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500字(通用9篇)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500字(通用9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500字(通用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1

  一年級的學生對童話很感興趣,《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用童話的形式,透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瞭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本課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適合一年級學生學習。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色彩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去模仿老師的朗讀,而是讓他們自己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抒發。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課文的特點,分別採取了自由讀、領讀、齊讀、賽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形式,使學生一直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而不感到疲勞,同時,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而我自己也不斷變換角色:有時是他們的引路人,引導他們把讀請求語氣的方法講出來;有時是他們的學習夥伴,和他們一起體驗文中的情感;有時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故意暴露出他們平時讀書時存在的問題,激勵他們讀流利,讀出感情;有時是他們的學生,引導學生把悟出的感情表達出來。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然後提升,訓練有一定的空間,要善於抓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學得有興趣。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2

  一、讀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後,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說圖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即課文第三、四、五自然段,而這三段結構相同,內容相似,分別寫了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在教學設計時,我將重點放在詞、句的訓練上,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由於結構相同,內容相似,我將第三段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在讀—說—想中,理解小魚的尾巴是用來撥水的,並掌握了一定的說話句式。第四、五自然段的學習由於有了第三段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而過渡到個人學習。

  三、想

  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為什麼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3

  《小壁虎借尾巴》這篇童話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透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瞭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本課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適合有感情地朗讀。本文通篇沒有拼音,這為學生的朗讀帶來了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較輕鬆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一、以讀為本

  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讀、齊讀等,讓學生真正投入讀書之中。並在讀書中自然引導識記生字,在反覆讀書中掃清了生字障礙。開展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透過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收穫。

  二、重視交流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有充足的交流時間,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圍繞著小壁虎向別人借尾巴的句子,去找找小壁虎的禮貌用語。並創設情境讓學生向同學借學習用品等的對話交流。同時讓學生明白小壁虎已經很有禮貌了,他們為什麼還不把尾巴借給他。

  三、增長見識

  學生了解到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之後,我問孩子們“你知道這是種什麼能力?”讓學生明白“再生能力”。在學完課文後我佈置了課後去了解動物尾巴的妙用,到課堂上來講一講。引導孩子們豐富自然科學知識。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4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

  教學《小壁虎借尾巴》第一課時時,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後,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本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學二至四自然段,這三段內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麼?說了什麼?它為什麼沒有借到尾巴?”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後給學生介紹一些動物尾巴的作用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仿照二到四自然段的寫法,練習說話。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

  本節教學中存在問題:課的前半部分學生表現還好,可到後面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不在狀態,究其原因,我的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雖然本著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備課,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只想著老師如何去教,沒有考慮學生。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5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圖學文的童話故事,它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課文透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

  因為課文內容較為簡單、易懂。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讀、演、說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表演。本課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再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較輕鬆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我還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當學生了解到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之後,我問孩子們:“你知道這是種什麼能力?”有些同學積極舉手發言,把自己平時在書中瞭解的情況分享給大家聽。繼而明白了什麼是“再生能力”。那有同學又問,人為什麼不行呢?同學們的回答也是有聲有色,非常棒。這樣學生就在問答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能力。

  最後我還讓學生表演了課本劇,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提到表演,孩子們各個高興萬分,紛紛舉手要求參與表演,一下子激活了課堂氣氛。表演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於積累。教學中,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按小組先演示排練,我再深入小組給予指導,只到他們胸有成竹再上臺展示,加上動作、表情,表演身上完美,得到大家的熱烈掌聲。一堂課就在學生們的笑聲、掌聲、讀書聲、談論聲中結束。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6

  《小壁虎借尾巴》在原來的教材中也有的課文,很多人作為公開課講過。要想出新,上出新意,是不容易的。最後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在高效,兩課時的任務,在一節課上完成。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朗讀。要想在課堂上達到高效,對於低年級來說,不是硬塞,而是在方法上下功夫。

  1、隨文識字更高效

  枯燥無味的漢字怎麼才能記住?其實最“土”的一個方法,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多見面。見面多了,自然就認識了。但是如果只是一遍遍機械地去讀,孩子們會覺得無味。於是,我分散本課的九個生字,讓孩子的學習課文時,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學生就會對生字有更深的認識。

  2、大膽取捨,直奔重點

  《小壁虎借尾巴》是本冊篇幅較長的一篇文章。課堂上我抓住了文章的重點段3、4、5段,這三個段落構段方式一樣。重點是對話指導。我本著朗讀的這一目標,採用扶放結合的形式,重點指導小壁虎和小魚的對話。在讀中,孩子們感悟到小魚、老牛、燕子,它們尾巴有著不同的作用。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和結果,一筆帶過。因為這些內容孩子在預習不難理解。

  3、創設情境,指導朗讀

  在進行朗讀指導時,我採用了變換角色的形式,讓老師和學生進入不同角色,相互對話。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中提升朗讀。最後到演角色水到渠成。

  4、書寫指導,重視方法

  寫字是低年級的重點也是難點。老師的方法指導更是重中之重。寫字前,我告訴孩子三注意:一是注意結構,二是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三是注意筆順。寫時,還有一注意:書寫姿勢,透過兒歌強化孩子的正確的書寫姿勢。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連生字也沒有注音。學生習慣了藉助拼音識字,一下子沒有了拼音,學生如何讀課文認識生字呢?

  要讓學生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首先讓學生對課文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課: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小壁虎(板書:小壁虎)。誰來說說小壁虎長什麼樣兒呀?(出示課件:小壁虎)可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沒有了,沒有尾巴多難看呀!小壁虎決定去借尾巴(板書: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了?它藉著了嗎?

  觀察書上的插圖。這篇課文可有意思啦,請大家看書上68、69頁的彩圖。書上一共有幾幅圖呀?誰來給大家講第一幅圖?學生一幅一幅地講,然後把六幅圖連起來講,降低難度又有了整體的把握。

  我範讀課文,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為學生喜歡讀又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比一比,看誰學會了自己認字。我提議大家把不認識的生字先畫上橫線,三個人一小組,畫完後三個人交流不認識的字,互相教一教。”學生自主識字,我巡視指導。一開始個別小組知道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有的小組急於求成畫課後橫條裡的二類字。我馬上給予全班學生提要求,按老師的要求做,自己先讀課文,邊讀邊畫不認識的生字。學生慢慢進入狀態,我在給予個別指導。然後交流小組內不認識的字,此時我並不急於教孩子,而是提問別的小組有沒有認識的,動用全班學生的力量,說說識字的方法。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二類字一類字學生都已掌握,只需集體鞏固即可。提出最多的是:斷和簷兩個字,進行了集體識記。

  進行這樣的訓練,旨在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方法有了,識字問題將不再是個難題。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8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是小學語文第二冊第4組教材的最後一篇課文,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科普童話故事。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透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分別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

  《小壁虎借尾巴》這篇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有助於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小組讀、齊讀等,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讓學生透過朗讀讀懂每種動物尾巴的作用。尤其是在朗讀中還要讓學生讀懂對話的語氣。注重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讓學生仿照問話,學著用請求的語氣讀懂小壁虎結尾巴的經過,培養語感及體會語境。

  課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結構相同,內容相似,分別寫了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因此,在教學第三段時,我讓學生在詳細理解的基礎上,邊讀邊做動作,並透過課件演示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小魚的尾巴的重要作用,緊接著,讓學生小組內分角色朗讀課文,全班交流找同學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悟,增強個人的朗讀體驗,分角色讀課文,彙報朗讀,學生很好地把握了課文內容,達到朗讀個性化的體驗。

  不足之處:

  由於過於注重朗讀的指導,而忽視了對文中引號的學習及點撥,這也是對學生讀文、寫話,尤其是寫人物對話時的重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文字,挖掘文字,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

  《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9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圖學文的童話故事。課文透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課文較為簡單、易懂。

  一、在教法上

  在教學上,孩子們在讀書上感覺有口無心,不少學生自讀課文僅停留在讀通順、識字的階段,不會結合書本配的圖片進行思考。可能自己在引導方面出錯,沒有思考:我自己到底要教什麼,傳授給學生什麼,沒有明確自己的教學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似乎思路有點亂。應該就先簡要的介紹了一下壁虎的特點,告訴了他們壁虎尾巴有自衛的功能,然後去抓住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對話,知道幾種動物尾巴的功能和特點。

  二、在讀文上

  本篇課文,教學重點放在“讀”上,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練習實質性的朗讀,多種方式的朗讀,然後交流評議,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著急,傷心;感悟語言表達方式。而我卻沒有抓住尾巴這個特點,遐想一下自己就是那隻小壁虎,當自己的心情高興時是怎樣的語氣,當自己悲傷時又該這樣的語氣。這樣學生才能感同身受,讀的效果也自然好一些。雖然,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了新鮮感,但是也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只是很平淡,學生沒有自己的新發現。也許不該給學生提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更好一些。師傅在課後進行耐心,細緻的輔導講評,讓我恍然大悟,學習頗多。

  這是我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後的幾點想法。希望在今後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