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猶豫不決的成語故事

關於猶豫不決的成語故事

  猶豫不決是指人處理問題舉棋不定,遲疑不決,下面整理了關於關於猶豫不決的.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

  成語釋義

  遲疑不能決定,拿不定主意。猶豫:遲疑的樣子。

  故事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出處譯文

  “趙王應當誠心派使臣求和,表示情願尊秦王為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收兵回國。”可是平原君對這樣的建議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才好。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秦王想奪取趙國江山,就派兵攻入趙國,將趙國都城邯鄲圍了個水洩不通。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就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助。

  魏王派大將晉鄙帶領軍隊救援趙國。可是,晉鄙覺得秦國軍隊百戰百勝,害怕引火燒身,就屯軍於湯陰,不再向前進兵。

  與此同時,晉鄙還派部將辛垣衍偷偷潛入邯鄲,勸平原君與秦國講和。辛垣衍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他說,秦國如此急切地包圍趙都,是因為秦王想稱帝,成為天下之主,並不是為了趙國的土地。為今之計,趙王應當派使臣求和,表示情願尊秦王為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收兵回國,永不侵犯趙國了。

  平原君聽了這些話,一方面覺得趙國打不過秦國,另一方面又覺得向秦國稱臣納貢太過於屈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才好。

  這時,齊國的大賢魯仲連周遊天下,正好來到邯鄲。他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見到了辛垣衍。魯仲連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指出,一旦尊秦王為帝,秦國非但不會就此罷手,還會得寸進尺,繼續欺負趙國。

  平原君得知講和會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頭,決定盡一切力量抵抗秦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