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的教學設計範文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的教學設計範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這兩部分是有內在關聯的統一的整體。本節課安排學習呼吸道對空氣處理之後,僅憑學生已有知識理解本課有挑戰性。另本節上承消化系統,後續迴圈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本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2.三維目標

  2.1知識與能力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交換過程

  2.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透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測量、比較肺活量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3.教學重難點

  3.1教學重點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3.2教學難點

  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二、學情分析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也是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之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看,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好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學中,要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也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在知識掌握方面,學生由於先前已經學習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等相關知識,但是形不成邏輯體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本課的教學活動。

  三、教法學法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應該“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的具體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多媒體教學,各種方法相結合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學矛盾的.一個方面,學生的學是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組織教學,運用探究學習小組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四、教學媒體與資源的選擇與應用

  1、“肺與外界氣體交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運用影片讓學生感知氣體進出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圖形、理解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豐富的圖片、影片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生殖過程。

  3、課前準備:將全班學生按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原則每4人分成一組,形成若干學習小組,組織形式為分小組合作學習,選擇一名小組長負責落實本次學習任務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評價與反思

  (一)教學評價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生學習的能力”。本課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在親歷獲取資訊、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獲得生物學知識;較好地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

  (二)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較好的達到:

  1、因學生知識容量限制,在設計教學案是增加“氣體流動的原因、胸廓結構、氣體擴散作用”等知識,為學生自主學習鋪路搭橋等。

  2、因“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難度大,我預設學生體驗、演示實驗、列舉孫悟空進入體胸腔幫助人增大胸腔體積等案例,幫助學生理解。

  在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以下問題:

  1、在編寫教學案時,問題預設不精細,學生在設施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環節時,存在較大困難,在今後教學中應多從學情入手,在印教學案前,應按教學案設計進行課前模擬授課,找出問題,及時調整。

  2、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生物學科採取課上預習、討論、展示。但因本課教學內容多,學生若在課堂中完成預習、討論,則學生的課堂展示環節很有限,有很多學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學內容多的課,應將教學案提前發給學生,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提前預習,課堂上進行討論、展示時間就比較充分。

  3、因教學時間限制,本課教學中留給學生展示質疑機會有限,在今後教學中,應採取多種措施,鼓勵學生敢提問題、多提有價值的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