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找花生果 》的課程教學設計

《小松鼠找花生果 》的課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四個生字,理解並能用“自言自語”說話。

  3、經歷品讀課文的過程,瞭解花生的生長規律,學會細緻地觀察生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趣匯入

  在樹林裡的一棵大松樹上,住著一位可愛的朋友,它是誰呢?瞧,它來了———(出示小松鼠的圖片)

  1、你認識它嗎?大聲地和它打聲招呼吧![你好,小松鼠!](出示小松鼠詞卡)

  2、誰還願意和它說說話?

  [生:小松鼠,你在幹什麼呀? 師: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幫助我嗎?]

  出示課題:小松鼠找花生果

  [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創設愉悅、輕鬆的課堂教學情境,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開展創設了鮮活的空間,教師也變換角色參與其中,整個情境立體化,趣味縱橫。]

  二、朗讀生趣,深入感知

  1、那就讓我們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們出發了!

  出示圖一:一片花生地。

  2、瞧,那兒是什麼呀?

  學生按圖想象說話。以“綠油油”、“黃燦燦”為重點說話。

  [讓學生充分進入情境,抓住重點,展開想象說話,鍛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3、這麼美的景色到底是什麼呀?小松鼠也有疑問了。

  ⑴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對話。

  生仿讀:自由練讀→兩人分角色配合讀→一人分角色讀

  ⑵聽了蚯蚓的話,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會想些什麼呀?

  學生轉變角色想象練習說話。

  ⑶(師引讀)小松鼠也有這樣美好的願望呢!它想——等花生結了果,我就去摘下來,留著冬天吃。(生接讀)

  [在朗讀上,根據學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透過學生不同角色轉變,聯絡實際想象說話,師生互動,以讀代講,很有實效。]

  4、於是它就行動起來了。

  出示:第三自然段“從那以後,……看花生結果了沒有。”

  ⑴理解“每天”

  ①小松鼠前天去哪兒了?幹什麼?看到了什麼?

  ②昨天又去哪兒了?幹什麼?看到了什麼?

  ③今天呢?

  噢,這就是——“每天”

  [承上啟下,想象理解,透過從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結果了沒有”這個結論,充分感知“每天”所強調的意思,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理解規律。]

  ⑵理解“自言自語”

  ①師表演“自言自語”,創設情境:

  怎麼搞的,筆去哪兒了?怎麼找不到了?(師邊尋找邊嘴裡嘀咕)

  ②說說剛才老師在幹什麼呀?

  生用“自言自語”來描述,也可以用其說話。

  [透過實際情景再現,讓學生簡單明瞭地明白意思,並用說話來反饋自己的理解。]

  ⑶對了,小松鼠心裡可著急了!

  出示第四段並指導朗讀第四段,透過言語神情來表現。

  5、小朋友們,花生果到底上哪兒去了?現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訴我嗎?

  (在泥土裡)

  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交流:我從爺爺奶奶那兒知道的;我在鄉下親眼看見過的;文中蚯蚓說的……)

  6、指讀蚯蚓的話。

  [不僅與書本結合,更重要的是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明白一切來源於生活,要學會細心觀察生活。]

  三、想象說話,表演激趣

  1、原來花生果並沒有丟,全在泥土裡呢!真是虛驚一場!

  小松鼠知道後會說些什麼?它以後又會怎麼做?

  全班交流。

  2、你們有興趣演一演這個故事嗎?

  ①自由讀課文後小小組練習表演。

  ②小小組彙報表演。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表演故事的'語言實踐中,教師作為夥伴參與其中,適當點撥、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語言實踐,課堂教學才能煥發生命與光彩。]

  四、儲存趣味,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供我們吃的部分也長在泥土裡?

  (土豆、芋艿、紅薯、藕……)

  2、還有這麼一篇童話,題目是《豬小戒找花生果》。今天,我們和小松鼠找到花生果了,豬小戒找到花生果了嗎?它又是怎麼找的?課後我們一起瞧瞧去!

  [語文教學與自然生活相聯絡,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拓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五、自主學習,師生共寫

  今天我們的收穫可真不少,知道了這麼多植物的生長規律,我們還要學幾個新的生字。

  出示:“言”、“語”、“結”、“誰”

  1、小小組學習:

  ①先自己觀察,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再幫它找找朋友。

  ②你有什麼需要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嗎?(比如:結構、位置、筆順等)

  2、師範寫,提示。

  3、生描紅、寫字。

  [給予學生提示與要求後,讓學生小小組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參與到其中適當點撥、評價,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生字,學生激情更加飽滿,更為主動,師生互動學習更為融洽,氣氛熱烈,收到實效,體現了課改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