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反思歷史的文學巨匠

托爾斯泰--反思歷史的文學巨匠

  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羅斯著名文學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學習,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著作的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鉅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

  托爾斯泰一生作品極多,但是,其影響最為著名的當屬《戰爭與和平》,這部史詩性的鉅著以19世紀上半葉的法俄戰爭為背景。《戰爭與和平》一書是托爾斯泰一生文學生涯的顛峰之作,在其創作的生涯中,《戰爭與和平》不僅代表了托爾斯泰的文學成就,還表現了他對歷史和社會的極端反思。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的`托爾斯泰對戰爭是有著很深的體會的,因此,在《戰爭與和平》一書中,托爾斯泰以一個俄羅斯上流社會貴族青年的視角展現了在那個戰爭頻仍的年代中,一群愛國者在國家遭到侵略時所作出的表現。這是一部諷刺加愛國感召的著作,也是全景描述19世紀早期歐洲歷史和貴族生活的鉅著,書中大量出現在19世紀早期生命顯赫的那些人物,拿破崙、威靈頓還有亞歷山大皇帝。回顧歷史就是要記住歷史,而歷史本身的意義也在於他們希望歷史不再重演。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之後,經歷了一個相對長期的穩定時期,這期間他主要生活在自己的莊園中,思索著人性的問題。終於,1877年,歷經4年的創作,經過多達12次的修改,托爾斯泰第二部長篇鉅著《安娜·卡列尼娜》問世。在這部小說中,托爾斯泰以其日臻成熟的文學技巧將一個女人的愛情故事在那個特殊的大時代背景下完整地烘托出來,並使人性偽劣的一面暴露無遺,更加鮮明地刻畫出一個爭取自己權利卻在輿論和舊體制的壓迫下最終以結束生命作為代價的19世紀婦女形象。這部作品形象地反映了19世紀末俄羅斯女性地位所受到的挑戰和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榨。

  1899年,繼《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部著作之後,托爾斯泰再次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長篇鉅著《復活》。這部鉅著一改托爾斯泰以往那種以上層貴族社會為視角的做法,轉而以俄羅斯君主制度下的宗法農民作為他的主要代言人,透過對男女主人公遭遇的描寫,深入揭示了在俄羅斯舊君主制度上人民生活的艱苦與不堪。但是,作為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文學家來說,托爾斯泰雖然看到這些事情的本質,但是他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透過文學創作揭露這些現象,本身並不能為俄羅斯大規模的社會改革帶來更多的益處,於是,托爾斯泰在常年創作之後,終於認識到自己沒有辦法透過文學來改變俄羅斯現在的命運。

  1910年10月,托爾斯泰帶著對社會的不滿及對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火車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就這樣帶著無奈與寂寥走完了他輝煌的人生旅程。托爾斯泰是近代世界文學史上的最偉大人物,在他的一生當中,對社會、人性和制度都進行了全面的批判。但是,作為貴族一員,他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現實,他只能在自己的莊園中儘量給予那些農奴一些好處,卻無法將這種好處帶給整個俄羅斯的農奴們。

  但是,托爾斯泰仍然不愧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不朽巨匠,雖然他在創作上與巴爾扎克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對社會、人性和制度的指摘卻是如出一轍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