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董商給我的一堂課美文摘抄

一個古董商給我的一堂課美文摘抄

  某日,一位古董商到我家裡做客,我便盡出所藏,請他鑑賞評價。我拿出的第一件東西,是塊田黃印石,長約四寸。

  “這值不了什麼錢!”

  古董商說,“因為上一段有裂紋,下半截有雜質。只有中間一小塊完美。”

  “我當年是以高價買的!”我大吃一驚。

  “你聽我說完那!”古董商笑著說,“你如果把上下兩截鋸掉,只留中段,價錢就倍於此了。”

  接著他展開我收藏的一幅古畫:“是名家手筆,可惜右邊被損了一塊,修補之後總是看得出來,倒不如將右側整個切除,價錢要比補了之後還高得多。”

  最後,我取出了傳家之寶的黃磁蓋碗。

  “這個蓋子早該扔了。”

  古董商一見便說:“不連蓋子,要比連蓋子,容易賣,價錢也好。”

  “怎麼會有這種道理呢?”我很不服氣,“有蓋反比無蓋來得便宜?”

  “當然!因為蓋子有缺損,你想想看,當買主看到這件東西,發現蓋子已破,還會買嗎?”

  他把蓋子放在案上,並將碗碰到我的面前:“可是這樣子,幾人知道還有個蓋子呢?於是買主只當那是隻完美無缺的碗,而會愛不忍釋了!”

  “同樣的道理!”他又指著印石和畫說:“你切去雜質之後,大家只見那是塊難得溫潤美好的田黃,有誰知道原來要大得多;而那畫沒幾人看過,切了邊仍是不錯的構圖,誰會想到已比原作少了半截?”

  “人們為什麼總會注意那小小的.疵缺,而忽略大體的美好;為什麼寧可被騙,也不願接受那有缺陷的事實呢?”我感慨的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