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北京十三陵的導遊詞

遊玩北京十三陵的導遊詞

  北京昌平縣境內,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範圍內,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鑑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尋找"吉壤"。先後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後來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後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

  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在此建陵。 明制規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築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明末清太祖崛起於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水有關。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於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並建關帝廟鎮之。清兵入關後,採取同樣的報復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1914年左右,當地豪紳爭奪產權,明陵又遭破壞。

  1、繃昴骨範圍

  墓區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牆。紅色圍牆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築,設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嶺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口,各口駐兵把守。現在紅牆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瞭解到當年的墓區範圍。

  2、繃昴怪兄嵯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最南端的.建築。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儲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牆。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有數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時規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簷頂四出陛、樓內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聖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於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聖德碑文,3000餘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勳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 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二)長陵

  長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佔地10公頃。墓主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陵墓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從陵門到潭髏擰A昝拍詼西側原有神廚、神庫各5間。東南角有碑亭一座,無碑文,建於嘉靖十五年(1536)。清順治皇帝見過陵墓後,於順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漢、滿兩種文字鐫刻其謁陵感受。碑陰是乾隆皇帝於1785年謁陵後鐫刻的謁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從潭髏胖聊諍烀擰T耗邶潭韉羈9間,深5間,重簷廡殿頂。殿內60根楠木柱,當中4根柱直徑都在1米以上。

  該殿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殿中原有大佛龕,供成祖和徐皇后。殿兩側原有廊廡15間,現已無存。第三進院落從內紅門至明樓。院內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為石五供、明樓和寶城。 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幟,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築。樓頂為重簷歇山式,建於方城之上,四出陛,額曰"長陵"。刻碑為萬曆三十二年重立。原碑刻"太宗"(朱棣原來的廟號),後來世宗嘉靖皇帝於嘉靖七年改太宗為成祖,未換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鑲之。萬曆三十二年(1604)雷擊起火,木雕被毀。大學士沈一貫奏請改新碑。明樓兩側連寶城,城內園丘即寶頂,週一百丈,下面即地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