能調動學生朗讀的情感,沒有把學生帶入朗讀的情境。這是一個充滿趣味的童話故事,應該創設輕鬆愉悅、豐富有趣氛圍讓學生誇張的表演、盡情的朗讀。但縱觀我的整堂課卻沒有讓低年級的學生釋放出他們的本性----發揮出動好表現的性格來。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我本課教學的重點,但我覺得自己只是努力的達成目標,而不是良好的完成目標,這是我最大的遺憾。好鋼是煉出來的,好課是磨出來的,同課異構讓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