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在確定上《雲南的歌會》這課時,我就想著,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語文的本色,又要凸顯語文的靈性。本著出新的原則,我上網查閱了很多資料,看了許多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還翻閱了沈從文的一些書。他在《淺談湘西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我覺得,這句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對雲南的印象。於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聲”作為切入點,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聲。

  二是,說一說美妙有情的特色。

  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據這樣的定位,我設計了整節課的內容,探究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對雲南及雲南民歌有著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積澱下,寫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雲南民歌的熱愛和讚美,從而歌頌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基於這一點,我把課文的情感目標定為:領略雲南民歌的風采,感受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其次,上課一開始,導語尤為重要。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了這樣的解讀,“語文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導語的設計上,我先展示了“雲南印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雲南風情,引發學生的興趣,走進雲南,領略雲南民歌的風采,感受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第三,在對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脈絡,在問題的設計上,我用一個大問題帶動其他小問題,然後在各個小問題的設計上根據課堂的需要靈活調整,這樣就使得整節課條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聲”這個問題,提攜整個課堂,既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又自然引領學生去細讀課文,品位語言,達到“文”“言”的絕妙結合。

  第四,整節課,我本著一個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體現兩個“尊重”:尊重文字,尊重學生。

  尊重文字,從文章內容出發來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見解。比如品析文章時,我就特別尊重學生的發言。有個學生在“生長的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的時候,我提出:從這句話中我們能讀出什麼?有個學生回答說“生機”,這個學生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徠了學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沒有一口否認這位同學的發言,而是認真傾聽,耐心對這位同學進行引導、點撥、鼓勵,最終達成共識。試想如果當時對這位同學的'發言一口否決,或是直接進入下個環節,就有可能讓這個學生因為這次回答問題的陰影而影響以後上課的熱情。打擊了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自覺性。所以,整節課中我時刻注重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鼓勵有見解性的發言。

  最後,在設計結束語的時候,我依然是從文章和生活聯絡的角度出發,設計了抒情性的結束語,讓學生再次回到文字,感受雲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從文字走向生活,把雲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遷移到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很好完成了從文字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結束了課堂,而且總結了課文內容,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回味中走出課堂。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收穫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就要能夠準確熟練地駕馭教材,儘可能地豫設,課堂上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對策。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這樣,才能真正上出一節成功的課。這也將是我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