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盤門三景導遊詞範文

蘇州盤門三景導遊詞範文

  導語:蘇州盤門三景是雄踞蘇州西南的“盤門”水陸城門、橫跨運河的“吳門橋”、臨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由滔滔大運河把三景連結在了一起,成為蘇州古城的名勝區。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蘇州盤門三景導遊詞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盤門景區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盤門景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南隅,在唐宋年間曾是南北交通要衝,而且當時的瑞光禪院香火旺盛,因此而形成了商貿雲集的繁華地區。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打蘇州,清軍潰退縱火,使昔日繁華付之一炬,盤門逐步成為冷水盤門,但仍儲存眾多古蹟涵豐富,景觀獨特。    盤門景區佔地24.86公頃,早在1983年蘇州市政府就立項改造盤門景區,1986年重建城樓,修復城牆及駁岸各300米;1988年起逐步修復了伍相祠;1990年整修加固了瑞光塔;為了加快盤門景區的建設速度,1997年,市政府把這項任務交給了蘇州市國際經濟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並列入蘇州市跨世紀重點實事工程之一。盤門景區建設總投資歷約3.2億元人民幣(除吳宮大酒店)。

  整個景區由三個部分組成:南面為聞名中外的水陸古城門,是由春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設計和督造,是現今全國僅存的一座水陸城門,著名學者陳從周先生曾稱道:北看長城雄偉,南看盤門秀麗。北面是由中新合資建造的五星級賓館,耗資近十億人民幣的吳宮喜來登大酒店,目前是蘇州檔次最高,經營較好的酒店之一。199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由蘇州市國際經濟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實施改造,透過近二年的建設,搬遷居民七百戶,單位近十家,投資近二億人民幣。目前已建成東部商市區,佔地2.1公頃,仿明清古建群1.2萬㎡。中部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位置,中央庭園佔地113畝,投資近1.2億元,自98年10月開工,至99年9月竣工,恢復、修繕景點二十幾處。西部為高檔別墅區,依園傍水。現已投資四千餘萬元,用於拆遷和基礎設施改造,建成後高檔別墅為70套,高檔公寓1.2萬㎡。

  1999年建成開發的中央庭園,位於景區中部,傳承“一池三山”的造園思想,園中挖地成湖堆山,水面與內城河連成一脈,水路貫穿景區各個景點,重建的塔園、麗景樓、四瑞堂、濤隱翠野及鐘鼓樓、瑞光勝蹟牌坊、白牛助役、白龜聽禪、放生池、水上蓬萊、綠坪廣場、雙亭廊橋、碧波夕照、春水宮影、聽楓拜月、千年夾石、蟠龍迎貴等二十多處重要景點,山池亭榭、湖光山影、綠地草坪、古樹名花,和歷史文物盤門水陸城門、瑞光塔、吳門橋等構成一個極富江南特色的盤門景區。

  請你們看那座高大的牌坊,這是進入景區的標誌性建築。牌坊除用作紀念先賢、旌表功德之外,現已引申用來表示儀注,引導遊客進入遊覽勝蹟的象徵。牌坊高8.8米,寬12.8米,8、8、1、2、8諧音是發、發、要、你、發,象徵欣欣向榮,不斷髮展。牌坊採用吳地之傳統風貌重簷四柱三間三樓石木結構,坊頂兩精飾開口哺龍脊,合角處、戧脊上分別塑飾12只雄師和12條飛龍,象徵中華騰飛。正間坊前額為譚以文書《瑞光勝蹟》,後為酈方書《赤烏遺蹤》,告訴人們:盤門景區瑞光勝蹟源自三國時期赤烏年間,額書雄渾紋飾,牌坊簷角高挑,群昂飛動與古塔相得益彰。    穿過牌坊,來到莊重肅穆的將軍門樓,大門兩側為高低錯落的仿古建築組成的明清商市區,位於塔園的東、南、北三個方位的三座將軍門樓由1.5米高的仿宋式塔園圍牆相連線。

  入東將軍門即是塔園,聞名中外的瑞光塔是國家級保護文物,由於塔基比外面路基低近一米,因此塔院呈下沉式,有石階拾級而下。    瑞光塔高53.57米,其中塔剎9.14米,塔作為一種佛教藝術,是名勝古蹟的重要標誌之一。蘇州建塔的歷史悠久,造塔初衷是為了存放佛祖和高僧的舍利子。佛教界認為:舍利是佛的象徵,具有無比聖潔和崇高,供奉舍利就是供奉菩薩,所以要先造廟後建塔,(塔與廟的關係)塔必須造在廟的旁邊。塔從印度傳入我國後,受我國建築藝術的影響,塔的形式大都以樓閣式佛塔為主,而塔的層次與平面圖形受到了中國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你們數數看,瑞光塔有幾層?對,應該是七層。為什麼是七層,而不是六層或八層呢?因為按照五行陰陽學說:偶數是陰,奇數為陽,陰為地,陽為天。塔的平面圖形在地,應為偶數;塔的層數是往上朝天,則應為奇數。一般塔的層數以七層為多,所謂“七級浮屠”就是塔的同義詞,瑞光塔為七級八面樓閣式佛塔。瑞光塔起源舍利塔,據史志記載:赤烏四年(241年),西域康居國(地處中亞西亞)高僧性康,千里迢迢來到三國時期東吳郡講經說法,吳大帝孫權為迎接他,特在盤門內建一座普濟院。六年後即赤烏十年(247年),建十三級舍利塔於寺中,以報母恩,這是瑞光塔前身,也是蘇州歷史上最早建的塔。    現存的瑞光塔建於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於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竣工,歷經二十年餘年。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朱緬貲重修,賜額瑞光禪寺。靖康兵毀,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禪師重葺,復塔七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曇芳再修,永樂元年(1403年)、十五年(1417年)兩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乾隆四年(1739年),道光年間三次修建。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毀,禪寺全毀,僅剩孤塔。古塔從此形影相弔,年久失修,塔體發生傾斜。從1979年開始,蘇州市政府組織國內專家、學者對古塔進行了測繪、考試,制訂出科學的維修方案。1987年由市修塔辦公室組織施工,1990年竣工。    修復後的瑞光塔,內有樓梯和迴廊可直上頂層。外立面恢復宋塔風貌,每層均有平座,勾欄和伸展深遠的飛簷角,簷角下懸銅鈴,風吹便會發生清脆的鈴聲。瑞光塔作為一座七級八面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佛塔,無論是營造技藝,裝飾藝術,還是塔藏的稀世珍品,都是古代匠師們的智慧結晶。    1978年4月在塔的第三層塔心窖穴曾發現一批極為珍貴的五代、北宋文物,其中以真珠舍利寶幢(俗稱珍珠塔、我們在蘇州博物館看到的,是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正品在南京博物院)最為珍貴,已定為國家級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僅珍珠就用了四萬多顆,技藝之精,用材之貴,造型之美,是國內在古塔中發現的最精美的工藝品,堪稱無價之寶,現珍藏在蘇州博物館。瑞光塔和真珠舍利寶幢象一座東方女神,瑞光照耀四方,迎接來自中外的遊客。

  請大家看塔東南旁的御製瑞光塔贊碑,是明太祖高皇帝的御贊: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穩首陵穹,脊骨純鋼,瞑目而逝,餘灰塔藏,信有之乎,靈明長存午夜放光。寓哲理和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如詩如畫地展現在你們眼前。贊文是明代大學士蘇州人文震孟敬書(文徵明曾孫),碑通高457釐米,寬190釐米,是蘇州名勝古蹟中最大的一塊御贊碑。碑帽與碑身兩側精雕九條龍,九是陽之極數,表示至高無上,只有御碑才可以這種裝飾。    塔的東北方是“助役白牛”石雕,這是盤門景區三大件石雕之一。

  “白牛”比真牛大一倍,用整塊重逾30餘噸的金山花崗石,由四位金山巧匠化了三個月雕鑿而成。看,白牛低沉著頭,四腿發力,身體前傾,讓人感受到白牛力拔山河之感,鞠躬盡瘁之意。傳說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高僧法林禪師重建瑞光塔,有頭白色的神牛前來加入修塔隊伍,幫助修塔工匠運馱貨物,不辭勞累,日夜幹到塔修好,白牛終因勞累過度而死於塔旁。為敬仰“白牛”的精神,蘇州市稅務局助資,由金山石英鐘雕塑藝術公司製作了這頭“白牛”。看到這神形皆備,靈氣活現的白牛,我們能不為能工巧匠的技藝而驚歎嗎?    現在,請你們隨我前往四瑞堂。四瑞堂的堂名源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高僧宗本在瑞光禪院開法講經,聽經徒眾五百人之盛,講的經文出神入化,出現塔放瑞光,法鼓自鳴,白龜聽禪,枯竹爆青之“四瑞”。也就是法堂上的法鼓自動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前池中的一隻千年長壽的白龜也爬到假山上來聽經,堂前枯萎的竹子既卒又青,生生地爆出合歡苗,塔體瑞光四射,從天空中像雨雪一樣飄下潔白的花片。聽經的徒眾看到四瑞盛況,歡聲雷動,都說:“今日古塔出現四件吉祥之事,真是祥瑞之事”。神奇的傳說被神宗帝知道了,於是下詔將宗本調到京城為相國寺第一祖,並詔賜《圓照禪師》。另一位高僧宏道專門撰寫了瑞光寺四瑞堂舊址,清咸豐址年(1860年)僧圓淨創七佛閣於四瑞堂舊址,清咸豐十年(1860年)閣遭兵毀。    現在你們看到的四瑞堂,是宋式單簷歇山頂四面廳,面寬13.1米,進深8.09米,迴廊寬2米,建築面積為206.8平方米。主體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為繼承宋代傳統建築風格,屋架為全木結構,這給施工增加很大難度,常熟古建公司採用先放樣再施工和預埋鐵構件等措施,確保了建築形式莊重古樸,造型輪廓優美。堂中擺放的大型紅木落地屏,寬4.4米,屏高2.8米,屏芯用十塊花梨木板拼雕而成,芯寬344米,芯高1.44米,框座用紅木製作,由蘇州紅木雕刻廠承製。由於使用陰紋雕刻,石綠填色,地屏古雅質樸,形制相稱,是一件工藝品,屏正面是沈炳春畫的《盤門勝景圖》,背面是瓦翁書徐崧五言詩:“聞道雲居去,良辰此會難。燈光開古塔,幡影動空壇。葉落烏啼若,霜清雁度寒。廬山一片月,還向瑞光看”。“塔宇凌宵漢,階庭絕點埃。昔年雲共臥,今日雨同來。瑞竹生猶翠,靈龜聽莫猜。話深當薄暮,分手踏蒼苔”。兩首詩語言洗煉,形象生動,暗喻四瑞,更臻精妙。其意境幽美,富有特色的藝術境界,反映詩人熱愛大自然的飄逸情趣,讀來餘味無究,使人連想到四瑞堂名。

  出四瑞堂為二層高平臺,上層為翠竹講經臺,上有當年圓照禪師講經堂的蓮花飾坐檯,從四瑞堂露臺平眺,北望平崗小坡與雙亭廊橋貼臨水面,山水相襲,山谷澗水,拍岸激浪,微風吹拂,夕陽在山,下映於水,波光盪漾。東望瑞光古塔,南望盤門古城樓,西望隔池相對的麗景樓,四面賞景,移步換景,從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古堂新貌,迎著改革浪潮為古城增添神采。移步到第一層高臺為白龜聽禪,請你們看漢白玉白龜。據史書記載:盤門城內瑞光塔西側古有白龜池,相傳在宋元豐二年(1079年),圓照法師在瑞光禪院開堂說法,法堂前白龜池中的白龜被法師講經的禪理打動,爬出池面到庭院專注會神聽高僧講經,並能神會其中的玄理,於是白龜成了靈龜。由盤門旅遊開發公司建設的盤門景區中,重新開挖了靈龜池,並在池畔建“白龜聽禪臺”,臺上漢白玉巨龜是金山石雕藝術公司的能工巧匠用整塊重約三噸房山漢白玉精雕而成。白龜伸長著脖子,微側著頭睜大眼睛認真聽經,神態逼真。它長2.70米,寬1.3米,高1.10米。白龜背甲由13塊六角狀的龜片組成。據說靈龜池畔原有巨型石龜,抗戰期間被侵華日軍私運出去,至今沒有下落。

  四瑞堂的南北兩側是鐘樓與鼓樓,晨鐘暮鼓乃是古時一種計時方式。四角單簷歇山頂鐘樓中懸掛著世紀唐鍾,顯得十分莊重。鍾為唐式銅鐘,在世紀之交鑄造,故名“世紀唐鍾”。鐘體表面鑄有著名學錢仲聯教授撰,著名書法家譚以文書的“瑞光禪院銅鐘銘”,銘文456字。鐘口直徑2.1米,象徵跨入21世紀;鍾重九噸,與蘇州歷史上最大的承天寺巨鐘相同,是蘇州目前(除寒山寺以外的)最大的銅鐘。蘇州市人民銀行專撥白銀4500克鑄入銅鐘,使鐘聲洪亮,撞擊後餘音繞樑悠長。大鐘由北京大鐘博物館研究所運用高科技設計、檢測和質量監控,由我國專門鑄造大鐘的鞠湖造船廠鑄造。為重現法鼓自鳴的歷史景觀,四瑞堂北側建築了鼓樓,內建鼓體直徑2.1米的大鼓,意喻鼓聲響起之時,共求世紀平安。大鼓由蘇州民族樂器廠製造。我們看到在水池一角有一靈龜渚,形狀象水中若隱若現的龜,據說當年白龜池中有不少白龜,有時爬出水面歇息,其中有隻白龜在聽禪後成為靈龜,所以將白龜休息的小島稱為靈龜渚。在靈龜渚有一口唐井,是在1984年4月13日工程建築挖土時發現的,直徑80釐米,用磚塊拼砌成九角形,井口距地表50cm。當時文物部門組織考古發掘時,離井8m處,距地表20cm,還發現唐罐一件,內裝滿300餘枚開元通寶。    蘇州自興盛水井以來,巷有巷井,戶有戶井,真可謂“天上滿天星,地上滿地井”的自然人文景觀。剛才我們經過了唐井、靈龜渚,現在看到的是雙亭廊橋。蘇州園林,構築精工,亭、廊、橋是三種不同功能的建築形式。亭是供人立足觀景的開敞建築,為園景的重要點綴又是靈活性的建築,書聖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道:“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可見古人在亭中透過對自然界山水意境的感受抒發情感,顯示亭所獨具的審美功能。廊在園林中是聯絡建築物的脈絡,又常是風景的導遊線,可隨形而設。廊按形式分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復廊等;按位置分有沿牆走廊、空廊、迴廊、樓廊、爬山廊、水廊等。將廊與亭聯結為雙亭廊橋翼然水上,將被水分隔的兩座土山有機地聯絡成統一的整體。廊橋是水上游廊,人在廊橋中,下面是橋上蓋頂,既賞雨景,又免受淋溼,外觀內賞頗為有趣。微風吹拂,水波盪漾,橋影若飛虹。當你漫步於廊橋,東望瑞光古塔,南望盤門古城樓,西望麗景樓,北望五星級吳宮喜來登大酒店八角形大堂。四面有景,給人強烈的感染力。蘇州拙政園的小飛虹也是典型的廊橋之一。過了雙亭廊橋可以盤沿山路上山到聽楓拜月亭,山下一片紅楓,秋風颯颯,皓月當空,詩情畫意由然生起,從山路往上,迎面是背山臨水“濤隱翠野”,這是蘇州古城街坊改造的保留建築,建於清末,由文管會移建至此,在內小憩片刻,隱隱傳來山旁小溪的波濤聲,滿目綠樹草坪,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在朝南的露臺上駐足觀賞,夏日涼風習習冬日陽光融融,春秋之季更為宜人,觀靈龜池內水中倒影,情趣別具。

  現在到了放生池,放生池與佛教密切相關,佛家在水池中放生魚鱉等物使其自然繁衍,以示保護生靈,這種水池你們稱為“放生池”。佛家宗旨殺生不如放生,所以佛廟寺院除殿堂、寢膳、客戶等建築外,在寺中都要營構放生池。    歷史上蘇州寺廟興盛。其中較大寺庵一般都有放生池。至今仍有宋代圓通寺放生池、元代大雲庵放生池、明代西園寺放生池、清代昌善局放生池。尚有遺蹤靈巖寺下院放生池和盤門內放生池。 盤門內放生池在瑞光塔西北。1942年金復因舍田一百四十畝豎孝義碑築八角亭、月宮、放生池等。七十年代,填池造屋,到八十年代放生池周圍住了一百多名居民。由於地勢低窪,每遇汛期,戶戶進水,居民怨聲載道,為了恢復其原來面目,蘇州盤門旅遊開發投入了千萬餘元將放生池低窪區內一百多名居民全部動遷,1999年重建放生池,作為盤門景區一個重要景點。

  放生池平面呈太極圖形,日月二島由八卦仁壽亭相聯,分別由延壽橋、和月橋和陸地相接,這在眾多的放生池中是較有特色的景點。放生池孝義碑,碑長137公分,碑寬68公分,碑厚16公分。為刻石高手黃慰萱在1942年52歲時所刻,刻工遒勁,技藝精湛,聞名中外的宋代《平江圖》碑也是他在1917年深刻加工的。

  現在我們來到巍峨宏偉的麗景樓。麗景樓位於瑞光塔中軸線的西端,東臨靈龜池,西為市民廣場。蘇州歷史上曾有麗景樓,據《吳郡志載》“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學丘崇建,雄威甲於諸樓”。我們現在看到的麗景樓1999年重建的。為仿明清江南樓閣式建築,重簷歇山頂,底部築有高臺,臺高3.15米,東部為階臺和水上舞臺,西部為戲臺和綠坪廣場,二側為長廊和四角亭,組成了麗景樓景區。麗景樓底層三間,面闊11米,進深7.8米,迴廊2.7米,底層建築面積280㎡,二層建築面積205㎡,閣樓面積85.8㎡,底層高4.6米,二層高3.7米,總簷高12.5米。麗景樓氣勢雄盛,姿態優美,是遊人賞景、品茗休閒、娛樂和市民集聚的極佳景點,登樓觀景,滿園景色盡收眼底。

  從麗景樓東面的階臺可到水上舞臺。蘇州古典園林聞名中外,蘇州園多塔多橋多,而有園有塔有橋還有水池的唯有盤門景區。景區中心靈龜池約五千平方米,水池四周是據史料重建的各組景點。其中“飛虹穿峽”、“水上蓬萊”、“春水宮景”、“碧波夕照”等景將園、塔、橋融合池中。你們請細細品味:“飛虹穿峽”在池北以雙亭廊橋障斷水面,池水似無盡頭,顯其水流脈脈,源遠流長的意境。水池西北的`放生池自成小巧的水域,似隔又合,增加了層次,加大了景深,我們現在停留的八角形水上舞臺伸於水面之中,使人有臨水貼水似乎登上了“水上蓬萊”之感。“麗景樓”與隔池相對的“四瑞堂”互為對景,池水中婷婷塔影、樓景不時映入眼簾。水池西南的碧波橋形如半月,勢若飛虹,夕陽西照時,橋下水面時隱時現的麗景樓和水上蓬萊的倩影,使人有虛無慾飄的蓬萊仙境之感。隔池相對的“吳宮”大酒店倒映水中,“春水宮影”勝似龍宮。夕陽的餘輝照映在平靜如鏡的池面上,塔影和宮影交相映輝在碧波夕照之中。

  從麗景樓南行,你們看,這是千年夾石。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顧震濤編纂的“吳門表隱”卷三載“盤門的廟橋灣有黃砂夾石,高丈餘,古伍相祠前坊礎,唐時故物,明季甚靈,凡入城者必敬禮之,禱祀亦不絕”。而附近居民稱之為旗杆石,並一直延用至今。但現在的夾石是青石而不是黃砂夾石;夾石頂端的荷花瓣寬度分別為11公分與12公分與宋初石刻相似,青石材料宋初在蘇地已廣泛採用。所以夾石初考是宋代初期伍相廟構築遺存,而不是《吳門表隱》記載的唐時故物。聽一位長者說:過去大廟前的夾石,做佛事時白天在夾石中間立杆上掛幡旗,晚上則掛起長命燈作照明之用。

  盤門內的伍相廟早在明代萬曆四十年(1612年)由伍子胥的裔孫伍袁萃移建於胥門內朱家園靈順行祠內,舊廟逐漸廢棄,至清代僅存這二塊夾石遺蹟。在千年之交時,千年夾石將重展在廣大遊客面前。

  盤門景區在擴建時新建了三件大型石雕,白牛、白龜你們已看到,第三件就是這對豎立於南入口廣場的青石蟠龍柱,蟠龍柱是一種裝飾性華表,迎接來自海內外的尊貴遊客。華表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不同時代其雕刻形式與用途也是不同的。《淮南子.主術訓》:“舜在交通要道上設立誹謗木,讓人書其善否於誹謗,以表納諫之誠意”。誹謗木是華表的最早表現形式,其功能類似現在的信坊箱。

  到漢代,用途有了改變,把它豎立在通衢大道上以識別方向起路標表識作用。華表一般雕成花立柱。在古漢語中,花與華可以通用,故稱華表。由於木製華表易損毀,到明代就改為石制華表,只起裝飾作用,並在宮殿內採用。瀋陽清故宮崇政殿6根金龍蟠柱,北京故宮太和殿6根雕龍金柱和天安門前華表已成為《中華》標誌。

  你們請看東南,有一座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高度超過8米小山,山前有水池,後山緊臨靈龜池,山中有曲折迂迴湖石通道,山頂二道瀑布飛瀉而下,身臨其境,恍如進入水簾洞天,別具情趣。

  現在我們到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盤門水陸城門。蘇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歷史上雖然名稱有變化,但其基本格局至今仍沒有變動,蘇州最早稱闔閭大城;後稱姑蘇,隋代開始稱蘇州,宋代又改稱平江府,明代以後稱蘇州府,一直沿用至今。春秋末,吳王闔閭在公元前514前,召見伍子胥,命胥建城。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築闔閭城,這就是最初蘇州城。當初,城周圍四十七里,共設八個城門;南面為盤門、蛇門;北面為齊門、平門;東北面為匠門、婁門;西面為閶門、胥門。這八個城門都設水陸城門。以後,歷代不斷營修,但總城市規模和佈局,都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造。伍子胥是蘇州城奠基者,蘇州人民世受其惠,其功不可沒。盤門是蘇州唯一儲存完好城門,也是全國唯一保留完好水陸曲尺形並列雙城門,在世界上堪稱獨特。

  伍子胥建成城之初,為防越國北侵,曾刻木製蟠龍置於城門之上,以震懾越國,盤門便由此而得名。另一說法:水陸相串,沿洄屈民,遂稱盤門。

  古盤門地處蘇州城南水陸要衝,大運河自北向南環城而過,交通發達、商業繁華,歷史上是蘇州的南大門和城防要塞。陳從周教授多次登臨盤門而流連忘返,並有“北有長城之雄,南有盤門之秀”的讚語,盤門與長城南北響應,展現中華錦繡江山的風貌。盤門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專家、學者和文化使者,遊覽者登臨盤門後,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盤門現存的構築基本上元代遺構。是由水陸兩重城門、甕城、城樓和兩側城垣組成。水陸門傍南,陸城門依北,互相錯列配置平面呈曲尺形。兩道陸門中間為方形的甕城,甕城內周的長度約108.4米。

  古時,守城的將士誘敵至甕城內將兩道城門上閘門同時放下,敵方就成了甕中之鱉,束手就擒。二重陸門,外門寬3米,厚7米;內門寬4米,厚15米。

  在內門上建城樓,供眺望禦敵之用,古稱戌樓。現在的城樓是1986年在原址復建,面闊三間,寬15.48米,高11.3米。在內陸門的第一道拱洞上開有“品”字形小井,這是古時的消防設施。

  水城門傍南,亦為兩重門。內水門寬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門寬5.7米,深5.2米,高10.2米。內外水門相距4.6米,構成長方形的水甕城。比陸翁城要小得多。二重水門拱券開有閘槽和約八米的絞關石,水城門門體在城臺上從絞關口沿閘槽落下和開啟。從水翁城東南隅內側闢有洞穴式石通道,洞高1.8米,寬0.9米。石通道通仄而陡直,僅一人可循石級登上城臺。古時是為守軍上下秘密觀察和啟示閘門之用。水閘用絞關可隨時開閉,它不但是防禦設施,也可控制城內河道水位,便於防洪洩洪。水城門這種周到的備戰與防洪設計,是古代獨一無二的因地制宜的創舉。

  盤門獨具的的內涵在於水,據史料載:水城門還是中國水兵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期,吳國有龐大的水軍,吳國伐齊的水兵船隊就是從盤門出發,沿著錯縱的水路進攻齊國的。為此,1986年郵電部發行“蘇州建城2500年”郵資明信片,正面印的雄偉秀麗的盤門水城門,使海內外進一步認識了蘇州古盤門。在水城門西和陸城門東頭,各連線了一段高約九米的磚垣,東城牆長300餘米,在1986年修復,西城牆遺址長約千米,這是蘇州古城殘存的部分城垣。在已修復的城門和城垣上,雉堞、女牆環列;閘口、射孔鑲嵌其間,古代城池作為防禦性構築,對於阻擋敵方的進攻,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數千倭寇進犯蘇州,在閶門外至楓橋一帶焚掠殆遍,倭寇攻城,由於城池堅固,未能得逞,蘇州城內繁華商市和數萬鄉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護。

  現在我們步出盤門到城外,來到了蘇州最高的古橋門橋下。站在橋上北望,不遠處掛在城樓上的宮燈隨風而異似在讚頌姑蘇大地面貌日新月異。俯視橋下,船隻穿梭不停,一派繁忙景象。吳門橋古稱新橋,建於何年無法考證,但宋十一年(1872年)壬申夏四月重建。為單孔拱橋。橋身全長66.6米,橋底寬5.8米,中部寬4.8米,拱券長16米,拱頂離正常水位9米多,大於半徑。橋上兩坡各鋪設整塊花崗石條石50級,石橋欄可供人憑眺。橋北是拉船穿越橋洞的通道。整座橋造型莊重端麗,是東南水鄉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橋。吳門西北不遠處,盤門水城門外,有一座條石板梁橋橫臥於外城河與內城河的交匯口。此橋為水關橋,古名“石家匯”是古代舟師出發之處。在這裡可感受到水城門的古意。吳門橋西南處,隔大運河數百米西南拐角處,是吉水橋亦名“急水橋”。自吳門橋東望,扼大運河與大龍江交匯的岔道口上,還有一座拱型古橋,這就是興隆橋。所以,站在吳門橋上,舉目水環水,橋接橋,河道縱橫。如置身於“船上波上游,人在畫中行”的畫卷之中。博大精深的盤門吳文化積澱倍受海內外關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