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說課稿~小學數學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說課稿~小學數學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說課稿~小學數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乘法和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熟悉情境出發意在學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習這部分知識既可以解決實際生活的應用,又為今後學習分數、小數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礎,在整個數學體系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根據對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將三維目標確定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會在實際計算中運用。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抽象概括能力、遷移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為用規範的數學語言歸納乘、除法的意義,理解“逆運算”。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是我對學生的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比較強,有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理解能力,但總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節課鼓勵學生大膽用語言描述對新知的理解,提高學生概括能力,感受獲取新知的樂趣。

  三、說教法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教法我選擇以啟發法為主,輔之以討論交流法、講練結合等多法,並藉助多媒體、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學,把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新知探索過程。

  四、說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是通向成功的橋樑,因此,我會引導學生採用動手操作、用腦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動手用腦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教師出示春遊插花比賽的情境圖,並提問(1):每個花瓶裡插3枝花,4個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預設有的學生會用加法列式計算:3+3+3+3=12,還有的學生用乘法列式計算3×4=12,教師繼續提問:為什麼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順勢揭示本節課課題《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

  透過學生喜歡春遊插花比賽的情境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轉移到課堂中,為新知的探索做好準備。

  2、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動一: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及其部分名稱

  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先觀察兩個算式,同桌之間說一說:乘法和加法有什麼關係嗎?透過加法,我們如何描述乘法的意義?學生觀察後發現幾個相同數字相加得到的結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師講授乘法的意義及其組成部分名稱: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相乘的兩個數叫做因數,乘得的數叫做積。在算式3×4=12中,3、4是因數,12是積。

  其次,教師多媒體出示教材問題(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幾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個花瓶裡,每個花瓶插幾枝?請學生先獨立列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提問:這兩道題用的是什麼運算?與第(1)題相比,第(2)、(3)題分別是已知什麼?求什麼?怎樣算?請學生代表彙報結果,預設學生會快速列出算式:12÷3=4,12÷4=3,學生觀察並結合上節課加減法的學習,會發現這個兩個算式是已知兩個數的乘積的結果,要計算其中一個因數,用除法計算,教師講授: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積叫做被除數,已知的其中一個因數叫做除數,求得的.另一個因數叫商。比如12÷3=4,12是被除數,3是除數,4是商。

  活動二: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然後教師提問學生,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加減法的意義後還學習了什麼?那大家能用式子總結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嗎?乘法和除法又有什麼關係呢?組織學生前後四人小組討論,我會走下講臺巡視指導,請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彙報結果,針對學生活動情況和彙報結果我予以肯定或鼓勵的評價,師生共同得出:乘法各部分間的關係:積=因數×因數,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商=被除數÷除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如果老師變一個魔術,藏起來1枝花,該怎麼列式?你又有什麼發現呢?預設學生會列出算式11÷3=3…2,11÷4=2…3,師生共同總結:被除數=商×除數+餘數。

  本環節充分呈現教師為主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獲取知識的快樂。

  3、練習提升,鞏固新知

  這一環節,趁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會把拿出課本上的做一做融入到插花比賽的情境中,每個花籃有36枝花,一共有14藍,請學生列出算式並計算結果,接著根據列出這個乘法算式快速改寫出兩個除法算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4、總結歸納,擴充套件新知

  練習結束教師提問學生: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什麼內容?誰表現的最優秀?你最想向她學習什麼?引導學生歸納出本節課知識點,培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會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5、課後作業

  教師在大螢幕中呈現必做題和選做題,請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課後讓不同的學生數學也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內容隨著課程的推進而逐一展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條理性,意在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樹。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請問我可以擦掉我的板書了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