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鏡子美文摘抄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鏡子美文摘抄

  “傳播光明之道有二,身為蠟燭或身為鏡子,後者比較好,因為自己不犧牲。”這是臺灣學者李敖說過一句話,雖說得有些“勢利”,因為沒有光源, 做鏡子再鮮亮,也不會發光的。

  這話又說得很“實際”,對於我們這些整天為“生計”而奔忙的小民來說,做不成蠟燭,做面盡責的鏡子,不是壞事,絕非易事。

  關於蠟燭的話題其實由來已久。李商隱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本是一句情詩,後來慢慢地就有了“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無私奉獻”意思。近年來,對“蠟燭”的討論陡然多了起來,比如一個小學生為了保護8元班費,結果把手給“犧牲”掉了。

  眾人議論紛紛,一種意見認為這樣做固然偉大,但畢竟不夠現實,就好像光天化日下點蠟燭,浪費了成本,又不見什麼成效。

  眾人對蠟燭話題的議論,雖然計較成本,但不能算是墮落。人的生命有限、資源有限,除非像尼采說的那樣是太陽,能無限給予,在“燃燒自己、照亮別 人”這個問題上謹慎一點,是人之常情。何況蠟燭精神之所以崇高,在於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如果誰都能達到那種高度,“崇高”這樣的行為實在沒什麼存在意義。----讀者文摘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鏡子,這就是所謂的鏡子效應。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這個道理。一種壞的觀念經過無數面鏡子的折射,會一傳十,十傳 百,進而形成一種壞的社會風氣。事實上,多年來我們在樹典型方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努力,結果還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在壞的觀念已形成一定基礎的背景下,社會 的鏡子對崇高的理念已經形成了一種審美疲勞。我有一個朋友,曾經抱怨他的孩子慢慢學壞了,都是學校和老師的錯。對這種“學校教壞學生”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 的,因為老師何嘗不把真善美的東西教給學生,但老師教得再好也不如社會風氣的教壞來得快,所謂言傳不如身教,也許孩子的壞還有你的一份“功勞”呢。

  光明之道的傳播,需要蠟燭的燃燒,也需要鏡子的反射。只有透過無數面鏡子產生的反射效應,光明之道才能被傳達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形成一種清澈的` 風氣。遺憾的是,我們都未能盡到做好一面鏡子的責任。胡適先生曾對他的學生說,“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此話含義是可以類推的。做無私奉 獻的“蠟燭”不是誰都能做到,而做面盡責的“鏡子”,或許還能為社會、為後代做點有益的事。

  【溫馨提示】做不成蠟燭並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你對蠟燭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判斷,就像一面鏡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