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理課件

東亞地理課件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佈最稠密的地區之一,90%以上人口屬蒙古人種東亞型別,是人種比較單一的地區,主要有漢族、和族、朝鮮族和蒙古族、藏族等民族。

  教學目標

  記住東亞五國的國家及首都的位置,記住主要海洋、島嶼、半島的分佈。

  知道東亞的地形特徵,瞭解季風氣候的成因和特徵。

  透過學習東亞五國曆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國存在的共同之處(人種、風俗等)加深學生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透過對東亞內部自然環境的差異(地形、氣候)及由此導致的人口、農業、工業差異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東亞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東西差異。

  使學生學會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有關區域的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分五個標題,分別講述東亞的位置、地形、氣候、居民和經濟特徵

  第一個標題位於太平洋西岸,主要講海陸位置。海陸位置的不同,使東西部內陸自然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經濟發展情況的差異與此也有密切的聯絡。本節以海陸位置為軸,介紹東亞的地理特徵及東西部的差異。緯度位置對東亞區域地理特徵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東亞季風區內,從北到南由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到亞熱帶和熱帶的變化很明顯,詳細內容將在中國地理中講述,這一節東亞概述,只在季風一段內提到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的區別。同樣,青藏高原的高寒氣候本節也略去。

  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又是學生最先學習的一個區域,因此,本節把季風氣候顯著作為重點和難點,並聯系前面已有的知識來講述,讓學生知道季風氣候的特點,為以後學習東南亞和其他大洲的季風氣候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口和經濟一段,主要是從自然環境為人類生產提供哪些條件,以及人類利用自然,發展生產所取得的成就兩方面來講,重點指出了日本、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臺灣和香港地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都高於農業(包括畜牧業)。例如,蒙古和我國西北各省區在近幾十年內,工農業、交通、科技、貿易都獲得發展,人口增多,也出現一些工業城市,不過同東部沿海地區比,差距還很大。因此課文中說明西部內陸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也在開發利用中。

  關於“東亞地形”的教法建議

  講解該知識點時,應注意指導學生讀圖,從西往東找出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和大河,從而認識地形的東西差異: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這種東西地形的差異導致了地勢西高東低,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

  關於東亞經濟的教法建議

  講解經濟時,可聯絡學生已有的知識,透過比較,掌握課文內容要點,注意沿海和內地的經濟差異,同時也應說明:西部內陸與東部沿海一樣,經濟也在發展中,使學生建立辨證的、發展的觀點,防止產生片面的認識。

  閱讀課文,並填寫下表:

  關於“東亞人口”的教法建議

  講述“東亞人口外貌特徵”一段應抓以下兩點:

  瞭解東亞是黃色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讓學生找出東亞五國共同的文化特徵和風俗習慣。

  通過了解東亞各國平均人口密度和沿海平原地區人口密度等資料,認識東亞人口分佈不均,東部沿海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

  關於“東亞位置”的教法建議

  本課要熟悉較多的島嶼、半島、海洋、山脈、高原、平原、河流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地圖,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講述東亞的位置,可按以下步驟:

  利用“東亞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圖,找出東亞的海陸位置;指出東亞的國家在五帶中屬於哪一帶。然後歸納東亞的地理位置和範圍:

  位置: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範圍:中國——臨海國

  朝鮮和韓國——半島國

  蒙古——內陸國

  日本——群島國

  指導學生讀圖,從北往南找出太平洋的邊緣海、群島、半島島嶼。

  關於季風氣候的教法建議

  季風是中學地理的難點內容,特別對於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困難,為突破難點,可以從感性認識入手。季風就是隨季節變化有規律轉變風向的風。這裡的季是季節的之意,聯絡自己的感性認識--我國東部地區冬季吹西北風,夏季吹東南風,冬、夏季風正好相反,所以分別稱為西北季風和東南季風。然後進一步分析風向轉變的原因是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而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的原因是海陸氣溫的季節變化,氣溫的季節變化是有海陸位置和溫度的升降所決定。這種有感性認識入手而得到的新知識往往掌握的很牢固。

  讀懂哈爾濱各月氣溫和降水量的分配圖以及東京各月氣溫和降水量的分配圖,是理解掌握著一部分內容的關鍵。

  具體步驟如下:

  (1)觀察分析兩圖,看看氣溫曲線有什麼特點?降水量各月有什麼特點?

  (2)引導學生分析夏季風和冬季風的性質,總結出季風氣候的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3)思考並回答:東亞的東西部在氣候上有何差異?哪個部分適於耕作業的發展?哪個部分適於畜牧業的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東亞的地理位置特點。

  2.國家及首都、主要海洋、島嶼及半島。

  3.東亞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教學難點

  l.國家、島嶼、半島、海洋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2.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教學媒體 相關掛圖

  【匯入】 為了更深入的認識世界各地,便於分析和比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劃分為13個地區。從這兒開始就進入了分割槽學習。今天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我們國家所在的、也是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地區——東亞

  【板書】一、東亞

  1.組成 東亞五國(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讀圖】 讀“東亞的`國家和地區”圖 東亞包括那幾個國家?(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它們的首都分別叫什麼?(北京、東京、平壤、漢城、烏蘭巴托)看看朝鮮、蒙古同中國陸地相鄰的界線。

  學生活動:(1)用彩筆描出東亞地區的範圍。(2)找出東亞五國的名稱及各國首都並用彩筆標記。看看哪些國家是臨海國,哪些是內陸國,哪些是半島和群島國家?

  【提問】 把這五國歸為一個地區,說明它們存在著共性。這5國的共性,和世界其他的地區相比就是東亞的個性。請思考一下,東亞有什麼個性?

  為什麼叫東亞?找出東亞地區瀕臨哪個大洋?背靠哪塊大陸?(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在空間的位置是唯一的、特定的,這是位置的個性。

  【板書】一、東亞

  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 東亞背靠世界第一大陸——歐亞大陸,面向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這一特殊的位置使東亞的自然環境具有什麼個性呢?首先請同學們說說我們這個地區一年中風向是否有變化?有什麼變化?

  學生討論、回答:我們這個地區一年當中風向有很大變化,夏季刮偏南風,冬季刮偏北風。

  【讀圖】讀“亞洲東部一月和七月氣壓風向”圖。思考:冬季,氣流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海洋,形成寒冷乾燥的偏北風,即冬季風。冬季風使東亞大部分地區低溫少雨。夏季,氣流從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亞洲大陸,形成溫暖溼潤的偏南風,即夏季風。夏季風為東亞東部近海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為什麼一年中會有這種風向的轉換呢?

  【提問】為什麼會刮這樣的風呢?(簡要講解海陸熱力差異)

  【讀圖】 讀“哈爾濱各月氣溫和降水量的分配”,以及“東京各月氣溫和降水量的分配”圖,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哈爾濱冬天更冷,夏季的雨量更少,也更集中,說明大陸和島嶼的氣候特點是不同的,一個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個是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西北內陸雨量逐漸減少,所以只是東亞東部季風氣候顯著,而中國的西北內陸和蒙古境內,受不到季風的影響,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概括總結】透過閱讀,我們瞭解到夏季陸地增溫快,比海洋熱,氣壓低,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冬季陸地冷卻快,比海洋冷,氣壓高,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所以由於海陸差異非常顯著,在這兒形成了世界獨有的季風氣候區?這也是東亞國傢俱有的共同特徵。

  【板書】

  【提問】從人文的角度,什麼又是東亞的個性呢?

  學生討論、回答。(就從外貌上看,黃皮膚,黑頭髮;這裡是世界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發育了東方文化;在歷史上,中日、中韓、中蒙關係密切;在思想文化上,都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如:對中國書法的欣賞、吃飯都用筷子的習俗等總之,典型的東方味兒。)

  【提問】在經濟上,東亞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東亞是目前世界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二次大戰後,東亞各國選擇了適合本國特點發展道路。日本、韓國從60年代起,經濟增長迅速,先後成為工業化國家。70年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朝鮮、韓國和日本的沿海地區分佈著許多世界著名的工業地帶、工業區和經濟特區,其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並銷往世界各地。)

  以上的幾點構成了東亞的區域特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