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原電池》教學設計範文

高中化學《原電池》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化學《原電池》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化學《原電池》教學設計1

  1、分析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為高中化學新課程(人教版)選修4的第四章電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內容學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瞭解,本節是該內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個鹽橋內容。掌握本節知識,對指導學生了解生活中電池使用原理、金屬腐蝕和防護,研究探索發明新電池有重要意義。

  2、瞭解學情

  已有基礎:對原電池原理有初步認識;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侷限認識:氧化劑和還原劑只有接觸才可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發展方向:透過實驗活動對原電池原理形成完整認識,提高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3、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深入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有更完整的認識。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能根據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過程與方法:透過Pb—CuSO4電池的設計活動,感悟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體會控制變數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設計原電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國家作出貢獻,感受原電池原理應用於化學電源開發的關鍵作用。

  4、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原電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完全分開在兩極(兩池)發生及鹽橋的作用。

  5、確定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以“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自主分析設計”的學習方式學習。在教師引導下,透過學生不斷深入認識原電池原理和形成條件,最終實現知識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學設計過程和意圖

  (1)情境導課:讓學生舉一些手機、電子錶等新型電池例子。聯絡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2)回顧原電池:複習基本概念,溫故而知新。

  學生回憶原電池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思考,回憶概念為後期探究作準備。板書(便於學生直觀記憶、理解掌握)。

  1.概念

  2.電極名稱

  3.構成條件

  4.原電池工作原理(課件展示微觀過程)

  (3)設計原電池:(板書)

  活動一、依Pb+CuSO4=PbS04+Cu反應,自主設計原電池。紙上談兵重溫原電池原理。

  活動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此原電池反應。實踐出真知,培養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三、成果展示:學生寫出有關電極反應方程式,進行練習。

  活動四、學生總結單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形成整體思維模式。

  活動五、學生評價原電池:電流不穩,引出新發明。

  (4)改良原電池:(板書)啟發分析電流不穩定的原因,引導雙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學習課本知識,按實驗小組發放鹽橋,重新實驗。探討鹽橋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5)鹽橋的作用:(板書)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掌握。

  1.補充電荷。

  2.使裝置形成閉合迴路。

  3.提高了能量轉化率。

  (6)結尾的設計:學生談談學習本節的感受,情感表達及分享。

  總體設計思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親手實驗,觀察現象,提出疑問,自主解答,自主設計,合作評價。在自主提問的過程中推動課的程序,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意識,學會實驗,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設計、學會合作、學會評價。

  高中化學《原電池》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瞭解原電池的定義;瞭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極其工作原理;並學會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2、透過老師的講解和演示實驗學會判斷該裝置是否是原電池裝置、判斷電池的正負極。

  3、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受化學世界和生活息息相關。

  教學重點:

  進一步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並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教學難點: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解決方法:透過演示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加上老師的引導學生思考正負極發生什麼變化,電子流動方向。)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教學過程:

  【板書】化學能與電能

  教師匯入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式各樣的電器進入我們的生活。

  使用電器都需要電能。那麼,我們使用的電能是怎麼來的呢?

  學生答: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

  教師:我們來看看我國發電總量構成圖吧。

  教師:由圖看出火力發電佔發電總量的首位、其次還有水力發電……

  教師:我們來看這幅圖思考一下火力發電過程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學生思考】讓學生思考1分鐘。

  教師:透過燃燒煤炭,使化學能轉變成熱能,加熱水使之汽化為蒸汽以推動渦輪機,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

  【投影】化學能→熱能→機械能(渦輪機)→電能。

  教師:但是煤炭發電有很多缺點,大家一起來說說。

  學生:汙染大、轉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師:那麼是否可以省略中間的.過程直接由化學能→電能?

  【實驗一】將銅片和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

  【現象】Zn片上有氣泡(H2),Zn片逐溶解;Cu片無明顯現象。

  【板書】Zn片上發生反應:Zn+2H+==Zn2++H2↑

  【實驗二】將銅片和鋅片用導線與電流表連線,並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

  【現象】Zn片逐漸溶解但無氣泡;Cu片上有氣泡(H2);電流計指標偏轉。

  【設疑】為什麼只在銅片和鋅片上連線了一條導線,反應現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學生討論】一分鐘

  教師:指標偏轉,說明電路中有電流透過,說明發生了電子定向移動。Zn比Cu活潑,用導線連在一起時,鋅片逐漸溶解,說明Zn片失去的電子,電子經導線流向Cu片,溶液中的H+由於電場作用下移向Cu片得電子被還原成H2(播放Flash動畫)。

  【板書】銅片上:2H++2e-=H2↑;鋅片上Zn-2e-=Zn2+。

  【過渡】實質上實驗二的裝置就是一個原電池的裝置,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原電池吧。

  【板書】原電池定義: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裝置。

  負極:失去電子(或電流流進)

  原電池

  正極:得到電子(或電流流出)。

  教師: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電路中,負極失去電子,正極得到電子,電子從負極向正極移動。

  在內電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陰離子向負極移動過,溶液中的陽離子向正極移動。這樣整個電路構成了閉合迴路,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產生電流。

  教師:

  [過渡]回憶思考:透過以上實驗想想原電池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又有哪些?

  教師:原電池組成條件:兩極一液一連線。

  ①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其中一種為能導電的非金屬,如“碳棒”)作電極,其中較活潑金屬為負極。較不活潑金屬(或非金屬)為正極。

  ②電解質溶液。

  ③形成閉合迴路。

  ④能自發地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教師:一個原電池裝置我們怎樣來判斷它的正負極呢?

  【歸納小結】

  判斷原電池正、負極的方法。

  1、由組成原電池的兩極材料判斷:

  一般是活潑的金屬為負極,活潑性較弱的金屬或能導電的非金屬為正極。

  2、根據電流方向或電子流動方向判斷:

  電流是由正極流向負極,電子流動方向是由負極流向正極。

  3、根據原電池兩極發生的變化來判斷:

  原電池的負極總是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正極總是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

  4、電極反應現象

  不斷溶解,質量減少為負極;有氣體產生,或質量增加或不變為正極。

  教師:我們來看一下原電池原理有哪些應用。

  ①製作化學電源

  ②加快反應速率

  ③判斷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④防止金屬的腐蝕

  教師:這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原電池裝置,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原電池,同學們要善於從生活中發現化學,培養對化學的興趣。

  作業處理:

  1、調查我們周圍有哪些電池是利用原電池原理生產的。

  2、上網查詢,更多原電池的種類及應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