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通用8篇)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通用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旅遊從業人員,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加深遊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1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各們都聽過或是聽說過這首歌謠麼?這首歌謠是中華民族尋根情節的濃縮。在這個既沒有美景也沒有宏偉建築的地方,每天遊客不絕,幹什麼呢?僅僅為的是一睹大槐樹的遺蹟,為的是追尋一下自己祖先是否從這裡出發.現在我們也去追尋一下我們的祖先:

  大槐樹旅遊區位於洪洞縣城古槐北路公園街,西臨大運高速公路,東依南同蒲鐵路和霍侯一級公路,南距臨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佔地面積2.3萬平方米,綠地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洪洞大槐樹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洪洞大槐樹移民以範圍最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被稱為“世界移民之最”,其對研究中國移民史、家譜、族譜、根祖文化乃至華夏文明史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多少年來,大槐樹被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古槐後裔尋根祭祖、探本溯源的聖地。 據文獻記載:從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時間內,明朝政府在大槐樹下廣濟寺院設局駐員,編排隊伍,發放“憑照川資”,先後18次大規模移民於京、冀、豫、魯、皖、蘇、鄂、秦、隴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市。這對於當時醫治戰爭創傷,鞏固明政府統治地位,恢復戰後經濟及促進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歷經600多年的滄桑歲月,古槐後裔繁衍生息,現已遍佈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也就成為海內外流傳千古的民謠和槐鄉後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樹也因此名揚四海。

  近年來,黨和國家各級領導人喬石、李鐵映、肖揚、宋平、萬國權、谷牧、張震、姜春雲、布赫、孫孚凌、陳錦華等以及張玉鳳、陳大洛、賈平凹、李訥、孟偉哉、黃宗英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曾親臨參觀視察,並揮毫潑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不少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中國港、澳、臺的古槐後裔也前來尋根;還有美國、 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外國遊客前來觀光。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外出旅遊觀光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大槐樹景區認祖歸宗、探本溯源已成為古槐後裔的親情網路。為順應潮流,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從1991年起每年的公曆4月1日至10日,洪洞縣政府都要在次舉行大型的尋根祭祖節和物資文化交流大會,到現在已成功舉辦了12屆。獨具特色的尋根祭祖活動,使大槐樹景區在全國旅遊景區中佔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縣委、縣政府又出臺了古槐遷民遺址的開發方案,決定在現古槐遷民遺址的基礎上,向西、向北擴建一座佔地20萬平方米的尋根祭祖園。

  透過近幾年的努力,大槐樹景區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96年被確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省旅遊局評為“旅遊景區(點)管理先進單位”;1999年被省旅遊協會評為“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遊景區”;同年12月,被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省級文明景區(點)”;2000年檔案管理達省一級機關檔案管理標準;同年被省委、省政府確立為“晉南黃河根祖文化遊”的中心;2001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2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裡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透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簷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檢視。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揹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幹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裡,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們的牌位,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蒐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佈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3

  先生們,女士們,歡迎大家來洪洞做客。歡迎大家來到大槐樹,來到我們祖先的的“家”,來到我們的尋根問祖地。

  今天,我很幸運能夠陪伴大家去我們的祭祖園去走走,看看。

  在看之前,我想讓大家瞭解一下洪洞縣。

  洪洞縣位於山西南部臨汾盆地的北端。洪洞縣名的由來,傳說是由縣城南的南洪崖和縣城北的古洞而得名。洪洞縣的出名則是得益於明代洪武年間的那次大移民,因為古大槐樹見證了那次大移民而聞名全國。

  我們現在來到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始建於1914年。這是一個聞名海內外的明代遷民遺址,這裡曾經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移民地,數百年來被人們作為識別家鄉的標誌,被當作另一種意義的“家”,稱作“祖”,祖宗的祖,看作“根”樹根的根,成為億萬華夏兒女心目中的夢中故鄉。

  根字影壁

  大家請看影壁上的這一“根”字。“根”是我們漢字中的形聲字,左邊是一“木”字。中國有句古話“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充分說明了中國人對自己的“根”眷戀之深。我們眼前的這座祭祖園中影壁上的“根”字,正是要體現我們中華民族這一“根”的情結。它是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先生於1984年來這裡參觀時題寫的。在“根”字的兩旁還題有“飲水”“思原”四個篆體字。大家再看“飲水思原”中這個“原”字,為什麼沒有三點水?它的含義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讓我們追本溯源,我們追溯的源頭就在這裡。

  大槐樹下大移民,是發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從1368年明洪武立國起到1417年永樂十五年止,這裡共發生了大的集體移民18次,遷民人數達100萬以上,是我國曆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官方大移民。作為明王朝初期的一項重大國策,無論在時間上、地域上、規模上,其遷民人數都達到了中國移民史上的頂峰。這裡我不妨給大家講解一點小知識。中國歷代移民可分為官方移民和自發移民兩種形式。自發移民是老百姓為逃避天災或戰禍而導致的人民自發的遷徙。在我國曆史上,兩晉南北朝歷時300餘年的戰亂,中原地區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帶;在北宋末年中原淪陷,士大夫及廣大老百姓隨宋朝宮室,紛紛南遷等兩次大移民就是自發移民。官方移民為歷代政府基於軍事、政治、經濟等諸多原因,有組織、有計劃、有計劃、有目的移民。明代洪洞大槐樹移民,作為最大規模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料記載的。

  二門楹聯

  大家請往這裡看。二門上這是一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楹聯。“舉目鸛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這裡的鸛窩指的就是大槐樹上的老鸛窩。當年遷民們背井離鄉,遠離家鄉,越走越遠,回頭一顧,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了人們最後的記憶,也成了家鄉標誌。所以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二門上這幅對聯後兩句的`意思是,遷民們的子孫回到家鄉,首先要看一看家鄉的老鸛窩。雖然如今老鸛窩已不復存在,但鄉情濃郁的古槐後裔們,還會談論起大槐樹後裔們腳上的小腳趾蓋。據說當年遷民們在領取外遷證件後,官府為了防止他們逃跑,便在每個人小腳指上砍一刀做記號。至今移民後裔的腳趾上小指甲蓋都是變形或兩半的,傳說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遷民壁畫

  壁畫是繪在壁上的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原始社會,我們人類的祖先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以記事表情,算是最早的壁畫。我們眼前的這幅壁畫叫遷民圖,是根據遷民的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繪製而成的,它反映的正是當時的遷民們的悽慘情景。

  我們現在想,明王朝為什麼要大移民呢?這要從元朝末年的歷史說起。元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殘暴,反元起義連年不斷,戰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現了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蕭條景象,而山西作為“表裡山河”,卻因為易守難攻,避免了長期的戰亂之禍,農業上又連年豐收,於是形成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的大好局面。明王朝建立之初,面對戰亂之後中原人煙稀少,人口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的現狀,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尤其是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採納大臣們的建議,決定了從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實施大遷徙這一戰略決策,無疑是朱明王朝富國強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具體到每一家,每一戶鄉民來說,卻是莫大的悲哀。當他們一個個戀戀不捨,漸漸遠離自己世代居住的故鄉的時候,他們那一雙雙淚眼中最後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樹,還有那老槐樹枝丫間的一簇簇老鸛窩,於是“老槐樹”和“老鸛窩”,便成了遷民們訣別故土時的最後記憶和最後標誌。

  古大槐樹處

  大家再看看這座碑亭。這座“古大槐樹處”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雖然第一代大槐樹已不復存在,只能以碑代樹,但在它的東側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樹。這裡的大槐樹會一代接著一代,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大家眼前的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樹。

  祭祖堂

  這是祭祖堂。這座祭祖堂上的對聯“祭典通四海古樹廕庇萬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譜歸一堂。”大意為祭典活動連線五湖四海,好似古槐樹廕庇萬里。祖宗功德庇護九州大地,尋根追蹤皆歸祭祖堂。每年祭祖節期間,有來自海內外的十幾萬遊子都前來祭拜。故鄉對於海內外遊子來說,雖然只是一種符號或概念而已,但更是一份血濃於水的尋根認祖情結,祭祖堂正是這樣的抒情平臺。讓我們的祖先保佑我們的後代子孫永遠富盛,永遠安康,永遠幸福吧!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4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了。

  洪洞縣位於山西南部臨汾盆地的北端,縣名的由來傳說是取城南的南洪崖和城北古洞得名。出名則得益於明代洪武年間的大移民。更以遷民之鑑證古大槐樹而聞名全國。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始建於1914年,這個聞名海內外的明代遷民遺址,曾經目睹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移民壯舉。數百年來被人們作為識別家鄉的標誌,被當作“家”,稱作“祖”,看作“根”,成為億萬華夏兒女心目中的故鄉。

  根字影壁

  中國有句古話“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充分說明了中國人對自己“根”的思想和眷戀之情。這座祭祖園中的“根”字影壁中的“根”字,是1984年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先生來這裡參觀時題寫的。在“根”字的兩旁還題有“飲水”“思源”四個篆體字。您再看“飲水思源”中這個原字,為什麼沒有三點水,在這裡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的意思,您要溯的源頭就在這裡。

  大槐樹下移民是發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從1368年明洪武立國起到1417年永樂十五年止,這裡共發生了大的集體移民18次,遷民人數達100萬以上,是我國曆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官方移民。作為明王朝初期的一項重大國策,無論在時間上,地域上,規模上,其遷民人數都達到了中國移民史上的頂峰。中國歷代移民可分為官方移民和自發移民兩種形式。自發移民是老百姓為逃避天災或戰禍而導致的人民自發的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有兩晉南北朝歷時300餘年的戰亂,中原地區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帶;在北宋末年中原淪陷,士大夫及廣大老百姓隨宋朝宮室,紛紛南遷等兩次大移民,官方移民為歷代政府基於軍事、政治、經濟等諸多原因,有組織,有計劃,有計劃,有目的移民。明代洪洞大槐樹移民,作為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可據的。

  二門楹聯

  請看二門上的這幅楹聯:“舉目鸛窩今何在,坐敘桑梓駢甲情。”這裡的鸛窩指的就是大槐樹上的老鸛窩。當遷民們離家越走越遠時,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了人們記憶裡最後的家鄉標誌。所以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二門上這幅對聯的意思是,遷民子孫回到家鄉,首先要看一看家鄉的老鸛窩。雖然如今老鸛窩已不存在,但鄉情濃郁的古槐後裔們,還會自然而然地談論起大槐樹後裔腳上的小腳趾蓋是兩半的事情。據說當年遷民們在領取外遷證件後,官府為了防止他們逃跑便使用刀在每個人腳小指上砍一刀做記號。至今移民後裔的腳趾上小指甲蓋都是變形的,傳說就是被砍了一刀的緣故。

  遷民壁畫

  這幅遷民圖是根據遷民的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繪製而成的,反映了當時的悽慘情景。明王朝為什麼要移民呢?這要從元朝末年的歷史說起。元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殘暴,反元起義連年不斷,戰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現了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蕭條景象,而“表裡山河”的山西卻因為易守難攻,避免了長期的戰亂之禍,農業上又連年豐收形成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的局面。明朝建立之初,面對戰亂之後中原草莽,人煙稀少,人口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的情況下,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採納大臣的建議,決定了實施從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大遷徙無疑是朱明王朝富國強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對於每一家,每一戶鄉民來說卻是莫大的悲哀,當他們一個個戀戀不捨,漸漸遠去世代養育自己故鄉的時候。他們一雙雙淚眼中最後看到的只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樹和那老槐樹枝丫間的一簇簇老鸛窩。於是老槐樹和老鸛窩便成了遷民們訣別故土時最後的標誌。

  古大槐樹處

  這座“古大槐樹處”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雖然第一代大槐樹已不復存在,只能以碑代樹,但在它的東側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槐樹。這裡的大槐樹會一代接著一代,世代繁衍。大家眼前的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樹。

  祭祖堂

  這座祭祖堂上的對聯“祭典通四海樹蔭萬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譜歸一堂。”意為祭典活動連線五湖四海,好似古槐樹廕庇萬里。祖宗功德庇護九州大地,尋根追蹤皆歸祭祖堂。每年祭祖節期間,十幾萬來自海內外的遊子們都前來祭拜。故鄉對於海內外遊子來說,雖然只是一種符號概念。但卻又是一大缸用懷念氛圍釀造的常憶常新的老酒。酒逢遊子千杯少,尋根追蹤祭祖堂。讓我們共同企盼祖先保佑萬事如意,全家安康。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專門祭祀“史前三聖”的臨汾堯廟。堯廟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是前殿後寢式明清風格古建築群。這一座集納5000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

  堯廟為什麼建在臨汾呢?因為臨汾古稱“平陽”,帝堯在4000多年前定都於此,劃定九州,形成古代中國最早的格局。堯都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帝堯是中國歷史上的偉人,被譽為“中華文明始祖”。現在我們看到的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宮門

  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這道正中的宮門也叫“堯門”。門楣上刻著“古帝堯廟”四字,兩邊楣額上,東刻“就日”,西刻“瞻雲”,出自司馬遷所著《史記.帝王本紀》。司馬遷讚譽帝堯“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意思是說帝堯的功德如天大,智慧如神仙,人民依就他如葵花向著太陽,五穀盼著甘露。東西兩邊廂門,西為舜門,東為禹門。進入宮門有一幅對聯叫“回頭聯”,請大家回頭看看。上聯為“進堯廟躬身尋根天地闊”,意思是要用恭敬的心態來拜謁堯廟。下聯為“出宮門回首念祖日月長”,意為我們告別堯廟時,不要忘記再回頭看一眼堯宮,銘記民族先祖對華夏文明的貢獻。

  我們腳下中間這條路叫龍鳳之脈,是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龍和鳳均為唐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誌

  五鳳樓

  前面這座重簷歇山頂式明清建築叫“五鳳樓”。五鳳樓始建於1340年前的唐乾封年間,也稱“光天閣”。意為帝堯的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人們把帝堯與他共同開創基業的四位大臣譽為“五鳳”,並在他們議事的地方建樓紀念,遂有五鳳樓,此樓象徵君臣團結,天下大治。

  堯井亭

  堯井亭裡的井是人類文明程序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相傳帝堯時期,十日並出,天下大旱。堯命后羿射九日,但仍解除不了旱象。帝堯心焦萬分,率人頂著烈日尋找水源。到了伊村在大樹之下休息。忽然看見很多螞蟻聚集於此。帝堯心想螞蟻也要喝水呀!於是令人在蟻穴挖坑數丈,果然找到了水源。這就是帝堯尋蟻穴而鑿井的傳說。後來,人們圍井而居,至今人們還把城市稱為市井。

  堯井四周有四棵滄桑奇特的古柏。左側兩棵分別為柏抱楸(1600)和柏抱槐(1700)。即柏樹中又長出一棵楸樹和槐樹,右側這兩棵古柏一棵叫“鳴鹿柏”(1600),另一棵叫“夜笑柏”(17000)。相傳晉代時一個僧人從印度移植而來,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發出沙沙之聲,頗似人的笑聲,故稱此柏為“夜笑柏”。哪位遊客有興趣的話,可在除夕之夜來堯廟,聽聽“夜笑柏”的笑聲,那會使您全家永遠笑口常開,幸福和睦。

  

  廣運殿前兩側的木柱是唐堯設立的木的複製品。木也稱華表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的含義現指,不實之詞,但在當初卻是大膽提意見的意思。隨著時代的推移,木演變為雕刻精細的石柱,形成蟠龍纏繞的華表,成了歷代帝王皇宮的裝飾品和帝王尊嚴的標誌。

  廣運殿

  我們面對的廣運殿也叫“堯殿”。相傳這裡是帝堯召見群臣的殿堂。殿名“廣運”是歌頌帝堯的功德和仁賢廣以配天,運以載地之意。這座大殿寬9間,進深5間,周廊32間。內外共計77間,高達27米。殿內正中是堯銅像,通高5米,重8噸。表面貼金,神采奕奕。西邊四大臣的銅像分別高4.1米,重兩噸。帝堯高壽114歲,至今民間將高壽者亦稱為“堯年”。

  在中國道教裡堯為天官,舜為地官,禹為水官,所謂“三官大帝”。因堯住在紫微宮,也稱紫微大帝。紫微大帝管人間賜福降財。為什麼世上有的人很有錢財,可他過得卻並不幸福呢?就是因為他光敬財神,未敬帝堯。殿堂上這四位肅立的大臣就是與堯並稱為“五鳳”的大臣。右邊長鬚老者叫四嶽,是堯時期主管祭祀山嶽的官兒;右邊持穀穗的叫后稷,是主管農業的大臣;右邊另一位大臣叫作羲和是唐堯時期的天文學家和掌管曆法的官兒;左邊持法繩的是皋陶,任大理之職,是主管刑律的大臣。

  虞舜殿

  請遊客朋友們隨我沿著右邊往回走,參觀廣運殿右側的虞舜殿。虞舜殿是明清風格的重簷歇山頂建築。大家看到的舜的塑像取材於“舜耕歷山”,突出了祖先對農業的貢獻。塑像古樸自然,充分體現了堯廟的祖廟特徵。

  大禹殿

  現在我們再看看對稱的大禹殿,該殿建築風格與虞舜殿相同。因禹治水有功,所以他的塑像取材於“大禹治水”。突出了其對水利的貢獻。塑像古樸自然,充分體現了堯廟的祖廟特徵。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6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大槐樹是明代遷民的遺址。歷史記載,元末動亂,中原、江南等地人煙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山西卻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人丁興旺。

  明朝建立後,為了發展生產、恢復人口和國力,從洪武到永樂年間,明政府屢遷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當年遷民最集中的地區就是洪洞縣。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樂15年將近50年的時間裡,明政府在山西共組織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樹下彙集轉遷,所以被稱為大槐樹移民,當時移民主要遷河南、山東、安徽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移民遍佈整個中原地區。

  明代大槐樹移民以其移民範圍最廣、數量為了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大槐樹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洪洞縣成為了億萬大槐樹後裔永遠牽掛於心的老家。

  大槐樹旅遊區位於臨汾盆地北端,東靠南同蒲鐵路與霍侯一級公路,南臨309國道,西接汾河與大運二級公路以及大運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極為便利。

  洪洞大槐樹有一段淵源的歷史。當元統治者以遊牧之勇破金滅宋,統治中國達98年。雖時間不長卻年年窮兵黷武驕兵圖勝擴張疆土,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財力。對內元官僚貴族與漢族地主階級殘酷的剝削壓榨人民,“視民財如土苴戕民命如草芥,”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農民起義蜂湧而起,特別是至正年間,僅1341年河北、山東就有三百多處同時發生起義,差不多一個縣平均二起。元末人民起義規模大者有以下兩家。

  劉福通至正十一年五月(1351年)起兵穎州,起義軍以紅軍為號稱“紅軍”勢力最大,佔據河南、進擊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其北伐軍一支曾攻佔元之上都以及塞外要地,也曾攻擊遼東、朝鮮等地。至正22年(1362年)劉福通被殺,戰亂約11年而結束。

  張士誠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平江(蘇州)號誠王國號大周,佔據南至紹興北至徐州,東至東海,西與朱元璋佔據之地接壤,因不與朱元璋合作為朱所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朱吞併,戰亂14年。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7

  大槐樹,那真是千年古槐,聳立人間,根深蒂固,葉嫩枝繁。腰繫紅帶,雄姿威嚴,頂天立地,威武壯觀。

  眾多遊客雲集在大槐樹周圍,手持相機、手機咔嚓咔嚓地拍個不停。還有那棕發碧眼的外國遊客也紛紛過來拍照留念,流連忘返。

  話說在明朝時候,山西省人口稠密,一個山西省的人能頂河南、河北兩省的人口總和,洪洞又是山西省的人口大縣。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後,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改革生產關係,採取移民屯田,恢復發展生產,應對解決百姓的生計問題,大量遷徙人口,當時就選定了人口稠密的山西省。洪洞縣又是山西省人口稠密的大縣,移民就在大槐樹下彙集轉遷,因此就出現了(流傳的)“我的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涉及中國的大江南北,東西部區域,遷徙的具體地方有廣寧衛,保安州,順天府,東星衛,天津衛,太同府,真定府,寧夏衛,涼州衛,臨府,鳳翔府,隆慶府,菜州府,順德府,兗州府,安東衛,洛南府,東昌府,太原府,彰德府,廣平,河南府,懷慶府,南陽府,開封府,鳳陽府,應天府,寧國府,杭州府。歷時幾十年,才完成了遷民的大工程。

  我們徜徉在景園的小道上,到處花紅草綠,樹木成蔭。我們在天然氧吧裡呼吸著,只覺得神清氣爽,令人愜意,走著走著不覺來到了祭祖堂。看那祭祖堂前:爐香嫋嫋,人密如織,祭拜祖先,盛況空前。在祭祖堂大殿裡排列著數不清的牌位,香客們認真地找尋著自己姓氏的祖先,尋根問祖,飲水思源。

  接著我們又看了遷民後的民居遺址,還有那古老的農民戽水車,利用水衝擊旋轉汲水澆田,既省力又省電,這種戽水車,多在我國南方。向前走了一會兒,忽然看見一個門腦上寫著“解手”二字,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廁所,這個名字叫得真稀罕。傳說古時候解差押送犯人,行至中途,犯人對解差言道,我要大便

  解差說,你去吧。犯人又說,我雙手戴著刑具如何是好?解差去了刑具說你解手好了。從此以後把上廁所稱“解手”。“解手”一語一直流傳在民間,如今鄉下上了年紀的人還把大小便習慣地叫“解手”。

  夕陽西下,我們準備返程了,在車上“根祖聖地”的美景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

  洪洞大槐樹經典導遊詞 篇8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有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樂15年將近50年的時間裡,共組織了18次大的官方移 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樹下彙集轉遷,所以被稱為大槐樹移民,當時移民主要遷至河南、山東、安徽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移民遍佈整個中原地區,所以時至 今日,大槐樹成為了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大槐樹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洪洞縣成為了億萬大槐樹後裔永遠魂牽夢繞的老家。

  洪洞大槐樹下移民的故事,要從一首令所有炎黃子孫蕩氣迴腸的歌謠談起:“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是一段如泣如訴,傳遍了大半個中國,凡有中華兒女的地方,都跳動著它那哀婉而又親切的歌謠,它令諸多的黃河兒女夢牽魂繞。

  大槐樹旅遊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洪洞縣,是堯王建都之地,這裡山川秀美,物華天寶,歷史久遠,人文薈萃。洪洞,古稱神聖之邦,西周時為楊侯國,是山西第一大縣。演繹八卦太極圖的伏羲,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女媧,統領四方的黃帝,禪讓天下的唐堯,體恤萬民的虞舜,都曾在洪洞留下深深的印跡。可以說,華夏大半部 文明史在洪洞濃縮,在這裡,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難怪發生在洪洞這個神聖之邦的故事,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十四世紀中葉,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元朝統治者的野蠻征服和殘暴統治極度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抗四起,朱元璋為平定天下,連年征戰,天災人禍致使中原地區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據史書記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兵燹災荒,塗炭了生靈,吞噬了中原。

  當一幕幕戰爭的悲劇在燕趙魯豫輪番上演時,三晉大地卻是另一番景象,遠離戰禍的山西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晉南洪洞一帶。

  面對中原地區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積骸成丘,居民鮮少,累年歲租不入的局面,明初的當務之急便是恢復發展生產,明統治者把移民屯田的目光投向了人口最稠密的山西,空前絕後的大移民不可避免的在這裡發生了。按文獻通考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處,傳聞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 資,廣濟寺旁的大槐樹下為移民聚合之地,於是,汾河岸畔那棵並不超群出眾的漢槐,便以無與倫比的身姿,走進了歷史的風雨,走進了歲月的滄桑,走進了一個民族的記憶。

  移民,離開了故鄉和親人,卻割捨不了濃濃的鄉情。當年,許多苦難的移民含著熱淚告別古槐,告別家鄉,離開了豐沃厚重的黃天厚土,離開了富足安康的中原大地,再也看不到汾水岸畔的渡船,再也聽不到縈繞槐園的鸛鳴,背井離鄉的他們把對故鄉的追憶,編織成一代代人期盼的夢,永遠鐫刻在古槐後裔深深的記憶中。

  自移民的第一天起,移民後裔對故鄉的思念就一天都沒有停止過,故鄉的一草一木,均深深鐫刻進他們的心田。當他們戀戀依依、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漸遠鄉井的時候,他們的淚眼最後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古槐,是那古槐枝丫間一簇簇令人惆悵的老鸛窩,於是,大槐樹和老鸛窩便成了遷徙者們訣別故鄉時最後的標誌。當時的移民從大槐樹動身時,不少人或者紛紛折槐枝帶在身邊,或者帶一把槐樹的種子。把對家鄉的情感,對親人的留戀,都傾注在這小小的槐枝槐種上。為了表示對故土的思念,他們到了新的居住地,安居之後,便把槐樹栽植在新居的庭院裡、大門口或大路的旁邊,辛勤的澆灌,精心的培育。每當逢年過節,有的人還獻上供品,燒香、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平安。有的槐樹幹枯了,人們都不願伐掉。現在,在我國的許多地方,特別是河南、河北、山東等省的一些地方,都保留著這種傳統習慣。鳥近黃昏皆繞樹,人當歲暮定思鄉。當第一代遷徙者歸根無望之時,面對故鄉明月,他們譜不出逐水曲,唱不出遊牧歌,脫口而出的是這首“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數百年來,這首古樸的民謠,慰藉過多少古槐後裔的創傷,激動過多少古槐後裔的心房,喚起過多少古槐後裔的嚮往。

  今天,在明代移民遺址上,一座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拔地而起,像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鑲嵌在汾水岸畔,已經發展成為佔地300餘畝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成為海內外移民後裔尋根訪祖的聖地。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由移民文化區、祭祀區和遊客體驗區三部分組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