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南巖宮導遊詞

武當山南巖宮導遊詞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22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武當山南巖宮導遊詞,一起來看一下吧。

  遊客朋友們:

  南巖不僅是36巖中的佼佼者,而且也是武當山中集幽、奇、險於一身的聖景之一,常言道:南巖的景紫霄的杉,人到武當不想家。

  前面就是南天門了,南巖宮有兩座天門。另外一座就是北天門,它們同建於永樂十年,造型與天柱峰二天門相同南巖巖中現存的主要殿閣就有龍虎殿、元君殿、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南巖宮、皇經堂、太子殿、八卦亭、大殿在民國初被毀,從現在的遺址上可以想象該殿當時有多麼地壯觀。另外還有試心石、梳妝檯、飛昇臺等景點。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門叫做小天門,左邊是二座龜碑亭,大家不感到很奇特嗎?它是依山就勢而佈局的,進而顯得神秘、緊湊、前呼後應。小天門北面的一片左建築遺址,是南巖宮的道院,據明嘉靖《大嶽太和山志》記載,南巖宮是在元代天乙真慶宮故址上擴建的,落成於明永樂十一年,共有殿堂640間,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可見當初的建築規模是怎樣的宏大。站在武當山頂峰俯瞰南巖宮,恰似印證了建在懸崖上的故宮的說法。

  進了小天門左邊是一座龜碑亭,碑中內容是永樂皇帝為加強廟觀管理下的一道聖旨。過去,在廟道人和朝山進香的信士們都要遵循聖旨中的道規,違者給予治罪。

  這是一棵三世同堂的古白果樹,你們猜猜看它年齡有多大?它已是680歲了,它的存在不僅帶著濃郁的道法自然,延年益壽的道教文化氣息,同時也代表了歷代勞動人民嚮往自由、幸福、和睦的美好願望。

  老虎口亦稱腳蹬巖,從外往裡看是否象張老虎的口哇?從裡看還能看出真武修練時一段驚人的故事。那巖上留下的五個深深的指印,是當年真武在此修煉時,忽遇瀑雨山崩,巖壁欲墮,是真武伸出右腳將岩石穩住,雖是這一腳的功夫,卻給後人留下了一處美景。巖的旁邊一片摩巖,是一塊記事石刻。

  維石巖文出《詩經》,形容山岩危峭,此時表彰修煉艱辛。

  龍虎殿登上九級石階我們來到龍虎殿,殿的大門又叫金雞鳳凰門,相傳真武在此修煉時,有金雞鳳凰為他叫早,亦有聞雞起舞之說法;聽老人說,朝山進香的信士們聽到金雞鳳凰門的聲音(即福音)回去就會得到福氣。

  甘露井,甘露,甘者,甜也,“露”者,天降之水。《山海經》記,人之得道飲甘露,認為甘露為上天所降,它吸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飲之可成為仙人。相傳真武在此面壁修道時,因避谷而飲此水,後道教吸收了這種思想,認為是修道成仙的捷徑。水質清澈、優良、甘甜,泡茶飲之,甘汁爽口,信士們常攜帶一瓶或一壺給家人,用以治療疾病,常飲可以強身健體。

  玄帝殿亦稱元君殿,聳立於二級崇臺之上,公元1926年毀於火災。遺址留存著36個粗大的石作柱礎,石雕須彌座上倖存的一組泥塑金身神像,中間為玄帝像,兩邊為金童、玉女,雖然歷經災難和風雨滄桑,但它依然儲存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

  沿著大殿後神道,左50米處是一座小山門,山門內巖壁上刻有“壽、福、康、寧”四個大字。高1.5米,寬1米,明嘉靖皇帝倡導治世玄嶽時,有個小官吏夏言上書“分祀天地”,得到賞識後官升至禮部尚書,加封為上柱國。夏言親書“天子萬年”和“福康寧”,派親信弟子王禺頁 來武當山南巖宮立碑刻字。祭祀完畢後,王禺頁 自作主張揮筆寫了一個“壽”字。便留下了南巖宮“福壽康寧”摩巖景觀。雖出自兩人之書,但從字型上難以分辨。簡單的四個字,確說出了人間一切美好地願望。道教的真諦不僅在於修行,而且在於普度眾生、教化育人,給人間以美好地祝願。但願大家都能為你們的家庭和自己接受這個祝福,來年可別記忘了到武當山來還願嘍!

  南巖宮因南朝向金頂而得名。 “南巖”兩這塊碑刻大字遒勁有力,明永樂皇帝年間,駙馬都尉沐昕書寫,沐昕乃是平西王沐莫之子,永樂皇帝第五個女兒常守公主的駙馬,沐莫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義子。沐昕文才武略,朱棣皇帝十分欣賞沐昕,作為親近之臣派往武當山督建工程。他在全山題字之處不計其數。

  武當山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歷代都有隱士和名人騷客來此留下墨跡。如唐呂洞賓、宋陳摶、米蒂、揭溪斯及浩然子、明洪翼聖、徐霞客、李時珍等,都為武當山歷史發展默默地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兩儀殿為父母殿的別稱。兩儀,指天地或陰陽,由太極而生。《易經》中把自然現象的變化,用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數術法來推論。在《易經》的卦辭中有陽為天,為乾、為父;陰為地,為坤,為母之說法。因殿內供奉真武父母,故稱“兩儀殿”。該殿面闊三間10003米,進深三間3.9米,通高7.29米。西次間為娘娘殿,奉雲霄、瓊霄、碧霄三位女神,《封神演義》故事中記述:三霄娘娘原是三仙島上的三位仙姑,是大財神趙公明的.三個妹妹。因趙公明助商抗周,後被崑崙道人射死;三姐妹手持法力無邊的“金元混鬥”為兄長報仇,那“金元混鬥”是開天時自然長出的寶物,內藏天、地、人三才,雖然有天大本事,落入混元金斗,就會瞬間變成水。後因太上老君助周滅紂,周法術收走了三霄仙姑的法寶,戰死後化為三道白光飛到“封神臺”,姜子牙封她三姐妹為“感應隨世仙姑”,主管生育保護神。凡信士求子者都要向她們頂禮膜拜。

  東次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神話中有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法。道教認為:道本虛無,生一氣而有形,所以又稱“有”或“一”,也就是說,有了道才產生了宇宙,宇宙產生了元氣,元氣構成天地、陰陽、四時,由此而化生萬物,《雲笈七籤》說:“道起自無先”,“生於妙一”,又化為三氣,再化成三清境中的三尊。即一氣化三清。元始,宇宙起源之意,將元始天尊神化為最高天神。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是道教崇奉的第二大神。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為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第三位神。

  龍頭香亦稱龍首石。青石作成,通體長2.9米,寬30釐米,橫空挑出,下臨深壑,龍頭朝向金頂,龍頭上放一小香爐,探身俯瞰毛骨悚然。龍身浮雕祥雲,造型美觀,線條流暢,是古代石雕藝術中極為珍貴的佳作。古時道教信徒為表達對神的虔誠,冒險步入龍背祈福上香,墮崖喪命,不計其數。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總督湖广部院蔡毓榮下令“禁燒龍頭香”,並立碑以示。

  天乙真慶宮俗稱南岩石殿。始建於1285年,建成於1312年,為石雕仿木結構建築,面闊三間11米,通高6.8米,進深6.6米,建築面積74平方米。為單簷歇山式廡殿,屋面、樑架、斗拱,門窗均用巨石雕琢拼砌柳榫而成,刻工精細,技藝高超,是武當山最大的石殿。殿內供奉有真武帝君神像,神龕前四位尊神,道教稱為四御。 “御”是對帝王的敬稱,四御就是四位天帝。道教稱四御是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們分別是:昊天金闕玉皇大帝、中極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勾陳上宮南極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帝祗。左右牆壁上鑲嵌著500名眾神,道教稱“五百靈官”。相傳,淨樂國王太子入武當山修煉時,因國王思念太子,遣臣率500精兵到武當山尋訪太子,而太子堅信不移,一心要修道成仙,群臣跪求太子回宮,言罷,眾兵忽覺全身僵硬,身不能動,但只有嘴巴會說話,大家齊聲說:願從太子學道,再也不回宮了。於是眾兵恢復了正常,太子得道昇天成帝,五百眾兵也修成正果,成為侍衛真武大帝的五百靈官。

  太子睡龍床亦稱“君子萬年堂”。木雕製成,雕刻精美,堪稱藝術佳作。太子睡式造型,又是道教修煉時的養生三式睡法之一。傳說太子入武當山修煉時,夜間總是忘不了凡間雜事,他的師傅紫元君送給他一根龍頭柺杖,囑咐他睡覺時放置身邊,以安神靜養。後來,太子得道成仙,那柺杖便成了龍床,由此,武當山的龍頭柺杖也成了道教信徒們的信物了。

  皇經閣,是道教藏書之地。相傳,宋代隱士陳摶,在此修煉時,博覽群書,終於悟道有門,煉就了五龍睡法;此功法為道門奇功,避谷時或一月或者半載不食,入睡時專氣致柔,呼吸如嬰兒;生平記載,壽至300餘年。此處牆壁上還留下了當年習練睡法時所書的“福壽”二字。字道清晰,字型草書,運筆自如,如行雲流水,體現了陳摶老總修煉已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

  飛昇巖沿著南巖西側神道而下,有一座突起的山峰,聳立於青平澗之谷,懸崖萬仞,直刺中天;峰頂清秀,景色絕佳。上建“梳妝檯”、“飛昇巖”。臺前伸出一石,名叫“試心石”。相傳太子入武當修道42年終於得道。在昇天之前,身不由己來到梳妝檯,這時,突然出現一位美女,見那美女身著蟬衣,百般嬌柔地要為太子梳妝換衣(後此處故名“梳妝檯”),太子拒絕不讓梳妝,以為那美女是妖精變化,便抽出寶劍欲斬,那美女受辱含羞地跳巖自殺了。太子見此情景驚慌失措,後悔莫及,決心賠那美女一條性命。走到美女跳巖處伸出的那塊石頭上,(後人稱為“試心石”),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此時已感身體猶如飄帶,騰空而起,只見五龍將他捧擁昇天,(後人稱此巖叫“飛身巖”),功德圓滿的太子便成了真武大帝。

  元代羅霆震《飛身巖》詩描述:“寶山絕頂有天宮,爐影層成小華嵩;四十二載梯級到,唱彎嘯風彩雲中”。講完了這個故事,我要說的是,此故事告訴人們的便是“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啊,當然,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地方,我也衷心地祝願大家步入雲崖,事業有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