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裡館古詩教學設計

竹裡館古詩教學設計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竹裡館古詩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竹裡館古詩教學設計1

  竹裡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獨自閒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裡?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註釋

  竹裡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長嘯:撮口而呼,這裡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創作背景

  《竹裡館》當作於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賞析

  此詩收錄於《王右丞集箋註》,為《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閒情偶寄。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獨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筆。

  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絃,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閒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裡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閒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複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簷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裡,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閒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裡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裡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淨的心境互為表裡。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竹裡館古詩教學設計2

  課時安排

  教學目標

  1、瞭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透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

  教學難點

  1、瞭解詩中寫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2、學習詩歌鑑賞的方法,學會比較鑑賞的閱讀方法教學過程課堂匯入

  1、板書:竹裡館

  指名讀,說說竹裡館指的是什麼?

  竹裡館,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2、看圖說話

  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給你怎樣的感覺?

  3、齊讀詩名指名讀設問導讀

  1、出示整首詩,瞭解詩人生平。

  王維:(701-761),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多才多藝,不僅詩書畫很有名,音樂也很精通。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1課時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2、自讀古詩,讀通句子,學習生字

  3、交流生字記字方法。

  4、朗讀古詩。

  指名讀-同桌讀-齊讀交流,你瞭解到了什麼?讀詩,學生字,交流

  合作探究師: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閒適生活情趣的詩,他告訴我們什麼呢?

  1、讀註釋,藉助註釋嘗試說說詩句的意思:(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

  (4)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獨坐幽篁,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2、交流

  (1)詩句中寫景的:(2)寫人的:

  (3)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3、出示譯文,指名讀,齊讀

  4、感情朗讀,嘗試背誦

  拓展延伸比較鑑賞《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作業

  試著鑑賞一下: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竹裡館古詩教學設計3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又重新確定了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詩歌一般片言隻語,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與豐富的旨意,需要反覆的誦讀。當然這樣的誦讀不僅僅是一遍遍對詩歌內容的重複上,最重要是從情感、節奏等多層面拿捏作者創作時的體驗,這樣,文字與讀者有了一種心理上的親近。接下來,順勢利導,引領學生進行對詩歌所呈現的畫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維,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變得清晰起來。所以,這節詩歌賞析課,我準備以讀、賞為主。“讀”是醞釀一種氛圍,“賞”是獲得感性的解讀,那麼,之後的感悟與品味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師領讀、學生齊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獲得一種感性認識。

  2、在誦讀的基礎上,藉助資料,讓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內容意蘊有一種豐厚的認識。

  3、熱愛詩歌,熱愛中國雅緻雋永的古典文化,從而愛上詩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同學們,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歌:“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人王維的《竹裡館》,看看這裡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環節一:讀

  1、範讀、生跟讀。

  2、教師從韻律、詞義、情感等角度指導學生朗讀。

  3、找同學讀,齊讀。

  4、出示問題:透過反覆朗讀,我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環節二:賞

  1、引導學生把詩歌內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詩人王維、明月等內容一一找出,以藝術板書的形式呈現。

  2、補充“竹”的資料(如下),並提問:透過這些關於竹的詩歌,以及詩歌中的“明月”、“琴”等內容,思索:這幅畫呈現出怎樣的風格特點?

  資料補充:

  ①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③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3、出示王維時代關於唐朝人生活的文獻以及詩歌資料,並引導學生思考:王維的生活與其有什麼不同?從中可以看出王維是一個怎樣的人?

  資料補充:宴會、烹飪、飲酒、伶人及其表演、雜耍、摔跤、幻術、馴獸表演、舞蹈、戲劇、傀儡戲、說書、打獵、蹴鞠、馬球、鬥雞、圍棋、投壺……

  ——《中國的黃金時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將進酒》

  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胡旋女》

  環節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銘》、《雅舍》等資料,讓學生繼續感悟與品味中國文人代代相續的高雅情懷。

  2、繼續誦讀詩歌,以低緩而韻味的朗讀聲結束課堂。

  四、課後反思

  中國詩歌尤其是古代詩歌傳承了山水派的特點,往往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也是一幅畫,或者幾幅畫面的有機融合。本課,我以“讀”和“賞”為主,達到了一種詩畫相連的效果。這一課,有詩,有畫,有學生的沉浸,有老師的享受,感覺不錯!

竹裡館古詩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品讀詩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詩境。

  2、誦讀詩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

  3、走近王維,感知田園,領悟田園。

  4、學會讀詩、品詩、入詩、賞詩的學詩方法。

  蘇軾讚歎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對於田園詩的鑑賞,應指導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感受詩人的人生追求,教師更要創設情境,渲染氛圍,把學生帶到寂靜的“田園”中去品味。 3重點難點

  透過《竹裡館》《山居秋暝》等田園詩,體味熱愛自然,追求恬淡及詩人淡泊、寧靜的心境和情懷。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

  【匯入】王維田園詩鑑賞

  一、談話匯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學詩方法組織教學《竹裡館》

  1、知作者:

  王維(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他九歲就負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試,舉解頭(即第一名舉子),二十一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被拘禁於菩提寺中,他偽裝病疾。安史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因曾作詩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處分。後官至尚書右丞。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2、解詩題:《竹裡館》《山居秋暝》。

  3、品詩句

  4、體詩情:

  《竹裡館》此詩寫詩人在竹林裡獨自彈琴、長嘯、與明月相伴的情景,表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淨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畫圖。

  5、入詩境:畫面美、音樂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學生分小學小組,自主合作賞析《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四、拓展賞析詩歌。

  1、《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配樂《陽關三疊》)

  2、《竹裡館》《山居秋暝》用自己熟悉、相宜的曲調唱出來。

  五、課堂小結

  詩海泛舟,擷取明

珠。陶冶性情,提高素養。學會品詩,提升品位。

  願同學們,在古典詩歌的沐浴中,與詩為伴,與詩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滿快樂,充滿陽光,充滿激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