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生打工看中美文化差異論文

從高中生打工看中美文化差異論文

  摘 要:美國高中生較中國高中生在課外打工上的群體積極性不僅是中美教育體制大相徑庭的結果,更是文化差異的體現。該現象反映出獨立自主的美國核心價值觀,折射出中美文化觀念的差異。

  關鍵詞:高中生打工;獨立;價值觀;文化差異

  很多美國高中生利用課餘時間在校外打工,這種現象在暑假極為普遍。他們有的在快餐店當服務生,有的在超市當點鈔員,還有的在雜貨店做搬運工。中國高中生日常課業繁重,即使到了暑假,也以補習學業為主,高中生打工現象十分少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樣本調查顯示: 74、4%的美國高中生打過工,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僅為4、8%。美國高中生打工的原因綜合:73、3%的人為賺錢而打工,同時有44、3%的人為增加人生經驗而打工。

  一、 獨立自主:美國的核心價值觀

  美國高中生打工的群體積極性與社會環境緊密相關。從宏觀環境看,美國從法律、政策上允許並鼓勵年滿16歲的青少年打工。聯邦法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將青少年工作納入法律範圍。美國勞工部鼓勵高中生課餘或暑期打工,併為高中生提供工作培訓等相關幫助,由旗下就業和培訓局(ETA)負責。筆者曾與一名美國外教就該問題進行交流。他在高中四年堅持打工,究其原因有兩點。第一,打工使他獲得經濟自主權:即使在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很少,要想負擔電子產品等額外消費或私立名校的昂貴學費,打工賺錢是重要途徑。第二,打工經歷提升了他的綜合素質,一定程度上有助大學申請。與中國高校不同,美國高校招生不只以學習成績、SAT分數為依據,同時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校園活動和課外實踐等。

  這種社會環境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的獨立價值觀。高中生打工反映出兩個維度上的獨立觀。第一是經濟獨立:自己打工賺的錢由自己支配,高中生獲得經濟自主權。即使在中產階級家庭,父母也不會給高中生提供足夠的零花錢,而是讓他們自食其力。這反映出高中生的經濟需求並不是由家庭經濟情況決定的,Lillydahl 指出“在打工的高中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將其賺得的錢用於維持家庭需求”,“工作能使學生承擔起更多責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他們對社會工作的資訊儲備”。第二是精神獨立,獨立的意識根植於美國人的思想中。自17世紀歐洲人漂洋過海踏上美洲大陸起,貧瘠的土地和重重困難就塑造了移民獨立自主的觀念。獨立也是美國文學界永恆的主題,著名超驗主義文學家愛默生對獨立精神的宣揚在《論自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每個人在求知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時期—當他堅信嫉妒是無知的表現,模仿無異於自殺,人要能屈能伸。儘管宇宙的廣闊不乏善舉,但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連一粒玉米也收穫不到”。獨立價值觀對青少年的影響從小時候孩子透過做家務獲得報酬可見一斑。

  二、 中美歷史文化及觀念差異

  中國學生打工表現消極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沉重的學業負擔擠佔了學生課餘活動的時間,“獨木橋”般的高考制度更促使學生在假期也參加無數補習班。但體制的因素源於意識形態的差異。

  一方面,歷史文化差異不可忽略。中國受到歷來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偏見。在封建社會嚴苛的層級制下,科舉選拔人才是壟斷性的晉升機制—讀書是唯一出人頭地、獲得社會地位的機會。在今天的中國,即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讀書並不一定能獲得成功,“讀死書”的人受到社會的諷刺,但大學高等教育相比職業學院仍享有更高的社會認可度。高考對於絕大多數中國高中生及其父母而言,意味著人生的“轉折點”,進入一所好的大學至關重要。美國並沒有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高中生畢業後,可以自主選擇進入社會工作,申請大學,或者先體驗生活—尋找個人興趣特長—之後再決定繼續高等教育,美國高中生在抉擇上擁有更多自主性,美國父母也會下放更多自由權。

  另一方面,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觀念差異也對中美高中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中國,一種普遍的教育觀是:高中生的首要任務甚至唯一任務就是學習,這種觀念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社會中極易演變成為群體心理,當學習成績在當今中學教育體制下被認定為最高甚至唯一評價標準時,這種集體心理規範了大眾的意識形態,課外活動和暑期打工被排擠到中學教育的角落,是集體認知的盲點。而在美國,個人主義觀念則強調個人的差異化發展,高校申請評判標準多樣化,社會對學生的評定也不侷限於學習成績,而是鼓勵學生髮展個人特點,這種個人自主的意識在美國中學教育模式上得到良好體現。曾本友指出:“美國高中質量極性追求不僅指合格和優異間的差異,還指個性化差異,並從考試內容與方式、課程設定等方面,形成了為研究型人才奠基和培養大批合格勞動力的教育模式。”這種個人自主的意識使美國高中生更傾向於從打工等課外實踐活動中發覺自己的特長能力,不侷限於書本學習。

  參考文獻:

  趙霞,孫宏豔(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消費意識與行為的比較研究(下)[J]學生髮展與德育管理 2008(11):46—47、

  曾本友、中美高中生質量極性追求與教育模式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 2009(9):19

  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0:16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