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的物質說課稿

我們身邊的物質說課稿

  “說課”有利於考核教師的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我們身邊的物質說課稿,歡迎檢視。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XX小學科學團隊的成員。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中的第一課《我們身邊的物質》。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師進行我們團隊的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我們身邊的物質》一課做為“物質的變化”單元中的起始課,內容主要呈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例項,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和認識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變化的。從長遠來看本課的內容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初中學習物理、化學奠定基礎。所以在編排和設計上都體現了前瞻性和鋪墊性。教材內容分三個部分,分別是“世界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在變化、讓物質發生變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質”的概念,透過舉例例證的方式,讓學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這個觀念。這部分知識是本節課學習的鋪墊,也是今後學生形成哲學觀點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質在變化”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從觀察和操作中體會概括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現象及其本質,並且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第三部分是“讓物質發生變化”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認知鞏固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再次體驗物質的兩種變化,並從這些變化的例項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新的物質。從而理解一切物質都在變化,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有些變化是人為的,有些變化是自然的。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四五年級的科學課學習中已經瞭解了一些物質的知識,比如食鹽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態變化等,這些知識的學習為本課學習打下了基礎。因此,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不難理解把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物體稱之為物質。但對於空氣、聲音、火、電等看不見、摸不到的物質來說就有些難與理解,為了讓學生明白它們也都是物質,我採用了演示實驗的方法,用自制的簡易天平做熱空氣上升的實驗,證明了空氣的存在;物體的振動說明聲音的存在;酒精燈燃燒時的火焰證明火的存在,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啦,由此讓學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對於物質變化這一現象學生也比較熟悉,因為這些現象就發生在學生生活的實際。如:物體變形、燃燒、生鏽,所以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那就是物質變化過程中有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是不是產生了不同於原來物質的'新物質。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物質變化的複雜性,也為下節課學習做好鋪墊。

  三、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單元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的編排分析確立如下三維目標:

  科學概念:

  1、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總是在發生著變化。

  2、有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有些物質變化後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1、用舉例、分析、歸納、比較等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分析。

  2、透過組內對比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透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手工紙、易拉罐、壓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燒過的火柴梗、鐵釘、生鏽的鐵釘、裝有水的藥瓶、裝有冰的小藥瓶、粉筆、白紙、蠟燭、鐵片

  演示材料:自制簡易天平、酒精燈、多媒體課件(教材相關內容),實物投影

  四、說教學策略:

  本課教學我們以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以激趣設疑、觀察討論、課件演示、實驗操作等方法為策略,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以問題設計為核心,以教師引領為主導,以學生探究為主體。適時地給予點播,讓學生更多的“說起來”,“動起來”,使學生在觀察和體驗中比較出物質變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使認知過程逐步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時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說教學流程:

  本課我們依據制定的教學目標,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情境是促進一節好課形成的前提。教學中我們創設了摺紙比賽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趣,體驗了人為的方法可以改變紙的形狀,製成各種各樣的紙作品,進而延伸到教室內的各種物體它們都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初步建立“什麼是物質?”的概念,提出核心性的探究問題“物質會發生變化嗎?”進而揭示課題進入到新課的教學之中。

  二)認識化學變化

  1、過度引入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我是這樣引入的,我說再給你一張紙,你能讓它發生別的變化嗎?

  學生回答可以燒,接著我就在全班同學面前拿出一張之點燃,讓學生觀察,說說紙發生了什麼變化?讓學生說說,紙燃燒是和紙的摺疊一樣屬於物理變化嗎?

  我認為這樣引入下面的學習,過渡自然,同樣的只面對一種東西“紙”,讓它發生不同的變化對學生來說是個挑戰,但是這是學生熟悉的東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2、認識化學變化

  讓學生看大屏上課件出示的幻燈片

  (1)火柴燃燒前後的對比圖片(2)鐵釘生鏽前後的對比圖片。

  教師划著火柴讓學生觀察,說說火柴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會說有火焰產生,還有煙,火柴燃燒後就變成了灰。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提問:火柴燃燒後火柴還是火柴原來的物質嗎?

  火柴燃燒後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有煙、有灰,不是原來的小木棍了。

  教師再讓學生看看鐵釘生鏽前後的圖片,比較鐵釘發生了什麼變化?鐵釘的鐵生成了鏽,那鏽還是鐵原來那種的物質嗎?

  接下來讓學生比較鐵釘生鏽和火柴燃燒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像這種在變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物質這種變化就叫化學變化。

  我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科特點來制定教學方法,小學高段科學知識涉及到初中的知識,有些內容其實是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甚至哲學的基礎,學好這些知識重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更為重要這門學科涉及的知識多,涉及到的實驗也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由形象思維想抽象思維過度小學生喜歡動手動腦喜歡做實驗的課,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上課儘量做實驗即使是演示實驗也比不 做幹講或者照本宣科要得多好,因為學生看見了就印象深刻,學生親自做過實驗理解的會更好。在這節課中我多次演示實驗比如報紙的摺疊,報紙的燃燒、火柴的燃燒就是為了讓學生看見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三)學習新課:

  1、認識世界是物質的

  這部分知識是本節課學習的鋪墊,也是今後學生形成哲學觀點的奠基石。教學中我們運用了談話和實驗演示的方法,證明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已經知道實際觀察到的物體都是物質,像書包、水果、木頭、大樹、動物、人體等等。

  提問:那麼在教室裡有沒有我們觀察不到的物質呢?使學生意識到教室裡充滿的空氣。可是像空氣、聲音、電和光這些現象,學生難以觸控比較抽象,而教師解釋起來難免比較牽強。為了讓學生明白它們也都是物質,我們研究透過演示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到空氣的存在。出示自制簡易天平,用酒精燈給其中一個易拉罐加熱,引導學生觀察。為了便於觀察我們在易拉罐上方槓桿尺上貼上了紙條。當易拉罐裡面的空氣受熱上升時學生觀察到紙條在飄動,由此說明空氣的存在。

  小結:透過實驗我們看到了空氣的存在,所以空氣也是物質。實際上除了空氣,還有在實驗中我們看到的酒精燈燃燒時的火焰,以及物體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和我們每天用到的電都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它們也都是物質。

  建立完整的物質概念,(出示課件):物質就是指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

  這部分教學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學生對本單元的內容有個大致的瞭解,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2、物質在變化

  這部分內容就是讓學生從觀察和操作中體會概括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現象及其本質,並且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這也是本課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我們為每組同學們準備了四組身邊常見的物質(易拉罐、壓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燒過的火柴梗、鐵釘、生鏽的鐵釘、裝有水的藥瓶、裝有冰的小藥瓶)進行觀察。為使學生能有序的觀察和思考,我們為學生送上了溫馨的觀察提示,並配有觀察記錄表。

  (課件出示)觀察提示:

  1、把易拉罐壓扁,易拉罐發生了什麼變化?這樣的變化是不是改變了物體的材料?

  2、觀察水和水結成的冰它們有什麼不同?水結冰後是否變成了別的物質?

  3、觀察火柴和火柴燃燒後變成的火柴梗,思考:火柴燃燒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燃燒後的火柴梗還是火柴嗎?變成了什麼物質?

  4、觀察鐵釘和鐵釘上的鏽,思考:鐵和鐵鏽有什麼不同?鐵鏽還是不是鐵?

  學生根據提示進行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彙報觀察結果。根據學生觀察記錄彙報(課件出示)易拉罐被壓扁和水結成冰的圖片

  討論:易拉罐和水結冰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麼相同之處?學生根據觀察記錄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這兩種物質在變化上只是形狀、形態和大小發生了變化,物質本身的材質沒有發生變化。

  接著(課件出示)火柴燃燒前後和鐵釘生鏽前後的對比圖片。

  教師划著火柴讓學生觀察,說說火柴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會說有火焰產生,還有煙,火柴燃燒後就變成了灰。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提問:火柴燃燒後火柴還是火柴原來的物質嗎?火柴燃燒後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有煙、有灰,不是原來的小木棍了。

  教師再讓學生看看鐵釘生鏽前後的圖片,比較鐵釘發生了什麼變化?鐵釘的鐵生成了鏽,那鏽還是鐵原來那種的物質嗎?

  接下來讓學生比較鐵釘生鏽和火柴燃燒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這兩種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都產生了不同於原來物質的新的物質。

  然後(課件展示)易拉罐被壓扁、水結成冰、火柴燃燒前後和鐵釘生鏽前後的對比綜合圖片,讓學生討論這四種物質的變化過程,那種變化在課堂上能實現?那種變化在課堂上不能實現?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從中理解物質都在變化,有的變化速度很快,有的變化速度緩慢。

  3、讓物質發生變化

  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認知鞏固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再次體驗物質的兩種變化。並且加深印象。教學時為學生提出實驗要求讓學生去感受去實踐

  (課件展示)實驗要求:

  A、請用盡量多的方法使粉筆、白紙、蠟燭發生變化

  B、說說變化的情況

  C、把變化的情況記錄在實驗單上

  小組活動、彙報實驗結果,根據實驗結果討論:以上幾種物質的變化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討論後得出結論:物質的變化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2、知識拓展:

  討論: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嗎?說出你的依據。(引導學生說出岩石——風化;房屋——變形、裂縫;馬路——塌陷、隆起等)使學生知道這些物質也在變化,它們是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變化。

  小結:總之物質是在變化的,變化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的,物質的變化有兩種情況,一類是隻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等,但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另一類變化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在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中重視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最後在實踐之後,更深入思索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嗎?自然地滲透哲學觀點物質是變化的。本節課在多處滲透了哲學觀點讓學生認識到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的變化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掌握的。

  3、知識鞏固:

  (課件展示)說一說透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學生自由談所得)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六、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立足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書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有結構材料的物質名稱,二是物質變化的兩種情況:一是形狀、大小的變化;二是產生新的物質。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希望各給老師提出您的寶貴意見,有待於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相長,謝謝大家。下面有請我們團隊的其他老師進行教學展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