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說課稿

《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本節課,學生將從認識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開始認識微觀世界,是化學學習由形象到抽象,從宏觀轉向微觀的開始。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了解微觀世界,形成微觀想象能力至關重要,是繼續探索物質結構奧秘,理解質量守恆定律,解釋一切化學反應實質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並能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學會運用觀察、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資訊,並運用想像、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加工資訊,獲取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並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增強了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和積極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學生學會對疑惑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物質變化的'宏觀表象,建立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確的微觀想像,即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課教學採用實驗探究、交流討論與分析歸納相結合,並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能力,學生透過探究活動,瞭解分子、原子的有關知識,突出本課的重點,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微觀想像能力,突破難點。這樣多種方法互相穿插、滲透,也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最佳化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主要採用實驗—討論法和分析—歸納法。

  實驗反映了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化學學習的有效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確結論,強化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透過討論、分析、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所得資訊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交流和討論發現自已和別人的長處和不足,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由於初三學生還是化學的初學者,在實驗教師應注意以下指導:(1)重視探索性實驗的選擇和設計,(2)在實驗之初,要向學生提示觀察角度,(3)要重視學生對實驗現象完整而準確地敘述,(4)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現象分析其本質,才能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主要透過五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創設情境,誘發新知 探究活動,探求新知 練習反饋,運用新知 交流討論,體驗成功 實踐應用,鞏固新知。具體過程如下:

  五、板書設計

  課題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質

  1、分子很小,質量小體積也小

  2、分子總在不斷地運動,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間是有間隔的,氣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大,固體、液體物質的粒子間隔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變化;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變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