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教學反思

《金屬》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金屬》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屬》教學反思1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應瞭解鐵製品生鏽的條件,知道生活中怎樣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措施防止鐵製品生鏽。透過介紹我國資源存在的情況,讓學生認識到保護金屬資源的重要性和回收利用廢舊金屬的必要性,同時樹立起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

  課題的知識內容學生比較熟悉,用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感知熟悉學習的物件,讓學生用科學家的身份來研究鐵為什麼生鏽、在什麼條件下易生鏽、如何防止鐵生鏽等,從而感受到“身邊處處有化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了主體的作用,自從實驗、自體探究,無疑使學生自信心更強,學習興趣更濃。

《金屬》教學反思2

  一、教學反思

  1、本節課設計合理,思路順暢,習題的選擇恰當。能較好的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閱讀教材、查閱資料的能力,展示學生課前調查和收集樣品的資訊,能較好地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採用動畫演示,既明白清晰,又節約時間,同時可避免儀器、材料短缺而不能做實驗,環節緊湊。

  2、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是一類在實際生產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計算,在此引入了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都是純物質的計算,要把含雜質物質的質量換算成純物質的質量,以加深學生對實驗的定量理解和分析。

  二、教學建議

  本課題的知識內容學生較為熟悉,但教師用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感知熟悉學習的物件,從生活經驗出發,引出課題,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用科學家的身份來研究金屬礦物的種類、鐵為什麼生鏽、在什麼條件下易生鏽、如何防止鐵生鏽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自主實驗、自主探究、自主評價,無疑使自信心更強,學習興趣更濃。從而感受到“身邊處處有化學”。

《金屬》教學反思3

  在這節活動與探究課上,從教學設計上,能切實以學生髮展為本,利用本課以實驗為主的優勢,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建構和豐富自己的知識,讓學生敢於和善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新方法。

  1、本課學生動腦又動手,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人數多、參與研究的機會多、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學習興趣濃厚。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對金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學習運用了對比法進行實驗探究,為下一步學習酸鹼鹽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2、本節課學生活動多,為了讓學生充分思考、動手、動口,課堂時間顯得比較緊張。因此,課前一定要做好預習並做好檢查,給每組的學生分配好任務,讓其在實驗活動中體現出很好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勵學生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大膽質疑:如鐵粉為什麼是黑色的?不同濃度的酸,金屬反應的現象有啥不同、鋁片與硫酸銅反應的現象不明顯等。

  4、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某些細節的處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濃度的配置使鐵釘的反應現象不明顯。

  5、學生有些操作不規範,動手能力差。基本的實驗技能有待提高。

《金屬》教學反思4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過程,所以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究習慣。他們對化學現象、化學實驗興趣濃厚,有探求欲,表現欲和成就欲。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生的學習基礎上,本節內容以金屬知識的學習為線索,透過閱讀、查閱資料、討論和概括等,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及資訊加工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以及透過比較歸納等,學生逐步掌握了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

  同時,實驗探究在本節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在廣泛參與並積極探求中一步步揭開金屬有關性質的面紗。不僅使重點變為學生主動探求的知識得以落實,並把難點透過實驗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做到了深入淺出。

  總之,對幾種金屬採用橫向比較的教學內容設計是第一次嘗試,從實踐來看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編排方案。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金屬》教學反思5

  金屬回收及廢水處理實驗題在歷年的中考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它主要考察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使用的操作,同時也考察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廣東中考省題每年都有一條科學探究題,主要透過課本探究實驗的遷移考查學生科學探究的素養和方法,其中也保包含了金屬回收與廢水(廢液)的處理要點的考查。此類問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往往感到棘手。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採取以專題形式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力求透過本次課的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複習課,一般都是以題為綱,透過解題來達到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如何讓學生透過本次課的複習,克服對此類題的畏懼心理,掌握解題方法,提高實際能力,這是我在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的重點問題,為了完成這一目的,我在教學設計時進行了一些嘗試。

  1、由淺入深逐步鋪墊,克服學生的畏懼心理。

  我安排了課本實驗探究、真題訓練、模擬考試三個教學環節,透過課本探究實驗的回顧,尋找探究的基本方法,用基本方法解答近年中考試題,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訓練。

  2、近年中考真題訓練,使習題變得有血有肉。

  在真題訓練和模擬考試兩個環節,全部採用近年各地中考試題,一是讓學生了解中考科學探究試題的題型和出題趨勢。同時增強探究的氛圍,讓學生對習題感興趣,願意去做,完成後更有成功感!

  3、靈活科學應對,以不變應萬變。

  探究實驗題有其開放性,答案具有不唯一性,課堂上學生的反應也不可預測,但學生是課堂的主角這一點始終不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營造寬鬆、和諧的民主環境,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既要讓學生掌握一些解答的基本方法,也不能將方法唯一化,束縛學生的思維,引學生走入死衚衕。

  本次課的體會:

  一、複習課其實也是新授課。

  通常意義上的新授課指新知識的講授,複習課其實也是新授課,教師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歸納解題方法,形成解題思路,這其實比知識的新授更為重要。課堂上覆習時間長了,傳統的講述訓練式教學方法,易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挫,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在專題複習教學完全可以運用新授課的探究模式,創設較濃的創新情境給予較大的探究空間,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熱情參與,綜合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的複習課也可以上得豐富多彩。

  二、學生獨立作業(或模擬考試)環節不可缺少。

  老師的歸納總結,終究是老師的,為什麼考試結束後,我們總會發現自己講過多遍的題目學生仍然在錯,能將過錯全部推到學生身上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怕自己沒有講清楚,學生沒有聽清楚,老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學生對老師總結的方法一知半解,聽來全懂,做來全錯。火是會燙手的,只有被火燙過的孩子才會記得最牢。學生用過的覺得最有用的方法、自己總結的方法,學生也才會記得最牢。

  三、與其將十道題目各講一遍 ,不如將一道題目講十遍。

  這裡的講十遍並不是重複十遍,而是將一道題目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重新包裝,以便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同樣是用對比教學的思想,透過這些訓練,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廢水(廢液或汙水)的處理是複雜的,一般透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淨化。

  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膠袋、菜葉雜草等,主要透過過濾操作來完成。生物方法是透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汙物,生物方法是汙水處理的核心。化學方法主要是用於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藥劑--氯,透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金屬回收與廢水處理複習課,教師要注重採用框圖型式的工藝流程圖形式進行有效的複習和訓練,要引導學生從設計實驗的角度入手,考慮每個小實驗需要使用到的儀器和主要的操作,這些是突破本類題型解題的有效方法。

《金屬》教學反思6

  這節課充分利用了金屬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能夠從化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身邊的事物,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使學生體驗從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過程,這就需要每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透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及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來完成。金屬在其他各個領域的重要性及應用的廣泛性,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當我提出讓同學們舉出一些常見或常用的金屬製品,想一想它們各是用什麼金屬製成的?分別應用了金屬的什麼性質時,每個同學的興趣都非常高漲,從廚具到農具再到學習用品、到醫療器械,什麼都想到了,思維異常的活躍。學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傾聽中充實了自我。在此基礎上學生總結歸納出了金屬的物理性質,並對對金屬的物理性質有個較為系統的認識。

  對合金的教學學生們表現出更大的熱情,什麼是合金?它是如何生產的?為什麼生活中得以廣泛使用?它和純金屬有什麼區別?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學生認識探究合金的慾望。

  隨後的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體驗合金優良的效能,加深對合金與純金屬性質差異的認識。非常自然的將學生引向了本節課的重點:合金和金屬性質差異的原因?多識一點的內容更加使學生使學生感受化學之神奇、應用之廣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金屬》教學反思7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對於多年採用舊的教學方法的我還有些不適應。透過參加上級部門的培訓、自學、實踐,漸漸地喜歡上新教材了。新穎的圖片、最新的科技動態、有趣的化學與生產生活、探究實驗,使師生耳目一新。教與學處於平等地位,教師的教學方法大大改善。

  在“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的教學中,我從問題入手,恰倒好處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課開始時,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黃銅當黃金,進行欺騙活動,你會不會上當受騙?你有多少種辦法區別黃金和黃銅?”這樣的問題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就連平時不願意學習的學生,也參與了討論。大家紛紛獻計獻策,設計的方案有:

  ①測密度。

  ②測導電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測導電性。

  ⑤用火燒(真金不怕烈火煉、是金子在哪都發光)。

  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進入了“金屬的化學性質。”可以說,良好的開端為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問號的懸念由學生對新課的學習後完成。

  學習使用新教材,教師必需有新的教學觀念、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學方法,那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教學中要儘量設計問題情景,學生在收集資料獲取資訊、處理資訊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擴充套件知識佔有量,教師與學生同步成長。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

  課改3年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跑圖書室、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

  課改3年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金屬》教學反思8

  一、設計思想

  1、根據課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基本理念,教學過程中以社會生活為背景,以化學實驗為工具,以啟迪性為核心特徵的循循善誘為主旋律,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學生以獨立性為核心特徵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實現“師傅引進門,修行靠自己”的自學之路。學生在領悟掌握本學科知識同時,培養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自主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以圖片和問題相結合的形式創設歷史學習情意場,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慾望

  二、較成功的方面:

  1、能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落實好雙基,並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科學學習方法,適當進行德育滲透。

  2、以人類對材料的使用歷史引入,能較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3、過渡自然,前後呼應。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4、透過演示實驗、適當提問、學生討論、課堂練習等多種方法調動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邏輯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5、多媒體課件和實物投影的交叉靈活運用,對教學的效果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不足的方面:

  1、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小結,有利於學生概括總結能力的培養,使整節課知識的系統性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但在學生小結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至使教學進度略慢。

  2、在處理鈉在空氣燃燒的演示實驗中,未能讓全班大部分學生清楚的觀察這一變化過程,是本節課的一大遺憾。

  3、設計的`師生互動形式雖然較多,但受學生的基礎等問題,調動還不是很充分,學生參加的程度還待進一步提高。

  四、今後努力方向:

  1、進一步學習新課標,在教學中要有新理念,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2、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金屬》教學反思9

  本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絡緊密內容較多,較為瑣碎,但是本節課內容較多,較為瑣碎,本課題主要學習金屬材料知識內容中三個部分。①金屬材料的物理特性;②合金的初步認識;③金屬材料的一般用途。這些內容與後續知識內容構成金屬材料的初步知識體系。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起初的備課中,我感到教材內容比較零散。我想我都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學生了。如果不理順教學環節的邏輯順序,一節課下來會讓學生感到內容分散,抓不到重點。這節課我利用了金屬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能夠從化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身邊的事物,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使學生體驗從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過程,這就需要每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探究中來,透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及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來完成。金屬材料在其他各個領域的重要性及應用的廣泛性,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情境的設計要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為基礎,具有基礎性、真實性、思想性和現代感。當我提出讓同學們舉出一些常見或常用的金屬製品,想一想它們各是用什麼金屬製成的?分別應用了金屬的什麼性質時,每個同學的興趣都非常高漲,從廚具到農具再到學習用品、到醫療器械,什麼都想到了,思維異常的活躍。學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傾聽中充實了自我。在此基礎上學生總結歸納出了金屬的物理性質,並對對金屬的物理性質有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對生活中一些零散的認識有了一個很好的提升。進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金屬的物理性質,同時透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學習了本節課的另一重點內容——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係。學生很輕鬆的就完成了這部分內容。

  對合金的教學學生們仍然表現出強烈興趣,什麼是合金?它是如何生產的?為什麼生活中得以廣泛使用?它和純金屬有什麼區別?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學生認識探究合金的慾望。

  我認為本節課有如下成功之處:

  1、多媒體運用得較好。

  2、採用講練結合的形式,有助於學生及時的鞏固和掌握。

  3、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透過多種方法獲得資訊,學習本節課內容。

  4、透過多媒體對一些合金進行了展示,使學生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增長了學生的見識。

  5、課堂氣氛較好,學生配合的不錯,基本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

  1、思路不夠開闊,不能大膽的進行新的嘗試,課上得不夠新穎。

  2、沒能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時間把握不夠好。這是學校把一節課改為40分鐘後我仍然沒有完全適應。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認識,以後我會不斷改進、不斷努力的。

《金屬》教學反思10

  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能夠很好地完成了複習與歸納、體驗生活與化學、活動與探究、知識規律與應用四大板塊的教學設計,抓住了金屬的兩大化學性質和金屬活動性強弱兩條主線,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知識並加以應用。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

  1、我在設計金屬與酸反應的實驗上,進行了實驗改進:把表面皿隔成四塊,先倒入酸後按順序放入銅、鐵、鋅、鎂。透過改進後的實驗不但節省時間避免操作的重複,而且是在同一個容器裡發生反應,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比較,更利於實驗現象的觀察比較,更能說明問題。

  2、聯絡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望,並能應用掌握的知識解釋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如:在講完金屬的化學性質一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現在新人結婚流行送黃金飾品,但市場上的黃金飾品中的假貨常常魚目混珠,目前社會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銅、鋅合金(金黃色,俗稱黃銅,銅和鋅保持各自單質的化學性質)假冒黃金,進行詐騙活動。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某金黃色金屬塊是真金還是黃銅,要求寫出實驗方法,現象和結論。這道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絡,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透過自己設計方案,討論與交流,在教師的點撥下得出了一些驗證方法。課後再讓學生拿來家裡的黃金飾品進行驗證是否是真金。那一刻,同學們積極參與,高潮迭起,真正體會到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體現了“生活中有化學”,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3、學生在實驗中,感受了分工與合作的實踐樂趣,提高實驗技能,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

  教學中教師能夠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氛圍熱烈、和諧.如:“有一組的同學在做銅絲放火上加熱時看到的不是銅絲變黑而是變成綠色,就及時的提出,說明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態度逐漸形成”。

  4、以提問的方式開始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懸念引發後面的教學內容,學生容易接受。

  5、結合本校實際,強調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6、本節有很多實驗,學生學習有勁,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把現象與結論進行很好的引導,結論很容易得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的能力。

  7、有關金屬活動順序表的學習運用諧音的方法,容易記憶,降低了學生的記憶難度。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

  1、 在引導學生方面做得不夠好,以後要從這方面去學習實踐

  2、對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發問題處理的不夠好。

  3、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沒有注意按照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去完成,以後要注意改正。

  4、由於思維能力關係等因素,造成了課堂節奏,不夠緊湊,引導和表達還不夠精準,造成懸念力度不強。如:學生對金屬發生變化時的現象、激烈程度進行比較和分析不夠明顯。

  可能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沒有發現,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過來爭取做得更好。

《金屬》教學反思11

  本節課在課題1介紹金屬的物理性質的基礎上,本課題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和氧氣,酸等的反應,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

  九年級的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的認識正處於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時期,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課題中,我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已經做過鎂條、鐵絲等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但沒有形成系統的認知,本節課這一部分重點說明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義上反應金屬的活潑程度;如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屬不活潑。教材的重點放在對金屬活動順序的探究上,採用實驗──討論的探究模式,透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利用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潑性。為節省時間,在做金屬與酸的反應時把小組學生分為兩部分,一半做金屬與稀鹽酸反應,一半做金屬與稀硫酸。

  課堂進行的效果和預期的效果相差不大,只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第一,學生展示的時間有點緊張,學生展示的不夠充分,沒有照顧到小組的大多數成員。第二,課堂時間安排的不太合理,第一部分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學生自學討論佔用的時間稍多,以至於第二部分探究活動時間緊張,課堂練習的的時間更加不足,課堂練習只說了答案而沒有說出原因。第三,應該特別強調鐵與酸的反應生成的產物為二價的亞鐵,不是三價的鐵,還應強調亞鐵溶液的顏色。

《金屬》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模型的構建掌握金屬晶體內原子的幾種常見堆積方式,瞭解不同堆積方式的區別,教學的物件是高二理科班的學生。由於學生在初三以及高一的化學學習,甚至是其它學科學習中,很少接觸球體的堆積方式和相關模型,並且此部分內容的講解較為枯燥,有一定難度,所以在進行課程的設計時,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我思考有以下三點:

  1、如何打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親自動手來構建金屬原子的堆積方式和模型;

  2、如何設計活動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獲取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教師如何能夠從講臺上走下來和學生在一起,成為一個協助者而不是灌輸者。因此,課程的前期準備,我們以乒乓球為載體,製作了不同形狀和功能的半成品,以合作分組的形式進行課程的設計。在教學環節中,遵循知識構建的順序,先討論二維平面的排列方式,再研究三維空間的堆積方式,層層遞進,並且在每一個環節設計問題和矛盾,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解決,最終獲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在本節課中,電子白板的互動式活動起到了關鍵的輔助作用,在學生動手實踐的基礎之上再給以直觀的多媒體顯像,新穎的感官衝擊,更多的是師生互動式的合作,彼此心靈發生碰撞,享受到了探究的樂趣。在融洽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中,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教學效果良好,基本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和學生都有所收穫。

  一堂課下來,我對開放性課堂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從來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教學設計,今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思維和活力,如何在40分鐘內打破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是我應當多加思考的問題。

《金屬》教學反思13

  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大量的親歷活動中,讓學生能夠認識金屬的多種特徵,並在過程中體會並學會科學觀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在3.1班講這節課的時候,我選用了一些圖片,包括了前面學過的木頭、陶瓷材料的物體和金屬材料物體,希望學生在辨認的過程中,與前面所學相聯絡,並知道金屬製品在生活中也是廣泛應用的。不過大家興致好象並不太高。到3.2班時,我採用逛商場的情景匯入的方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更加密切聯絡起來,效果有所改善。

  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引導學生會用不同的實驗方法探究金屬的特性。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引導學生借鑑前面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來研究金屬,並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找到其他的研究辦法。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時間進行認識金屬的特徵,並隨時作好記錄。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金屬的特徵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對金屬的基本特徵的認識。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透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認識了金屬,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我的課堂:有序、活躍、學生學得快樂、我講的激情四射,師生互動好,短短的四十分鐘瞬間劃過,學生以期待的眼神迎接下節課的降臨......

《金屬》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是第八單元的重點內容,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這個活動與探究中,結論的可*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以及對實驗現象的正確對比和分析,是該探究活動獲得可*結論的重要保證。為此我將學生的探究分三步進行:

  (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

  (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

  (3)最後打出科學家們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而總結出來的結論——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金屬》教學反思15

  1、教學應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使課堂教學緊密聯絡生活。

  金屬與生活密切相關,當提出讓同學們舉出一些常見或常用的金屬製品,或看一些相關的精美圖片資料時,學生的興趣都非常高漲,思維異常的活躍,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的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2、加強課堂中的實驗教學,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內在認識,增強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關於金屬的幾個小實驗,如金屬的物質性質,合金的硬度等,有條件的可安排讓學生動手做,做完實驗後讓學生來討論、歸納總結,透過學生的自己的手、口而得來的知識,學習效果不言而喻。另外,教師也可補充一些課本中沒有的實驗,如金屬的導電性,純金屬與其合金熔點的對比等,以拓展課堂的知識面。

  3、充分利用網路,拓寬學生的化學知識。

  網路上的化學知識非常豐富,教師可指定相關的主題(如司母戊鼎、馬踏飛燕、三星堆、埃菲爾鐵塔、金門大橋等)讓學生透過網路來了解具體的知識。這樣學生在查閱了相關內容後,都會如此燦爛的文化和高超的工藝技術讚歎不已,產生自豪感,並會產生一定的學生動力,這樣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增加了學習的動力,一舉兩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