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顏色》初中物理說課稿

《物體的顏色》初中物理說課稿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節課內容在老教材中為選學內容,只要求學生聯絡日常生活實際,常識性的瞭解本節知識。新教材顯得比較活潑,富於變化,多了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形象。本節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研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觀察和實驗。學生對於顏色有初步的瞭解,對於七種顏色,學生嘴上說的是呱呱叫,“赤、橙、黃、綠、青、藍、紫”,這種說法不但錯誤,而且很少有同學真正觀察過七種顏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透過前面聲現象和光現象的學習,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於個體間的差異,仍會有部分學生無法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實驗來,因此色散現象的探究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顏料的混合,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透過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說教學資源

  教師用:多媒體、電視機、投影儀

  學生用:三稜鏡、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鏡、白屏、各色的透明膠片、各色的彩紙、放大鏡

  四、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按照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梳理反思深化問題、應用練習反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授課過程注重了以下兩點:

  1.注重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來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透過團體的協作來完成整個的探究過程,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五、說教學過程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畫面---藍天、綠樹、紅花,創設多彩的情景,然後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對於顏色,同學們都瞭解哪些呢?你還想知道什麼呢?這裡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將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之後引導學生透過實驗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光的色散”我是這樣啟發學生設計實驗的。首先在大螢幕上出示以下三個問題:

  1.在漆黑的夜晚,你還能看到物體這些漂亮的顏色嗎?

  2.是誰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斕?

  3.看看窗外的太陽,太陽光是五顏六色的嗎?那你見到過太陽光出五顏六色的光嗎?

  緊接著多媒體展示彩虹圖片。向學生解釋陽光透過雨滴時發生了多次的折射而產生了這種美妙的現象。而後引導學生根據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類似彩虹的彩色條紋,並觀察是哪幾種顏色。在實驗中,可能有的小組會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案現象更穩定和便於觀察。最後歸納總結得出光的色散。這裡要對學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糾正。

  對於“色光的'三原色”我是這樣安排的:

  讓每個小組推薦一位代表上臺來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的彩色畫面,讓學生歸納得出彩色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得出色光的三原色。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什麼是三原色,接下來又為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在兩臺投影儀上分別放上紅色和綠色的膠片,這樣在屏上就會得到紅光和綠光,而後讓兩束光交匯,觀察交匯處得到的顏色。當然在這裡也可以換成其它顏色的透明膠片多進行幾次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

  “透明物體的顏色”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我們怎樣證明什麼色的色光能透過某種顏色的膠片呢?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各種色光去試試,教師緊接著進一步地提示,我們手頭沒有那麼多顏色的色光怎麼辦?從而引導學生想到用色散實驗得到的光,完成了課本3.5-5的實驗,得出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的結論。這麼做既完成了新知識的探究,而且還複習應用了前面的知識,做到了前後呼應。

  有了上面的實驗做鋪墊,不透明物體反射什麼色的色光實驗就可交給學生自主地完成。

  為了更進一步地掌握物體的顏色,大螢幕出示一道練習題:一幅多彩的油畫用紅光照射,我們會看到什麼現象?

  “顏料的三原色”如果用實驗探究的手段來進行的話,可能好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授課任務得不到完成,所以“顏料的三原色”我把它做為課外探究的題目,讓學生查閱資料或向喜歡繪畫的請教,並在課後完成不同兩種顏料的混合。

  最後出示幾道評價題,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以檢測。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採用了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條件和本人教學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地方也不盡人意,比如做光的色散實驗,實驗室中不可能每個座位上都有充足的陽光,用白熾燈效果又不明顯,如何突破這一瓶頸,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真正“動”起來,而不是留於形式,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去探索的。再如“用放大鏡觀察電視畫面”的實驗,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下來看一遍,這可以做為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