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說課稿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說課稿

  一、 課標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係、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地理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更要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組1的第二章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本節內容既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的基礎,又是大氣運動的理論依據,對後面章節的教與學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絡緊密,體現課改理念,培養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有利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

  2、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包括:“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及“大氣的水平運動——風”。本課時重點分析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是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第二是大氣的垂直分層;第三是大氣的熱力作用。

  3、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教學目標

  以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制定的教學目標為基礎,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衡量本節課程,具體可得出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①課程標準:運用地圖冊圖表說明第一是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

  ②知識與技能方面:明確大氣的熱源,大氣的各組成及大氣的垂直分層;能用圖示說明大氣的各垂直分層及各層的大氣情況及天氣狀況;瞭解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對地表的作用以及闡述大氣溫室效應;並結合實際解釋自然界中的生活現象對大氣的削弱和保溫作用做相關的講解。

  ③過程與方法:採用探究法與圖表分析法相結合,探尋大氣的組成;聯絡生活的實際講訴個組成成分的作用,用圖表法一一分析大氣各垂直分成的情況,由聯絡生活實際引出大氣的熱力作用,從而進一步闡述大氣對大陽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氣的保溫作用。。

  ④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將理論聯絡實際,增強大氣的環保意識;培養愛家愛國的情感,培養地理審美情趣;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的科學態度。

  (2)確定依據

  ①課標要求: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②本節內容:從大氣的過程受熱探索大氣的熱力作用。

  ③教學要求:讓學生對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層及大氣的熱力作用有較高的認識。

  ④學生的期待:想了解大氣冷熱及運動的奧秘,理解大氣對大陽輻射和對地面的作用,學習終生有用的地理,培養地理探究能力。

  4、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大氣的垂直分層;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氣的溫室效應。

  教學難點:各大氣的主要特點;大氣的溫室效應;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四種輻射之間的關係。

  (2)確定依據

  ①本節內容:冷熱不均如何引起大氣運動。

  ②熱力作用與日常生活聯絡緊密。

  ③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大氣的運動不易理解。

  三、 教法分析

  1、教法概述

  “施教之初,貴在得法。”從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本節課將以“設問置疑、引入導課——讀圖分析、概括規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彙報成果、觀看錄象——複習總結、練習鞏固”為主線,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經歷一個由“感性—理性—實踐—理性”的認知過程,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培養興趣,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了多媒體,以便於學生更好地參與活動、更好地結合圖表學習相關知識。

  2、教學策略的選擇及依據

  (1)教學方法的選擇

  本節課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有:探究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圖表分析法、討論法、比較分析法。

  (2)選擇依據

  本節內容多,原理性強;涉及等壓面、等溫線,較為複雜、難度大;同時要運用物理運動和受力分析的知識,比較抽象,要求有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並且和日常生活聯絡緊密;學生在缺乏立體幾何知識的基礎上,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

  3、教學媒體

  (1)教師支援材料:教師用書,教案稿等。

  (2)學生支援材料:課本、地圖冊、實驗彙報材料。

  四、 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1)高一學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識,但是僅是對一些表面現象的認知,對原理性認知較少。

  (2)高一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節內容和生活聯絡緊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

  2、學法指導

  (1)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讓學生儘量聯絡生活中的地理例項(比如山頂和山下的溫差),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課堂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知識。

  (2)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掌握要點和探討問題的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提示,掌握知識得出結論。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學生透過進行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學會觀測、比較、分析、總結。

  ②透過繪製大氣垂直分層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鼓勵學生創新學習。

  五、 教學過程分析

  1、 回顧上章內容,引出本節內容

  透過對地球裡三層外三層的回顧,引出本章大氣的內容,從而開始對大氣的組成的認識

  2、 讀圖講解,層層遞進

  透過讀地圖冊,從而加深對大氣幹潔空氣的認識,瞭解他的組成,進而對其作用的分析

  3、 聯絡生活實際,引出大氣的垂直分層

  透過對生活中,山地和山腳的溫差,引出本節的第二塊內容,大氣的垂直分層

  4、 畫圖層層分析

  透過畫大氣垂直分層圖,分析圖形曲線特徵,對各層的由來一一作分析,講解各層的氣溫情況、空氣運動以及天氣狀況

  5、 再次聯絡實習,研究大氣的作用

  透過對夏天白天在多雲和晴朗天氣的溫差比以及晚秋有云夜晚和無雲夜晚的溫差比,引出大氣的熱力作用

  介紹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6、 層層深入

  對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透過大氣的特殊性質,分析大氣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反射物選擇性,散射具有選擇性(晴朗的白天是蔚藍色的原因)

  7、源於實際,分析理論

  大氣對地面得保溫作用也是聯絡生活的冷暖現象,結合課本的圖解,分析大氣保溫作用的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