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昭化古城導遊詞

廣元昭化古城導遊詞

  昭化古城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原名益昌縣,後才改為昭化縣。下面為大家分享了廣元昭化古城的導遊詞,一起來看看吧!

  廣元昭化古城導遊詞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元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昭化,古稱葭萌,是蜀道上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早在兩千多前就是苴國都邑,自秦設郡縣以來,一直是郡縣治所,宋代改名昭化。今為廣元市昭化鎮,位於廣元城之西南30公里的嘉陵江與白龍江匯合處。《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張飛挑燈夜戰馬超;老將黃忠、嚴顏勇退曹兵;姜維兵敗牛頭山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昭化古城,一面臨江,三面環山,嘉陵江在城東與白龍江匯合,直通古渝州(今重慶)、金牛道穿城而過,自古也有水陸碼頭之稱。劍門雄關屹立於城之西北,桔柏古渡扼守著城之東南。昔日的昭化,舟船川流不息、車馬絡繹不絕。她既是交通要塞,又是軍事重地。三國時,劉備佔據葭萌後,看中了這裡的重要戰略地位。此城兩江匯合,繞城東去,金牛古道穿越而過,劍門雄關,巍峨傍立,桔柏古渡,扼江拒守。北枕秦嶺,西憑劍閣,南通閬巴,真是全蜀咽喉。雖是彈丸之地,而有金湯之固。他以此為根據地,向西進攻劉璋,奪益州,再向東擊敗張魯,取得了漢中,建立了蜀國。蜀漢左將軍馬超當年在這裡降歸劉備,大將軍蔣琬曾督軍於此。魏將鍾會、鄧艾攻蜀時,被蜀將張翼、關索等長期阻於嘉陵江之東,兩軍在這裡進行過多次爭奪戰,關索的夫人鮑三娘就戰死在昭化附近的土箕壩。

  古城昭化,文物古蹟頗多,尤以三國遺蹟最多,西門有蜀漢大將軍費方之墓;城北有蜀將關索之妻鮑三娘之墓;城西5公里的牛頭山上“襟劍閣而帶葭萌,踞嘉陵而枕清水,誠天設之險”的“天雄關”,而今關門猶存,雄姿不減當年,山頂上的“姜維拜水井”至今尚存。山的右側還存清代碑林一處,雖經數載風雨,石碑卻依然屹立於山巔。這些文物古蹟,吸引著無數考古者和“三國研究會”的學者及遊人。

  昭化古城東門外,嘉陵江和白龍江匯合處的“桔柏古渡”是古今文人吟詠之地。古時這裡是“白天萬人拱手,夜晚千盞明燈。”新舊《唐書》所載唐明皇幸蜀“遇有雙魚負舟過津,議者以為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在此匯合的白龍江水白,嘉陵江水赤,初相匯合,還各自保持自己的本色,清蝕分明,似兩龍交合,形成一大奇觀。歷代詩人杜甫、楊慎、張問陶等對此都有題詠。至今這一奇觀猶如當年,清晰可辨。

  歷史上對三國蜀漢的興亡概括為“興於葭萌,滅於劍門”。把昭化古城奉為發祥之地,因而引起了不少人對她的嚮往。

  廣元昭化古城導遊詞2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大家也許都曾聽說過“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卻不知我們今天要遊覽的這個地方,是“到了這裡,不想爹媽。”對,這裡就是昭化古城。熱烈歡迎諸位到昭化遊覽觀光,我是景區導遊員易新林,很榮幸能為大家來講解著有著厚重歷史感的昭化古城。希望小易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昭化有一個不一樣的認識。在走進昭化古城之前,就允許我先向各位簡單地介紹一下這座充滿靈性與活力古鎮的前世今生。

  昭化古城古稱葭萌關,位於四川省廣元市以南20公里處元壩區昭化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周時,已有聯盟式的部落定居,稱為“ji”;春秋時,建立東防巴、北拒秦的苴侯國,治地吐費城,即今境內石盤村的土基壩。秦來蜀並巴、苴後,在吐費城置葭萌縣,隸屬蜀郡,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建縣最早的地區之一,史稱“巴蜀第一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縣史;東漢末年,因吐費城遭遇特大洪災而遷至於今天的昭化古城,隸屬廣漢郡。三國時,劉備稱帝后,將這裡改名為漢壽。寓意漢朝的'天下將與天地長存,與日月同壽。三國之後,這裡先後成為晉壽縣、益昌縣、京兆縣、益光縣治地;宋太祖開寶五年,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稱昭化而沿用至今;1953年縣治地於寶輪院後,昭化古城先後為昭化公所、鄉、人民公社、鎮駐地。昭化,以其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權連綿不斷的建置變革而被專家稱為地方政權建制的“活化石”。 各位旅客,現在停下你們的腳步,隨著小易的手勢往四周看看,你們會發現這裡四面環山、三面臨水,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在這裡交匯。這裡地勢獨特:北枕秦隴,西憑劍閣,南通閬、巴。古時,葭萌關以城為關,可四面迎敵,東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劍閣有天雄關以鎮之,南下蒼、閬有梅嶺關以間之,北渡陰平有白水關以守之,雖是彈丸之地,卻固若金湯,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全蜀咽喉,川北鎖鑰”。 好,對昭化的前世今生做好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請大家跟隨小易的腳步正式開始我們的昭化之旅。

  廣元昭化古城導遊詞3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諸位到昭化古城遊覽觀光。我是昭化古城景區講解員,我叫 XXX,今天,我非常高興為各位導遊,我將盡我所能把昭化最美好的景觀介紹給各位。

  首先,我在這裡把昭化古城概況介紹一下,讓大家對昭化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有一個大致地瞭解,然後再進古城,與每一個景點零距離接觸,我相信在游完昭化古城後,大家對“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名諺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昭化古城,位於川蜀之北,秦嶺以南,金牛古驛道與嘉陵江、白龍江水道交匯之處。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北枕秦隴,西憑劍閣,南通閬、巴,而且周邊關隘森列,形成了“東來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關以鎮之,南下蒼、閬有梅嶺關以間之,北渡陰平有白水關以守之”的獨特地勢,成為了縣、關並稱的水陸要衢,被譽為“全蜀咽喉,川北鎖鑰”,是古代重兵布控的要地和川北政治、經濟中心。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昭化是與巴、蜀同為四川早期最開化的區域之一。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周時,已有聯盟式的部落定居,稱為“昔阝”春秋時,建立了東防巴、北拒秦的苴侯國,治地吐費城,即今境內石盤村的土基壩;秦滅蜀並巴、苴後,始在吐費城置葭萌縣、屬蜀郡,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建縣最早的地區之一,史稱“巴蜀第一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縣史;東漢末,移治地於今天的昭化古城,屬廣漢郡;三國、晉、西魏、北周、後唐分別為漢壽縣、晉壽縣、晉壽郡、益昌縣、京兆縣、益光縣治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稱昭化而沿用至今;1953年移縣治地於寶輪院後,昭化古城先後為昭化區公所、鄉、人民公社、鎮駐地。昭化,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權連綿不斷的建置沿革,被專家稱為地方政權建制的“活化石”。

  昭化的古代文明受現代文明衝擊較小,是國內儲存較好的一座古代縣城城邑。東、西、北三座城門雄姿仍在,古城牆殘垣尚存,三橫兩縱的青石板街風格獨特,融合了我國古代南北建築文化風格的明清民居儲存也較為完整,大街小巷均保持著良好的空間格局和親切宜人的尺度。

  昭化古城,“舊系土城”,明朝正德年間“包築以石”。古城面積29公頃,城池外形微圓,狀若葫蘆。昭化古城的選址,城池形狀,以及城內衙門、街道、廟宇的修建,均與風水學有關,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昭化古城是按環境學的標準來建造的,尤其是奇異的山水太極圖構成了昭化古城和諧的人居環境。太極圖由呈反S型的嘉陵江河道分割,面積為20平方公里,直徑5公里,昭化古城正好位於太極圖陽極的魚眼之上,故而謂之“太極天成”。據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資料,如此宏大氣勢的山水太極圖在國內尚屬罕見,因為而被譽為“天下第一山水太極”。

  昭化交通便利,寶成鐵路、綿廣高速穿境而過,在昭化設火車站和高速出口,至廣元僅30分鐘車程。昭化經大朝至劍門關的旅遊公路,全長38公里,將昭化與劍門蜀道三國遊線更好地連線起來。白龍江與嘉陵江在此交匯,並可通航。嘉陵江渠化工程完成後,航船可上達廣元,下溯重慶等地。

  昭化是一座古代文化的傳承之城,尤以三國文化著稱於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清官名宦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許多文人雅士、墨客騷人留下無數的傳世之作。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然而從劉備入主葭萌(公元211年)到蜀漢滅亡(公元263年)短短的52年曆史,卻將昭化推向了歷史的最前沿,使昭化三國文化成為眾多歷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環。史載劉備、諸葛亮、張飛、黃忠、霍峻、費禕、龐統、魏延、馬超、嚴顏等眾多三國英雄人物曾在昭化運籌帷幄、厲兵秣馬、躍馬揚戈,留下了大量的三國蜀漢遺蹟:葭萌古關、費禕墓、武侯祠、費敬侯祠、戰勝壩、天雄關、牛頭山、姜維井、桔柏古渡、關索城、鮑三娘墓等。因此,昭化古城有“蜀道三國重鎮,世外千年古城”之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