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登鸛雀樓》經典教案

小學古詩《登鸛雀樓》經典教案

  引言:古詩《登鸛雀樓》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透過朗讀及背誦課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登鸛雀樓》經典教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透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這首詩,現在的二年級學生應該是早就會讀會背,他們在幼兒園時,或更早在牙牙學語時就聆聽過或誦讀過。於是,在課堂上,我剛把詩題板書在黑板上,孩子們就紛紛舉起小手來:“老師,這首詩我會背了!”“老師,這首詩我幼兒園時就會背了!”

  是不是這堂課就讓學生背誦一下這首詩就過去呢?光讓學生會背誦應該是不夠的,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詩人卻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使千載之後的我們讀了也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詩的首句寫遙望一輪紅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的、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奔騰而去,流向大海。如此寬廣,如此遼遠的景色,又如此磅礴的氣勢,如不能讓學生體會一二,這將是這首詩教學的最大的遺憾。再加三、四兩句用了淺顯的語言揭示了“站得高望得遠”的人生哲理,這也應該讓孩子們懂得這兩句千古名句之所以流傳的原因。

  於是,課堂上,我沒有停留在學生會背誦古詩上,我著重引導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上。首先,我透過課件讓學生感受夕陽西下時的美景,以及夕陽下黃河奔騰東去的宏壯氣勢。看完後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再進一步問:“如果讓你來寫一句詩,你會怎樣寫?”然後,讓學生回過頭來讀讀詩句,讓他們大聲地讀,讀出磅礴的氣勢。其次,引導學生理解三四兩句時,我提問:“如果站在鸛雀樓上的詩人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應該怎麼辦?”“如果想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你就應該怎麼辦?“然後,告訴學生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接著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實際中運用這兩句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