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大峽谷導遊詞範文

湖北恩施大峽谷導遊詞範文

  導語:湖北恩施,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地方。恩施州或許是中國唯一以恩命名的地級城市,恩施的恩由來雍正七年改施縣稱恩施,寓意是清王朝雍正皇帝恩賜於施縣之名。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湖北恩施大峽谷導遊詞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實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旅遊州、民族風情園”的發展方略,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地方民間藝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經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命名並題寫為“恩施土司城”。

  建設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為載體,歷史地再現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區西北小地名叫對山灣的地方,佔地面積300餘畝,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稟君廟、土司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土司城牆(含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索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2個景區30餘個景點。

  在遊覽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歷史以及歷史上曾在恩施實行達450餘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巴人的.後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漢平原一帶,後楚人強大,巴楚相爭,巴人失敗。巴人退入現在叫清江古稱為夷水的一帶,沿夷水西進,勢力達到川東地區。在春秋時期建立了巴人第一個奴隸制諸候國巴子國。公元前361年被強大的秦國所滅,部分巴人則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連的武陵地區,並與當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或“貝京卡”。宋代時則稱這一帶生活的巴人為“土人”,以後土人稱外來漢人為“客家”,稱自己為土家。

  土司制度是歷史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歸屬中央、權力自治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則起於元代,止於清朝雍正13年(1736年)的“改土歸流”,歷經元明清三朝,前後達450餘年。土司與中央封建王朝的關係,就是土司對中央封建王朝納貢稱臣,中央王朝對土司實行冊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圖,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戶籍,生殺在掌、稱雄一方。土司王實際上就是一個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建制,歷朝都有變化,元代設立29個土司,明代設立31個土司,清代設立20個土司。土司管轄地區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區及現屬宜昌的長陽、五峰的部分地區。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恩施土司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主要少數民族建築、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的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落吧。

  大家請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聳的是土司城門樓(也稱土司朝門或看樓),是顯示土司威儀和功德的紀念性建築。門樓極其注重外觀的莊重華麗,在建築內容上則集中體現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間觀念和技術上的聰明才智。

  你看,門樓前面左右兩座神人牽著龍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龍”的心理。右側牆上的三幅壁畫,中間的一幅表現的是民族團結,右邊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穀神。“民以食為天”,稻穀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對稻穀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農耕初期對生命存在的強烈意識。左邊的一幅是兩個彪形大漢,環眼突睛,虎視眈眈,像似瞄著每個過往行人,那是土家語稱作“努裡巴嘎”和“柯鬥毛人”的兩尊門神,是土司城的守護神。

  恩施市區現有人20.13萬,城建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已建城區面積17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一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擴建之中;全市交通便利,318、209國道在境內交匯;城鄉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200公是;擴建後的許家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客機;擬建的宜方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均經過本市,明天的恩施定會更加美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