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內容預覽: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瞭解“板塊結構”“大滅絕”“撞擊說”等科學概念。

  3.瞭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4.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物件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囿於成說,敢於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物件,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於聯絡,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物件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匯入課文。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麼?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緻密天衣無縫

  2.從課文註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裡,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絡?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物件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多媒體顯示:

  篇目 專案說明物件說明角度說明順序(寫作思路)

  《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3.萬一哪一天某個星球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炭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五、聯絡實際,延伸拓展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絡、重溝通,力求觀石激三層浪而舉一反三。

  六、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學習了本文,同學們懂得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