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通用16篇)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通用1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彈性的基本特性,體驗彈性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2、大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心理準備、知識經驗準備)

  1、第一次操作材料:彈簧、橡皮筋、定型棉一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彈簧秤、拉力器、靠墊、圓珠筆、鞋套、褲子、化妝瓶、毛絨玩具、髮帶、袖套、彈力球、夾子、髮夾

  活動過程:

  一、出示材料

  (價值分析:—激發探索彈性的興趣)

  1、重點提問:請你們一起來看看黑板上有什麼?(出示定型棉、彈簧、橡皮筋)

  2、任務1——玩玩看看:

  重點提問:每樣材料都去玩一玩,看看它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二、第一次操作

  (價值分析:初步感知彈性的基本特徵)

  1、分別玩玩三種不同的材料,觀察它們外形的變化。

  2、集體交流,重點提問:你玩的是什麼?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

  3、教師小結:無論是定型棉、彈簧還是橡皮筋,用手去壓壓它摁摁它拉拉它,它都會變形,當我們的手鬆掉後又變回原來的樣子,它們都具有彈性。

  三、第二次操作

  (價值分析:大膽參與交流,感知彈性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1、任務2——玩玩找找:

  重點提問:玩一玩、用一用,找一找這些有彈性的東西在哪裡?彈性有什麼用?

  2、幼兒交流,重點提問:你玩的是什麼,彈性在哪裡?它有什麼用?

  3、教師小結:這些東西里都藏有彈性的東西,有了彈性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樂!

  4、找身上的彈性:在身上你找到了什麼有彈性的東西?

  四、延伸

  (價值分析:變一變——對彈性有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1、重點提問:有什麼辦法讓原來沒有彈性的東西變得有彈性,讓它更有用呢?

  2、交流方法。

  3、小結:這些方法都能成功嗎?我們回去都去試試,試過就知道。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2

  一、活動目標:

  1.探索製作彈性玩具的方法,體驗製作過程的樂趣。

  2.進一步理解彈性的特點,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不做“禁止”的事。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二、活動準備:

  伸縮球的範例,報紙,彩紙,膠帶紙,橡皮筋。

  三、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範例,引起幼兒興趣。

  師:你們認識這個玩具嗎?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伸縮球"。

  師:為什麼叫它"伸縮球"?

  (二)製作彈性玩具。

  1.組織幼兒討論製作方法。

  師:怎樣來做這個玩具呢?

  2.幼兒動手製作。

  3.幼兒相互交流製作方法。

  師:你是怎麼來製作這個玩具的?

  (三)幼兒玩製作玩具。

  師:這個玩具可以怎麼玩?你是怎麼玩的?

  (四)教師小結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有彈性的東西呢?誰能說出生活中哪些東西有彈性的?"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彈性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幼兒生活中常接觸的,他們很感興趣。透過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實踐,讓他們感知彈性物體的特徵,探索彈性的秘密,從而使他們的觀察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展。

  但是,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們感覺,對大班幼兒來說,內容多了一些,儘管活動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種彈性物品讓幼兒充分感知了彈性物品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並且知道了彈性可以再不同的物體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彈性的特質。但是活動的後半部分,我利用鉛絲讓孩子們進行彈性物品的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一是在材料的選擇上,製作彈簧的鉛絲彈性度不夠,不能充分的展現彈簧的特徵;二是在製作彈簧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於如何繞?怎麼繞?搞不清楚,原因是:作為彈簧本身就有許多的知識點可以給孩子們講解,其實彈簧本身就能作為一個活動來展開,從而能更好的讓孩子們在製作彈簧的過程中認識彈性,理解彈性物品。

  本次活動雖然有一些遺憾,但是總體來說,孩子們對於最後的作品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嘗試的讓他們利用相關的材料製作出更有創造性的東西。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3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彈性”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2、透過探索有彈性的物體,初步認識物體的彈性,並瞭解彈性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3、嘗試改變物體的彈性,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1)教師、家長、幼兒共同蒐集若干有彈性的物體,如彈簧及帶彈簧的物品(彈簧秤、拉力器等)、鬆緊帶、橡皮球、海綿等,投放在科學區中,供幼兒自由活動時操作。

  (2)蒐集有關物體彈性的圖畫或文字資料。

  2、記錄紙、筆、展示板等。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1)認識材料。

  “小朋友,桌子上有老師給你們準備的許多東西,快看看都有些什麼?”(引導幼兒一一說出桌子上的材料)

  (2)自由探索彈性物體,並進行記錄。

  “請小朋友們都來玩玩這些東西,看看會有什麼發現?請把你的發現用你喜歡的方式記下來,可以畫,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3)幼兒將自己的記錄紙張貼在展示板上。

  2、分享交流,瞭解物體的彈性特徵。

  (1)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與記錄。

  “誰來介紹一下你發現了什麼?”(教師有針對性地請記錄具有代表性的幼兒到前面來介紹)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幼兒介紹的基礎上進行彙總記錄,將幼兒的發現及時記在大記錄表中。

  (2)討論幼兒的發現,瞭解物體有彈性。

  “小朋友們的發現我們都記了下來。大家仔細看看,從結果裡你發現了什麼?” 請幼兒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

  (3)小結彈性經驗,提升所有幼兒經驗。

  3、擴充套件幼兒經驗,瞭解彈性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

  “有彈性的東西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用來幹什麼?它有什麼好處?”引導幼兒聯絡實際,回憶生活中彈性的作用,給我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的方便等。

  4、發散幼兒思維,將幼兒彈性經驗提升。

  “彈性有這麼多好處,如果讓你來當設計師,你想用彈性的東西做些什麼?讓我們的生活更舒服更方便?”

  5、嘗試將鐵絲變成彈性物體,引發新經驗。

  (1)觀察鐵絲,提出挑戰。

  “鐵絲有沒有彈性?我們能不能把它變得有彈性?大家一起來試試。”幼兒自由探索。

  (2)小結:鐵絲彎了幾圈後就有彈性了。彈簧就是這麼做成的。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用彈簧、鬆緊帶、海綿等進行一些小製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為幼兒創造了條件,引發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捏捏海綿,拉拉皮筋,壓壓氣球,透過讓幼兒對這些有彈性物、體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從而獲得了有關彈性的經驗。並結合幼兒已有的探索經驗,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它們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秘密?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存在問題:關於彈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動的目標只是讓幼兒透過操作,初步感知彈性,有些物體所具有的彈性將有待與幼兒長大後再去研究,遊戲時教師對乒乓球彈性的講解只會帶給幼兒一種誤解。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4

  活動目標:

  1、對彈性物品感興趣,並能大膽探索。

  2、發現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在探索、製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刺蝟球、羊角球、皮筋、絲襪每人1份。

  2、乒乓球、夾子、橡皮泥、手鍊。

  3、石頭、海綿、毛衣、彈簧、彈力球、玻璃珠、氣球、記錄表每組1份。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彈性——請幼兒自選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彈性。

  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小秘密, 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玩一玩,可以壓一壓,拉一拉,去發現他們共同的秘密。

  幼兒玩操作材料,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分享:說說你玩了什麼?你是怎樣玩的?

  歸納:像刺蝟球,羊角球,絲襪,皮筋這些物品,我們一用力,它們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長,還有的會凹進去一些,我們不用力了,它們又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些物品都有彈性。

  二、比較嘗試,認識彈性物品和沒有彈性的物品。

  教師出示夾子,乒乓球,手鍊,橡皮泥,讓幼兒猜想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並注意驗證認識有彈性的和沒有彈性的物體。

  三、分組實驗,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1、師:現在老師這裡有一組東西,小朋友們看看,然後猜猜這些東西哪些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討論說說並記錄。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卡。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表達操作中的發現並與預測的進行比較。

  四、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在我們家裡有哪些彈性物品呢?(沙發、席夢思、床墊子……)在我們的活動室裡,幼兒園裡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們的身上有哪些彈性物品?(鬆緊褲帶、襪子、皮筋、皮膚……)

  五、教師總結。

  課後反思:

  本堂課氣氛活躍,孩子興趣很濃,達到了活動目標,但對於彈性的極限沒有闡釋清楚,以後備課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活動感受物體的彈性。

  2、引導幼兒用彈性材料製作簡單的彈性玩具,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創造力。

  3、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感受成功的愉悅。

  活動資源:

  1、蹦床、羊角球、氣球、皮球、彈簧秤、皮筋、海綿、襪子等彈性物品。

  2、操作材料:各種型號的彈簧、白紙、膠帶、剪刀、小動物玩具、飲料瓶等。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彈性——請幼兒自選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彈性。

  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玩一玩,待會兒來介紹給大家。

  幼兒操作:播放輕音樂,幼兒玩操作材料,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分享:說說你玩了什麼?你是怎樣玩的?(請部分幼兒把玩到的玩具介紹給大家)。

  歸納:像氣球、皮球、牛皮筋、彈簧這些物品,我們一用力,它們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長,還有的會凹進去一些,我們不用力了,它們又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些物品都有彈性。

  二、通過錄像讓幼兒進一步感知生活環境中物體的彈性——請幼兒討論生活中看到過的彈性物品。

  提問:小朋友,除了剛才我們玩過的這些彈性物品,生活中你們還看到過哪些彈性物品呢?(請幼兒討論交流)如自動傘、打氣筒、床墊、襪子、彈性纖維、皮膚、頭髮等。

  幼兒觀看錄影。

  歸納:彈性物品可有用了,它在我們生活中的用處可真大,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地方用到它了。

  三、幼兒利用物體的彈性製作簡單的彈性玩具。

  1、提出要求:今天小朋友們玩了許多彈性玩具,也認識了許多生活中的彈性物品。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製作一個有彈性的小玩具呢?

  2、核心問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飲料瓶、小動物和彈簧,請大家開動腦筋,用彈簧讓小動物和飲料瓶跳起來,好嗎?(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3、分享——請幼兒交流自制的玩具的玩法,互相欣賞。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6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對探索科學現象感興趣。

  2、知道彈性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室外大型玩具。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探索材料,感知物體的彈性。

  幼兒自由玩,在玩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多采用幾種材料。

  教師小結:有些東西玩一玩,看看這些東西用力拉或壓它的時候,它就會改變形狀,手一鬆它就能變回來,這樣的東西就有彈性。

  2、引導幼兒進一筆感知生活中物體的彈性。

  教師:請你倒室外再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比一比誰找得多。

  引導幼兒在室外尋找、區分並講述哪些物體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

  3、討論彈性和生活的關係。

  教師:你還見過哪些東西有彈性?

  教師:有彈性的東西有什麼用途呢?

  引導幼兒發現彈性與生活的關係。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對彈性物品感興趣,並能大膽探索。

  2、發現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過很多彈性的玩具。

  2、彈簧秤、皮球、拉力器(果奶瓶自制)、牛皮筋、海綿、橡皮泥、長紙條、玻璃彈珠等。

  3、紙、筆、記錄卡人手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 引出課題,初步感知物品的彈性。

  師:今天有很多的客人老師來到我們班,我們怎麼說呢?(客人老師好)

  師:小朋友。我今天帶你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這個地方叫“跳跳樂園”,看看樂園裡有什麼玩具啊?

  幼:皮球,拉力器…….

  師:小朋友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玩的時候還要邊玩邊看你的玩具有什麼變化。

  幼兒自由探索活動,有的玩一種玩具,有的玩2-3中玩具,很開心

  教師集中幼兒,你剛才玩的是什麼玩具,你發現了什麼?

  幼:我在玩氣球,把氣球吹得大大的,………

  教師:我再請小朋友玩一玩剛才的玩具,玩的時候要注意觀察,當我們對玩具用力時,玩具會怎麼樣?不再用力了,玩具又怎麼樣?把你的發現告訴小朋友。

  (幼兒自由玩)

  教師集中幼兒:你在玩玩具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有趣的變化?

  幼:我把氣球吹得大大的時候,一放手就漏氣了,回到原來的樣子……..

  教師小結:有些東西當我們對它用力時,可以使它改變形狀,不對它用力時就恢復原來的樣子,我們說這些物體有彈性。

  教師再邊講邊操作:教師拿起一個皮球使勁地捏,問:皮球怎麼了?(扁了)教師把手鬆開,問:皮球怎麼了?(皮球恢復原來的樣子)這叫物體的彈性。叫小朋友跟說一遍。

  二、玩遊戲,猜物品的彈性。

  師:小朋友,我們來猜一猜的遊戲,現在老師的手上有一張紙,這張紙叫記錄卡,記下小朋友猜的東西,這裡面有5樣東西給小朋友猜,第一樣是牛皮筋,你覺得它有彈性嗎?有的話在第一個格子裡打上勾,沒有的話在第二個格子裡打上叉。(教師在大的掛圖前面示範。用鉛筆指第一個格子和第二個格子)現在請你們來做一做,好嗎、。(教師將紙和筆,發給小朋友)

  第二樣東西是橡皮泥,第三樣東西是玻璃彈珠......

  師:你們都猜好了嗎?請一個小朋友上來說一說。

  師:這些都是小朋友猜得。到底是不是象你們說的這樣呢?我們來做一下實驗,好不好?

  三、驗證結果

  師:現在我們就是小科學家了,但做實驗的時候有要求,首先聲音要輕,動作要快,不能跟小朋友搶東西,要讓一讓。做好得小朋友輕輕地回來坐到位置上,聽明白了嗎?

  師:現在我把你們分成3組,你們帶上紙和筆一起做實驗,邊做實驗邊記到這張卡上,好 嗎?

  幼兒操作,教師巡視指導,並把彈性的特點再重複一遍。

  提醒幼兒在記錄卡上打勾和叉。

  做好實驗的小朋友,請輕輕地回座位,請他們看看實驗的結果和猜的是不是一樣的?(有一樣的,也有不一樣的)

  教師請兩個小朋友來說一說他們的記錄卡:

  (1) 你猜的`跟你做的實驗一樣嗎?

  (2) 哪個物品猜錯了?

  (3) 做了實驗之後你知道了嗎?

  四、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師:剛才我們做了實驗,知道很多有彈性的物品,除了這些,你們在生活中還見到過那些有彈性的物品?

  啟發性提問:你在家裡有看到嗎?你身上有沒有啊?(沙發、席夢思床墊用海綿和彈簧,坐躺著舒服,夾克袖口、彈跳床、腳踏車輪胎、彈簧稱、拉力器、彈性玩具等,彈性的東西真有用。)

  總結:原來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有彈性的,它給我們的生活也帶來了方便。

  延伸:請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並把它畫下來,帶給其他小朋友 看。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8

  活動目標:

  感知、探索物體的彈性,初步瞭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一些彈性的物品和各種球(皮球、塑膠球、石球、沙袋球、彈力球、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發現

  1、 師;“小朋友,你喜歡球嗎?你都見過哪些球?”

  (幼兒自由回答皮球、彈力球、足球-----)

  2、 師:“你們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兒一邊回答,教師一邊畫出各種球類並進行分類。

  二、動手操作

  1、師:“今天,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球,我們一起來玩拍球的遊戲。”

  幼兒自願選擇球類來拍。

  2、教師;“小朋友玩的真高興,那麼在玩拍秋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秘密呢?”

  為什麼有的球能拍,幼兒球不能拍呢?

  幼兒自己總結:皮球、足球有彈性,能拍起來。玻璃秋、石球沒有彈性,不能拍起來。

  3、教師準備一些有彈性的握力,請幼兒玩一玩,拉一拉看看發現了什麼,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的物體變化記錄下來。

  如有彈性的物體下面畫“ ” 沒有彈性物體下面畫“ ”

  三、幼兒探索中嘗試

  師:“小朋友,你試一試、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進小瓶裡嗎?為什麼?”

  師:“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變的很長嗎?為什麼?”

  幼兒透過動手發現後總結經驗:橡皮筋、海綿有彈性,手拉、捏都會變形、鬆開手後這些東西又恢復原狀。

  四、發散幼兒思維,生活中尋找彈性物體。

  1、幼兒尋找幼兒園、家裡和生活中那些物體有彈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體有彈性?

  五、互相交流

  請小朋友說一說“彈性”物品給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帶來哪些好處?

  六、幼兒自制彈性玩具。(彈力球)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9

  一、說教材

  本活動選擇省編教材大班上學期主題《歡樂的節日》中的科學領域《好玩的彈性玩具》。玩具是孩子生活遊戲的玩伴,在孩子的世界裡有著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位置。《綱要》中的科學領域的指導要點強調:幼兒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物件。由此可見,本活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可以滿足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究的年齡特點。大班的孩子對於部分彈性玩具所具有的彈性特點已有了一定的自身生活經驗,但是還需要在活動中進一步的思考猜測、觀察探索實驗交流得出具體結論。

  在幼兒原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提升。符合《綱要》中指出:教學內容的選擇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終上所述,我根據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萌發探索彈性玩具的興趣,進一步感受節日的愉悅。

  2.能用不同方法發現身邊的彈性物品。

  3.感知彈性的特點,知道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活動重點難點:

  彈性玩具幼兒雖然玩過,但是對於它的認識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對於彈性的特點沒有探究。因此我將活動的重點定位於感知彈性的特點。難點是用不同的方法發現身邊的彈性物品。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我為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

  1.經驗準備:玩過彈性玩具

  2.物資準備:歌曲《新年好》彈性魔力盒、木積木、發洩球,頭花、海綿每組一份。

  活動室內投放彈性的物品:皮球、水球、彈力球、氣球、羊角球、發洩球、充氣玩具、彈簧、吹好的氣球。彈性物品和非彈性物品的圖片,大的一份記錄表。

  3.空間準備:幼兒桌子呈半圓型在教室前半部分集中擺放,分四組操作。後半部分留有幼兒操作室內彈性物品的空間。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在活動中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法是至關重要的。皮亞傑說:教師應佈置情景,提供材料,讓兒童自由操作、實驗、觀察、思考,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看教師的演示。

  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四種教法有:情景教學法、設疑法、操作法、遊戲法。

  1.情景教學法,整個活動我用彈性小人的情景貫穿,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引導幼兒感知、探究、發現總結。

  2.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是幼兒建構經驗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共使用了三次操作法。在第二環節至第四環節中我使用了此法。

  3.設疑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透過提問,引導幼兒帶有目的的探究觀察,得出答案。在活動中我用了好多設疑法。如:請小朋友找一找這些禮物中哪些是有彈性的玩具?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身上哪些地方是有彈性的?你是怎樣發現他們有彈性的?

  4.遊戲法,遊戲的方法幼兒更樂意接受,在記錄中我運用了此法。

  三、說學法

  皮亞傑說:真正的學習是幼兒主動發現,自發學習的結果。其實,有時教法也是學法,教和學密不可分。在活動過程中,老師透過創設寬鬆的氛圍,在反覆操作中幼兒透過壓一壓、拉一拉、捏一捏、按一按等方法,在與老師、材料及同伴的互動中找出物體的彈性,體驗探索發現的興趣。

  四、說活動程式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生活中進行的。也點明瞭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和生活中學。玩中學是幼兒最好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意義的學習。

  教學流程:情景設定,激發興趣——探索感知,認識彈性——找找玩玩,再次探索,鞏固認知——遊戲鞏固,延伸生活。

  (一)激發興趣,引入活動

  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科學探究中的首要目標和前提性目標,結合本主題《快樂的節日》,我利用歌曲《新年好》讓幼兒在歌聲中進入活動室,出示彈性魔力盒。並引導說 :“新年到,禮物到,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好玩的禮物,一起來看看吧。”禮物會是什麼呢?這樣引出課題會緊緊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也會引發他們認識禮物的慾望。

  (二)展開

  觀察彈性玩具,引導幼兒初步認識彈性。這個環節,我透過讓幼兒觀察彈性魔力盒,發現彈性小人的奧秘,初步瞭解彈性的特點。(出示彈性玩具—彈性魔力盒)開啟魔力盒,你發現了什麼?(彈性小人一下被彈了出來)蓋上盒蓋,你還能看見玩具嗎?為什麼?(教師也可以把彈性小人按在盒子裡,盒蓋開啟)並進行小結:這個禮物叫“彈性魔力盒”,它裡面住著一個彈性小人,一樣物品,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時,它會變形;當外力消失時,恢復成原來的樣子,這就叫“彈性”。從而為下面幼兒的操作奠定基礎。

  上面環節完成了目標1。

  2.分組第一次操作,在操作中認識彈性,感知彈性的特點。

  動手操作是幼兒探究的真正開始,是學習的基本方法。我繼續設定新年到了,彈性小人到我們班來做客,她還給小朋友帶來許多節日禮物的情景,請小朋友在這些禮物中找出哪些是有彈性的玩具?並說一說是怎樣發現的?(引導幼兒說出透過拉、按、壓、捏等外力作用,感受物體的變化,從而找出彈性玩具)目標2及重點在這個環節得以體現。

  3.第二次操作,找一找,玩一玩,再次探索,鞏固對彈性物品的認識。(重難點)重複操作會加深幼兒的認知,在操作中使幼兒感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在上面環節我讓幼兒在桌面上操作使幼兒瞭解了部分發現彈性的方法,而拍一拍等方法需要在地面進行,換個場地也會延續幼兒的活動興趣。所以我在教室後半部分設定了操作的第二場地讓幼兒操作探究。(投放皮球、水球、彈力球、氣球、羊角球、發洩球、充氣玩具、彈簧、吹好的氣球等)我繼續利用彈性小人進行環節貫穿,說彈性小人很喜歡小朋友,從彈性王國裡帶來許多彈性物品,請小朋友再次找找哪些物品是有彈性的?你又用了什麼方法發現了彈性?本環節實現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4、第三次操作探索,發現自身具有的彈性和身邊的彈性物品,進一步鞏固對彈性特點的感知。

  貼近生活經驗的探究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也是幼兒理解和容易學習的,科學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科學就在身邊。本環節我請小朋友再用按一按、拍一拍、壓一壓、拉一拉等方法找找身上哪些地方和哪些東西也是有彈性的?(皮膚、頭髮、毛衣、棉襖、鬆緊袖口等)在幼兒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提升

  小結:剛才大家用拉、壓、拍、按等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許多具有彈性的物品。不管哪一種物品都是在受力時,形狀會發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本環節鞏固了目標1.2的實現,實現重點,突破難點。

  5、遊戲:看誰分的對。喜歡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在遊戲中驗證幼兒對彈性的理解和認知,併為以後的區域延伸指明方向。玩法:每名幼兒一張圖片,把彈性物品和非彈性物品的圖片貼在記錄表上的彈性物品和非彈性物品欄內。看看誰的對。幼兒貼完後請所有幼兒看一看是否正確並糾正錯誤。

  在活動最後我針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給幼兒一個完整的活動回顧,今天,彈性小人給小朋友帶來了這麼多的節日禮物,讓我們認識了彈性的特點,並會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彈性,彈性小人也很快樂,他說,生活中也有他的好朋友,他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讓我們生活的更舒適,更安全。希望小朋友也利用彈性創造出好玩的彈性玩具和東西方便我們的生活,使幼兒帶著本次活動的收穫喜悅投入到以後的活動。

  活動延伸:

  1.在科學區投放彈性物品及材料,供幼兒探究和製作彈性玩具。

  2.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尋找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0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方法】

  嘗試教學法。

  【活動準備】

  1.大型玩具彈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手錶帶、襪子、帶彈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彈性)。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彈跳墊之後,進入室內坐好

  師:(提問)1.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麼感覺?

  2.你們知道身體為什麼會向上跳嗎?(自由發言)

  二、幼兒自由探索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1.請幼兒準備好有帶彈性的物體,重視幼兒的發現。

  師:你們面前擺放了很多東西,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麼變化。(提問後幼兒自由發言)

  2.鼓勵幼兒再嘗試一次,鞏固對彈性特徵的感覺。

  師:請小朋友再去試一試剛才沒有玩到的東西,看有沒有新的發現。(教師指導幼兒自由發言)

  小結:這些東西真有趣,用力壓或拉它時,它會變形,手一鬆,它又能變回來,這就是物體的彈性。

  3.請幼兒用身體語言來表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

  三、比較嘗試,鞏固彈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彈性和沒有彈性的物體讓幼兒嘗試、比較。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與剛才不一樣的物體,請你們再去試一試,把新的發現告訴我。(自由發言)

  小結:有的物體能變形但不能還原,有的物體不能變形,所以它們沒有彈性。

  2.請幼兒把有彈性與沒有彈性的物體分家,分別放在兩個不同顏色的筐子裡。

  四、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的認識和理解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有彈性的物體?(自由發言)

  五、小結內容,遊戲結束

  1.小結:短短的時間裡我們又學會了許多知識,知道了用力拉或壓物體會改變形狀,手一鬆物體又恢復原狀的現象叫彈性,還明白了彈性的東西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遊戲“走迷宮”,幼兒出教室。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1

  活動設計

  科技在孩子的環境周圍無處不在,幼兒生來就對其身邊的各種科學現象感興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們所渴望的。科學活動“彈性世界”就是透過讓幼兒親身體驗、自主操作、想象創造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進一步瞭解彈性物體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奧妙,揭開彈性世界的謎底,從而激發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並體驗創造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彈性物體的興趣,瞭解彈性物體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透過尋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訓練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以及經驗遷移應用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以及觀察和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園準備的材料:鬆緊帶、橡皮筋、橡皮泥、海綿、彈簧秤、砝碼、兵乓球、塑膠球、木球、毛線、紗線、編織繩、積木等。

  2、家長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鋼線一條(長約30釐米,製作彈簧用)、鉛筆、帶一根彈簧的圓珠筆、樹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紙盒、膠帶紙、彩筆等。

  3、教師事先了解有關彈性的知識背景(附後)。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試一試。

  給幼兒各種材料,教師簡單介紹操作方法,然後讓幼兒自由分組操作,觀察比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現象。

  1、將海綿、橡皮泥、積木分別用力捏一下,再鬆開手來,看一看它們發生的變化。

  2、分別拍兵乓球、塑膠球、木球,仔細觀察哪一種球跳得高。

  3、分別將編織繩、毛線、鬆緊帶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變化。

  4、用彈簧秤掛上重物(砝碼),再取下,觀察彈簧的變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為什麼海綿捏扁之後改變了形狀,而手一鬆開又可以恢復原來的樣子?

  2、為什麼兵乓球、塑膠球一拍就能跳起來,而木球卻跳不起呢?

  3、為什麼鬆緊帶能拉長,而其它線卻拉不長?

  4、為什麼彈簧秤掛上砝碼後會被拉長,取下後又能恢復原來的樣子?

  三、看一看、說一說。

  觀察圖1,同樣一個皮球,輕輕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結果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觀察圖2,為什麼拉滿弓的箭射得更遠一些?

  觀察圖3,彈簧秤掛上一個砝碼後,彈簧被拉長了,再掛上另一個砝碼,彈簧被拉得更長,為什麼?

  觀察圖4,用過大的力拉彈簧,使彈簧變了形,為什麼彈簧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裝圓珠筆:教師可先示範一遍。讓幼兒將帶有一根彈簧的圓珠筆拆開,取出彈簧,體驗圓珠筆在使用上的變化。裝好彈簧後再試試,圓珠筆又變得方便使用了。

  2、製作簡易彈簧(見圖5):將鋼線沿著鉛筆均勻地繞圈,繞完後將鉛筆取出,即可得一條簡易彈簧。試一試彈簧有沒有彈性?為什麼?

  3、製作彈弓(見圖6):利用樹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製作。

  4、製作“魔盒”(見圖7):利用硬皮方紙盒、彈簧、膠帶紙、彩筆等材料製作。

  五、找一找、議一議。

  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具有彈性,並討論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彈性的?

  2、集體討論:請小朋友都來當“小小發明家”,你還會用彈性物品(或彈簧)製造什麼東西?有什麼用途?

  五、活動延伸

  在科學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導幼兒進入活動區,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發明製造其它有彈性的物品,並說一說它們的作用。能力強的幼兒可讓其談一談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並向小朋友們介紹自己製作的方法和步驟。

  附知識背景資料:

  一、什麼是彈性?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改變形狀,例如,竹竿受力會變彎(見圖8),彈簧受力會伸長或縮短(見圖9)。物體形狀的改變叫做形變。發生了形變的物體,在一定限度內,當外力消失後,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超過了彈性限度,發生形變的物體就不能再恢復原狀。

  二、什麼是彈力?

  用手拉彈簧,使彈簧伸長,手會感到彈簧對手有拉力,用手壓彈簧,使彈簧縮短,手會感到彈簧對手有壓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而對阻礙它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任何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都要產生彈力,不過有些物體的形變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覺。用球拍擊球時,拍和球都發生彈性形變(見圖10),拍發生彈性形變,對球產生彈力,同時,球也發生形變,對拍也產生彈力。放在桌面上的書,壓在桌面上,使桌面發生微小形變,發生形變的桌面對書產生向上的彈力(見圖11),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援力,可見彈力發生在互相接觸,併發生了彈性形變的物體之間。

  彈力的方向總是跟物體間的接觸面垂直。彈力的大小跟物體的材料和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時,弓拉得越滿,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遠。

  三、胡克定律

  實驗表明: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變的大小成正比。這個規律是英國物理學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發現的,叫做胡克定律。超過了彈性限度,彈力就不再跟形變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體也不再能恢復原狀。

  彈簧秤是根據胡克定律製成的,每個彈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範圍,不能用來秤量過重的物體,這就是為了防止超過它的彈性限度。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2

  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活動,使幼兒初步瞭解什麼是彈性,知道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有彈性的。

  2、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人座位靠背上系一根鬆緊帶。

  2、教室桌面:彈簧、海綿、彈跳熊、高彈棉絨布玩具、橡皮筋、圓珠筆、軟橡膠玩具等。

  3、室內:小沙發、高彈棉靠墊等。

  4、室外:蹦蹦床、跳跳球、橡皮筋、皮球等。

  活動過程

  (一)探索遊戲:

  教師交待要求和注意事項:今天帶小朋友到活動室玩遊戲,桌子上有許多有趣的東西,你們每一個人可以去取一樣玩,玩了以後你們發現了什麼感覺怎麼樣

  1、 啟發提問引導幼兒認識彈性。

  請小朋友告訴大家,你是怎麼玩的感覺怎麼樣引導幼兒發言。(教師)你們按一按、壓一壓後發現這些東西會彈回來。

  教師小結:一樣東西,用了力氣壓下去和按下去。手鬆掉後,它又會彈起來,這就叫彈性。

  2、請小朋友回頭找找自己椅子背後有什麼東西 (鬆緊帶)請你們去拉拉,發現它會怎樣什麼道理呢 小結:對了,有力拉拉,它變長了,放鬆後,它又彈回來,所以說鬆緊帶也是又彈性的東西。

  3、 現在小朋友用壓一壓、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那些地方和那些東西也是有彈性的。

  (皮膚、頭髮、毛衣、襪子、鬆緊袖口等) 輔助提問:你是怎麼發現和感覺到的 (啟發幼兒說出自己的感覺)

  (二)啟發幼兒發現彈性與自己周圍生活的聯絡。

  剛才,小朋友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許多東西是有彈性的,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彈性的物品,接下來請小朋友自己想辦法去發現活動室時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然後告訴大家你是用什麼方法發現的 (去掉遮布,幼兒分散活動尋找,給幼兒一定時間找一找、玩一玩)

  1、老師請小朋友回到座位上組織大家一一講自己的感受,引導幼兒說出用拉、按、壓、捏、坐、跳、踩等動作感受到的彈性物品。

  2、教師小結:剛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許多有彈性的東西,有的是拉的、有的是壓的、有的是按的、有的是跳的、有的是坐的,不管哪一種方法,都是用了力氣,所以說都是用了力後,這些東西才會有彈性。

  (三)最後請大家到外面遊戲場上去找一找哪些東西也是有彈性的。

  (帶領幼兒到場地上去玩有彈性的運動器具)

  活動延伸

  1、把一些小的有彈性的東西放在科學區,讓幼兒進一步探索。

  2、回家後找找還有哪些有彈性的東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彈性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幼兒生活中常接觸的,他們很感興趣。透過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實踐,讓他們感知彈性物體的特徵,探索彈性的秘密,從而使他們的觀察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展。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3

  一、設計意圖:

  幼兒有著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因此,及時並適當的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累科學經驗,指導其學會一定的科學方法,將使幼兒的科學素質得到早期培養,有益於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本活動設計意在讓幼兒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體的彈性;透過觀察、瞭解物體彈性的用途,並會運用所獲得的科學經驗進行發明創造,培養創新意識,達到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動目的:

  1、願意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拓展思維,有一定的創新。

  2、在探索、發明、製作、操作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對物體彈性的用途。

  3、透過幼兒,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活動準備:

  1、彈性玩具若干。

  2、有彈性和無彈性的物品若干。

  3、幼兒製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在室外自由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1、談話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今天,老師帶來許多好玩的玩具,每樣玩具,都有一個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發現它們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壓一壓、拉一拉或者用腳跳一跳等等。玩的時候要小心,別把玩具弄壞了。”

  2、引導幼兒到戶外自由選擇各種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

  3、教師巡迴觀察,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啟發幼兒發現“物體有彈性”的秘密。

  4、全體幼兒觀察老師的試驗,討論、理解物體的彈性。

  老師邊操作,邊引導幼兒小結:“我們玩的東西很有趣,它們都有彈性。我們用力拉它或壓它的時候,它就會改變形狀,手一鬆,它又能變回來。”

  二、遊戲:找一找,想一想。

  1、找一找,看誰身上有彈性的東西最多。

  2、找一找,活動室裡哪些東西有彈性,看誰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兒園、家裡及其他地方,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

  三、讓幼兒觀看錄影,進一步瞭解彈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業、建築等方

  面的用途。然後,引導幼兒一起小結:“彈性的用處很多,生活上、學習上需要有彈性的物體,工業、建築等行業也需要彈性的物體。”

  四、引導幼兒討論:

  1、如果所有的物體都沒有彈性將會怎麼樣?

  2、怎樣利用物體的彈性發明一種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幼兒分成若干小組,自由選擇材料,自制一樣有彈性的好玩的玩具。

  激發幼兒回去利用“彈性”的知識,進行其他的創造和發明。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4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彈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彈性”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彈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還不是很瞭解,,因此,我設計了系列活動,“有趣的彈性玩具”、“彈力的大小”、“製作彈力小玩具”讓幼兒透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彈性的特點,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同時,本教材除了源於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兒的共鳴,產生學習探索慾望外,還有利於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掌握觀察、操作、記錄等科學方法,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大班幼兒探究慾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綱要》的教育目標,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的需要。

  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透過有序探索、自由發現,讓幼兒感知彈性這一科學現象,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記錄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

  3、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除了以上情感、認知、技能三方面的目標外,我還將關注幼兒活動發展中的生成性目標。

  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如何讓幼兒在探索、談論、交流中進一步瞭解彈性的特點。

  一、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定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到“遊樂園”去玩,發現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為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動手操作法: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在玩中主動探索彈性玩具的不同玩法,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現象。第二次操作是對所投放的各種材料進行分類,培養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

  3、測量、記錄法: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彈性的特點的環節我引導幼兒以測量、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現,為下一個環節的交流與分享做準備並讓幼兒在其中感受到科學的一條基本法則——說理要有事實依據。

  二、說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1、提供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佈置“遊樂園”,有彈性和無彈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兒記錄卡、筆,塑膠袋每人一套

  3、尺子、繩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種可用於測量的物品。

  三、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鑑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好玩的彈性玩具”,→瞭解彈性的特點→找找哪些東西有彈性,三個操作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

  各環節具體安排如下:

  一、創設嘗試的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兒引入由各種彈性玩具佈置而成的“遊樂園”,告訴幼兒“遊樂園”裡的玩具都有一個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試著用多種方法發現它們的秘密,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慾望,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體的彈性。《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著重讓幼兒透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彈性這一科學現象。這是活動的重點,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首先,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其次,隨機在小組中引導他們討論:“你玩了什麼,是怎麼玩的,發現什麼。”這一環節透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最後,透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物體的彈性。初次嘗試後,孩子們對彈性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地瞭解彈性的特點。於是,我因勢利導讓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瞭解彈性的特點。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玩具有彈性的現象。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彈力玩具前後的變化規律,從而瞭解彈性的特點。這是本活動的難點,我採用了測量、記錄法來突破難點。首先設定問題情景:“怎樣在玩的過程中比較準確地瞭解玩具的變化呢?”引導幼兒從多方面想辦法,鼓勵幼兒遷移以往的經驗選用最方便、有效的測量法來記錄玩具的變化。然後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記錄,最後讓孩子依據實驗中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彙報,從而形成新的體驗:原來這些玩具有彈性:拉一拉,手放開,恢復原來的樣子;壓一壓,手放開,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整個活動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品有彈性。綱要強調,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因此為了讓幼兒瞭解彈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品有彈性。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教學反思:

  從執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5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彈性在人們生活中應用越來越來廣泛。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許多彈性物體,並且非常感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於是,我抓住幼兒這一興趣點,設計本次科學教育活動——認識彈性朋友。活動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讓幼兒主動操作,在玩中探索,發現彈性秘密,認識彈性的特點,並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理解彈性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確定本活動的教育目標是: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瞭解有關彈性的特徵和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教育蘊含的價值主要在於使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應用,所以我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確定為:瞭解彈性物體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引導幼兒找出周圍常見的有彈性的物體,認識它的使用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

  二、說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綱要也指出:“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要讓幼兒真正做科學。根據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我運用嘗試教學法,並融進提問法、記錄法、發現法等教法誘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創設能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的活動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儘量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說活動準備:

  因為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比較分析能力,所以我準備了許多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讓幼兒在操作實踐中進行比較,獲得進一步的感知,同時我還準備了大螢幕、投影儀,以備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說學法指導

  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為幼兒提供大量的豐富的操作材料,創設一種寬鬆融洽的氛圍,引導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直接操作、反覆體驗,主動探索,透過玩一玩、說一說、記一記、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真正體驗和了解彈性的特徵,並激發幼兒學科學的濃厚興趣。

  四、說活動程式設計

  幼兒學習的動機與成人不同,他們的動機完全依賴於對被認知物件感興趣的程度。因此,教育活動過程的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否使他們感到愉快有趣,往往成了教育活動是否成功的前提。因此我總的思路是:以設疑激發興趣,以操作突出重點,以激發幼兒的發散思維來解決難點。

  首先,我準備了蹦蹦床、彈簧、有彈性的物體如橡皮筋、皮球、海綿、布玩具、鋼琴、跳跳球等以及沒有彈性的物體。讓幼兒試著跳一跳、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吹一吹、彈一彈、敲一敲等多種方法進行自由探索,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鼓勵幼兒把探索情況記錄下來。因為記錄有助於培養幼兒尊重科學的態度,有助於幼兒理清思路,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然後請幼兒分組,互相講述記錄結果,並把幼兒的記錄結果投影到大螢幕,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幼兒講述時,我不是旁觀者,一是“聽”。二是“說”。一聽孩子們在講述什麼,瞭解它們的個體差異,對能力強的幼兒提出更高的教育目標;二是找不說話的孩子講一講,鼓勵人人動口,積極講述。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幼兒對彈性的認識和理解。我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彈性物品”來引導幼兒開動腦筋,發散幼兒的思維。向幼兒提出問題後,不急於讓幼兒回答,而是讓他們先七嘴八舌的議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充分思考。

  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請幼兒自己製作彈性玩具。我準備了鐵絲、紙、易拉罐、筆、棉花、布、石頭、木塊、皮筋等操作材料,請幼兒動腦筋利用這些材料製作出彈性物品或玩具。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由此激發幼兒對彈性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並萌發科技意識。

  說活動延伸

  教育活動的結束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探索的開始。所以,我把活動作了進一步的延伸:讓幼兒回家玩一玩有彈性的物體,在區角活動繼續製作有彈性的物體和玩具。引導幼兒繼續體驗和關注彈性現象,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分析、動手、創造能力,從而萌發幼兒愛科學的積極情感。

  大班科學教學設計《彈性》 篇16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2.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海綿、氣球、鬆緊帶、皮筋、橡皮、積木、鉛筆、襪子、手套、皮球、橡皮泥、彈簧秤、游泳眼鏡等。

  活動過程:

  1.幼兒操作,初步感知彈性。

  (1)幼兒玩氣球、海綿、鬆緊帶,拉一拉,捏一捏,壓一壓,看看它們會有什麼變化?

  (2)幼兒玩耍,教師巡視,觀察幼兒操作中的發現。

  (3)組織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2.幼兒再次嘗試,獲取彈性的經驗。

  (1)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不對它們用力時,一鬆開又會有什麼變化?

  (2)組織幼兒交流自己的新發現。

  3.引導幼兒歸納彈性物體的特點。

  (1)小朋友,剛才我們玩了這些東西,你們知道它們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秘密?

  (2)幼兒思考,自主發表各自的觀點。

  教師總結:這些東西真有趣,對它們用力時,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變形,一鬆開,又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彈性。

  4.幼兒用身體的各種動作表示彈性。

  5.聯想實際,引導幼兒說說有彈性物體的用處。

  (1)剛才我們發現皮筋、海綿、氣球它們都具有彈性,除了這些東西還有哪些東西是有

  彈性的呢?

  (2)這些有彈性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3)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補充或豐富,如:沙發、席夢絲床墊裡有彈簧和海綿,坐著躺著覺得很舒服;彈簧秤小小的,攜帶很方便……。

  6.物體分類。

  幼兒玩桌上的一些材料,找一找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哪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然後幫它們分分家,分別放在桌子的左邊和右邊。

  7.遊戲:奇妙的口袋。

  幼兒到口袋裡摸出一樣東西,放在老師手裡不讓大家看到,然後用動作告訴大家這個東西

  是有彈性的還是沒有彈性的。

  8.小結活動:

  小朋友,請你們回去再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找到了玩一玩,再來告訴大家。

  延伸活動:

  下了課,請小朋友到你的好朋友身上,到教室裡找一找,能不能找到有彈性的東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為幼兒創造了條件,引發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捏捏海綿,拉拉皮筋,壓壓氣球,透過讓幼兒對這些有彈性物、體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從而獲得了有關彈性的經驗。並結合幼兒已有的探索經驗,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它們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秘密?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存在問題:關於彈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動的目標只是讓幼兒透過操作,初步感知彈性,有些物體所具有的彈性將有待與幼兒長大後再去研究,遊戲時教師對乒乓球彈性的講解只會帶給幼兒一種誤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