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表面積教學課件

圓柱表面積教學課件

  導語:圓柱表面積教學應該如何進行課件設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圓柱表面積和側面積含義。

  2、掌握圓柱表面積和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3、會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

  過程與方法: 經歷猜想、操作、驗證、應用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數學應用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求表面積、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表面積、側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

  2、 學習方法:觀察、實驗、合作、交流

  3、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媒體說明]

  [教學時間] 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口答):

  1、(1)已知半徑或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和麵積?

  (2)長方形的面積 =

  2、什麼是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一圓柱形茶葉筒:

  要製作這樣一個茶葉筒,至少需要多少材料?對於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想的?

  2、拿出自備的圓柱體,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圓柱體是由兩個平面和一個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3、你能否複製出一個同樣大小的圓柱體?你打算怎麼做?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觀察、猜測:

  將圓柱的表面展開,會得到什麼圖形? (兩個底面是一樣大的圓形,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

  2、動手操作:(分組討論後再動手操作,並彙報交流)

  1組:我們用鉛筆在圓柱的側面畫出了一條高,然後把它放倒在紙上,以這條高為起點開始向前滾一圈,並在紙上做好結束的標記,這是圓柱的側面,再把兩個底印在紙上畫出兩個圓,合起來就能知道大概用多少紙了。

  2組:我們有個大圓柱體,但沒有那麼大的紙能讓它滾一圈,怎麼辦?

  師:對於2組遇到的實際情況,誰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3組:我們發現可以用長方形紙捲成圓柱體,所以就想到把圓柱體的側面沿一條線剪開,結果發現它正好是個長方形,再加上兩個圓形的底面就可以了。

  師:你們真聰明,能利用手中的工具把我們頭疼的曲面變成了平面,那麼你們仔細觀察一下,這條線是什麼?

  生(齊聲):是圓柱體的高。

  部分學生認同3組同學的發現,紛紛效仿跟著操作。

  老師將3組學生動手操作的結果貼在黑板上。

  3、推導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

  師:這個展開的長方形與圓柱體的哪個面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生: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柱體的側面積。

  師: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體的什麼有關?

  生: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板書) 長方形面積=圓柱體側面積。

  長×寬=底面周長×高。

  師:如果用S側表示圓柱體的側面積,用c表示底面周長, h表示高,那麼 S側=Ch 。

  師: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體側面積也可以寫成什麼? (S側=2πr8226;h )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4組:如果不沿高去剪,而是沿一條斜線來剪,結果就不是長方形,而是平行四邊形。

  5組:我們小組剪出的側面是一個正方形,它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

  師:那你們能計算出這個側面積嗎?需要測量哪些資料?(高和直徑或底面周長)

  4、反饋練習。( 課件出示 )

  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c = 6.28 dm , h = 3 dm ; (2)r = 5cm , h = 5 cm ;

  5、引導學生總結圓柱的表面積公式。

  課件出示圓柱的表面展開圖,學生根據提示填空。

  因為圓柱的表面展開後可得到:兩個底面是大小相等的( ),一個側面是( )或( )形,所以圓柱的表面積就等於兩個圓面積加上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即:

  (板書結論) 圓柱表面積=底面積×2 + 側面積

  6、練兵場。( 課件出示 )

  計算下面各圓柱的表面積:

  (1)S側= 25.12 cm , S底=12.56 cm ; (2)d = 6 dm ,h = 40cm .

  (2)一個茶葉筒高2 dm,底面周長31.4 cm .做這樣一個茶葉筒至少需要多少材料?

  四、指導練習,及時反饋。

  1、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六頁練一練第一題的第一小題,集體訂正。

  2、教材第六頁試一試:

  重點交流“無蓋水桶”的表面積,要計算的是哪幾個面的面積。

  3、教材第六頁練一練第2題:

  重點理解“壓路機前輪轉一週,壓路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課後計算自己做的圓柱體,看看每個圓柱各需要多大的材料。

  [板書設計]

  圓柱的表面積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S側 = Ch 或 S側 = 2πr8226;h

  圓柱的表面積 = 底面積×2 + 側面積

  [課後評議]

  本節課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透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並總結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一開始,透過觀察圓柱形茶葉筒,學生了解了圓柱的表面是由兩個相同的底面和一個側面構成的,而計算圓柱底面積就是計算圓面積。然後在學生初步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後,重點安排學生進行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索。學生透過剪、卷、滾等一系列動手操作活動探索出圓柱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匯出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也順勢得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沒有了生硬的填鴨式灌輸教學,用的時間也稍微長了一些,但是學生在“作中思、思中學”,因而學得輕鬆、快樂,效果自然好很多。

  [教後反思]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圓柱的表面積教材首先沿著一條高剪開罐頭盒的商標紙,使學生初步感知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再將這個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相比較,得到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從而推匯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接著教材安排例題,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與高,求圓柱的側面積,再直接給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材把圓柱側面展開定位在沿高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逼學生“上路”,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我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初步認識圓柱後直接讓學生“複製”圓柱體,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過程中,嘗試用剪、卷、滾的方法將圓柱的表面展開,得到兩個圓形的底面和一個長方形的側面,從而切實掌握圓柱的表面展開圖及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讓出課堂空間,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

  偉大的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將課堂向學生開放,學生在製作圓柱過程中發現,圓太大或太小了都做不成圓柱,只有當圓的周長與側面圖形的底邊長度相等時才能做成圓柱。平形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長方形的長、正方形的邊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正方形的邊長和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歸納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不是教師“灌”給他們的,教師只是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發現、去探究。課堂應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少講、少說,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