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1

  活動目標:

  1.感受並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並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次數也不同以及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2.難點:(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匯入師:今天,動物學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裡出發到學校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館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麼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工具?(水彩筆蓋)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麼?(能)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授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著線,接著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5個水彩筆蓋)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並將結果記錄在表格裡。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裡。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6、師:鄭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範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三、教師小結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室裡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教案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儘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儘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於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2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物件適合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物件的關係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物件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於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製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並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麼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3

  活動目標:

  1、理解長度測量的意義,體驗測量的樂趣。

  2、嘗試探索及學習不同的長度測量方法,並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測量工具會帶來不同的測量結果,引發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活動準備:

  1、一寸蟲圖片1張,集體記錄圖表1張,投影儀。

  2、幼兒測量用圖(知更鳥、蒼鷺、老鷹、巨嘴鳥、大雁操作紙)、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記號筆若干支。

  活動過程:

  一、引出測量我明白了,你們是看出來的,準確地說,你們使用目光測量出來的。

  二、故事引導,理解測量

  1、匯入情景,初步測量。

  2、提出測量要求:一寸蟲會做的事情你會做嗎?那麼,聽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裡的一寸蟲去測量一下知更鳥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幾條一寸蟲長?3、簡單測量,操作後引導孩子表述操作結果,提問:誰能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們測量的?追問:3條一寸蟲的長度就是——3寸。(強調一條緊挨著一條測量,用投影儀展示測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達見解。

  1、引導孩子交流操作情況。逐個統計測量結果,並提問:你測量的是什麼鳥?測出來的長度是多少?你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出示各種鳥的測量結果,並將幼兒用到的方法用圖示列出來。)

  2、引導幼兒探究最準確的一種測量方法。請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輔助提問:用什麼方法測量最準確。

  四、運用方法,再次測量。

  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結果。輔助提問:你測出來的結果是用到了幾次?大雁的身體是一樣長的,為什麼有些孩子測出來是6?有些孩子測出來是3?——哦,測量工具長短不同,測出來的次數也會不同,如果我有一條“三寸蟲”呢?

  教師小結:的確,測量工具的不同,會造成測量次數的不同,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活動分析:

  一、《綱要》強調幼兒科學是科學啟蒙教育,旨在培養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幼兒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因此,我重構增設了一下環節,旨在引領幼兒將經驗遷移,昇華本次數學活動:【第五環節、認知衝突,激發慾望。】

  1、丟擲問題,形成衝突:如果請你來測量一下我們的教室有多長,你會選擇一寸蟲嗎?為什麼?你覺得用什麼工具則兩比較合適?(活動目標:將經驗成功遷移,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根據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討論,留下尾巴,引發慾望。(保證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二、記錄表使用得較為成功,較好地呈現了本次活動的主要重難點的內容,在知識點的展現、歸納上比較清晰的。作為科學活動的常規模式來說,列表歸納的方法應該推廣使用,用著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4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透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侷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資料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1.匯入,引出主題

  匯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隻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資料)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裡。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活動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儘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儘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於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