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模板

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模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模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對《月是故鄉明》進行文字研習,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恆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2.透過對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字、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情懷。

  4.學生能透過對文字的反覆研習,認識到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閱讀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教學難點】

  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字進行鑑賞,體會文字在表達上的藝術特點以及不同的風格。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匯入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深意。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天,我們將透過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釋題:大家知道“月是故鄉明”這句詩出自哪裡嗎?

  2.聊作者。

  三、賞讀課文,理清思路

  文章開篇點題,接著由月過渡到山水,進而過渡到故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並透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四、研讀課文,體會感情

  1.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麼還念念不忘那個小山村?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寫得非常優美?

  2.作者的故鄉沒有山,為什麼還寫山呢?

  3.作者明明寫故鄉的月,為什麼還要寫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餘?

  4.為什麼除了寫故鄉的月亮,作者還寫了那麼多地方的月亮?

  五、總結聚焦,深化主題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線索是什麼?

  六、拓展練習

  充分利用圖書館、網路等各種資源,收集能體現“人與月”這一主題的各種藝術形式。

  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對《月是故鄉明》進行文字研習,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恆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2.能力目標:透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能夠以點帶面,自學本單元其它幾篇文章。

  3.情感目標:本單元學習的專題是“人與月”。學生能透過對文字的反覆研習,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閱讀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教學難點

  1.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字進行鑑賞,體會文字在表達上的藝術特點以及不同的風格。

  2.在本專題的文章中,家、故鄉等概念有時是具體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時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託之所,有著很複雜的人文指涉,研讀時要仔細體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引思

  月亮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天,我們將透過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二、賞讀研習

  (一)自讀奠基

  1.糾字音

  大葦(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爛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動晶瑩澄(chéng)澈(chè)風光旖(yǐ)旎(nǐ)無垠(yín)

  慨(kǎi;惆(chóu)悵(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煙波浩渺:形容水面遼闊。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襯托,顯得更有情趣。

  樂不可支:形容快樂到極點。支:支撐,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長。

  顧而樂之:顧:轉過頭看。

  2.聊作者

  季羨林(1911.8-2009.7)山東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他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文集》等。

  (二)速讀抓要

  透過寫故鄉的月亮,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讀法指導

  朗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

  “讀出自己”欣賞

  (四)精讀破難

  賞讀文中精彩語句,理順作者寫作思路

  文章開篇點題,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並透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結尾處短短几句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語言質樸,把故鄉的一切像話家常一樣娓娓道來,更見出對故鄉的至情至愛。

  三、總結聚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鄉和親人。不過,人們賦予月亮的象徵義遠不止於此。千百年來,人們總是以各種方式來抒發對月亮的吟詠和思考。

  四、練習拓展

  1.用今天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對本單元的其它幾篇文章進行賞讀,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筆下,月亮的內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圖書館、網路等各種資源,收集能體現“人與月”這一主題的各種藝術形式。

  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6個生字,掌握本課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感受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引思

  1.月亮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賦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天,我們將透過《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2.板書課題,看到這個標題你能想到什麼?(預設: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鄉”;想到李白的《靜夜思》。)

  3.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生於山東清平。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等。1930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系主任。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出生字、新詞,藉助工具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

  (1)生字過關,指名讀,齊讀。(課件出示“我會認”中的16個生字)

  (2)理解新詞。

  頂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概雄偉豪邁。

  煙波浩渺: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

  樂此不疲: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

  離鄉背井:指離開了故鄉,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無垠:沙子無邊無際。

  2.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劃分層次,並說說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篇點題,抒發對故鄉月亮的喜愛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對故鄉與童年生活的回憶;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離開家鄉後,透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應前文,將思鄉情感推向高潮。

  三、質疑難點,感悟深情

  1.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歡的句子。

  2.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梳理指導之後解決。

  3.學習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第1自然段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做了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是依據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本文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

  4.學習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鄉沒有山,為什麼還寫山呢?

  (進行過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中國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襯,所以下面提到了山,還寫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為什麼寫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餘?(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捉知了、看月亮、做夢都跟月亮有

  關,不是多餘,反而更能表現出對故鄉的思念。)

  5.學習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為什麼除了寫故鄉的.月亮,作者還寫了那麼多地方的月亮?既然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豈不讓故鄉的小月亮相形見絀?

  (對比,文章明確提到了“對比之下”,這樣寫更能突出作者對故鄉月色的喜愛,更能表達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鄉到底是什麼滋味?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因此,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

  6.學習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鄉明”作為結尾,作用是什麼?

  (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完整;點明主題,使主題得以深化。)

  四、總結寫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線索是什麼呢?(月亮。文章雖然寫了很多看似無關的事物,但卻都是緊緊圍繞月亮展開的,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師再次重申三個重點:對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課下,請同學們再蒐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五年級下冊語文《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體會作品表現的人對家、家園和故鄉的刻骨銘心的依戀之情極其深刻內涵。

  2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你自己對故園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課間播放《彩雲追月》)

  (上課前3分鐘)上課!(起立、問好)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欣賞了這首美麗的歌曲,這讓我們想起了?誰能告訴我主題是什麼?

  很好,思鄉之情。古往今來,思鄉的作品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般而言,故鄉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許多歲月都是在故鄉度過的,這裡不但有自己的家、親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記憶。一個人的經驗積累以及情感與性格都與家鄉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積澱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故鄉都有一種割不斷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發地,也是人的歸宿。因此,一個人擁有故鄉,不僅是指具體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無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越來越頻繁,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不管走到哪裡,身在何方,故鄉都在他的心中,都體現在他的行為方式上。由於這種特殊關係,故鄉常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有了多種多樣的美稱,(提問:列舉對故鄉的美稱)如故土、家園、故園、故里、桑梓、歸宿等等有時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比喻的意義上,它們往往指向人們的精神家園。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東西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思鄉之情,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有的景物因為被反覆書寫而成為思鄉的文學意象,如柳、月、炊煙、鄉音等等。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透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二、看人看眼睛,讀文讀題目。我們還是先看文章的題目——月是故鄉明。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麼?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鄉”。

  2、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課件)

  全詩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情緒而改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別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說“月是故鄉明”,從而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由於杜甫這句詩特別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

  3、有可能聯想到其他詩句:(學生課前準備)

  李白的《靜夜思》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明月幾時有》)

  同學們,散文鑑賞有三點不可忽視:題目、作者和註釋。瞭解了題目,我們再來看作者。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季羨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課件展示)

  三、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生於1911年,山東臨清縣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老先生,因為都曾在燕園居住,人稱“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後湖,那地方叫朗潤園。所以又稱“朗潤園四老”。

  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麼還念念不忘那個僅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讀課文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季老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讀,讀的同時請把你認為優美的段落作上標誌)

  同學們讀得不錯,男生聲音洪亮,女生感情細膩。這裡有幾個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絕倫惆悵耄耋

  嚼爛慨然恍然大悟離鄉背井

  (學生認讀)

  五、課文內容層次簡析

  1.第1小節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最後說“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正是說明它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感受。

  2.第2、3、4、5節是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2小節是一個過渡,由月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作者對家鄉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但兒時的記憶連同那少年的夢境與感受仍新鮮如昨,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揀鴨蛋,這些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構成了美麗純潔的鄉村生活圖景,經過幾十年後一位耄耋老人的的敘述顯得更加動人。

  3.第6、7、8三節寫作者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透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4.最後一小節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後,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几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