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府孔廟導遊詞

福建泉州府孔廟導遊詞

  導語:泉州府孔廟位於市區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現存佔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築之一,在全國上千座孔廟裡是罕見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福建泉州府孔廟導遊詞,希望對你有幫助!

  各位朋友、名城泉州歷來書院林立、文風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現在請一起到這象徵意義的孔廟觀賞。

  泉州府孔廟位於市區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現存佔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築之一,在全國上千座孔廟裡是罕見的,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陳列有古代祭孔禮器、樂器及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是瞭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泉州府孔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孔廟的主要建築

  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由宣尼公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孔廟建築於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原有規模較大,廟門在今塗門街(原稱通淮路或府學口),至洙泗橋及中菜市場,均屬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大成門捏前為橫星門、大成殿是孔廟的中心建築。東有海濱鄒魯亭、夫子泉、明倫堂、育英門、教授署、尊經閣等;西有泮宮、杏壇,廟學範圍內還有十幾座鄉賢名宦祠、狀元祠、佔地一百多廟。

  泮宮亦稱聖賢門、在孔廟西南邊、面臨南大街,坐東朝西。宋時建築已廢,後改為水泥,仿木建築,歇山頂二層樓閣式、面闊三開間、三層中間為通道,門楣橫書泮宮二字。泮宮即學宮,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諸侯的學校就稱泮宮,意在伴水邊建學宮而名。明清科舉制度規定,學童考進縣學為新進學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樓上撰有榴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

  (一)戟門與露庭

  孔廟外面露庭東西各有一座石構朝門,原系木牌坊,後改為石構建築。東朝門內寫賢關,外寫禮門西朝門內寫聖域,外寫義路。

  露庭寬66米,深60米,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原來鋪有石板三千條,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二)欞星門

  欞星門亦稱先師門,在露庭南面。相傳欞星為天鎮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廟廟門以欞星命名,意謂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原欞星門建於南來嘉泰元年(1201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單簷歇山頂,斗拱抬梁式木結構。雕龍石柱,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莖的綠色圓筒,稱為六經筒。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民間暗藏六經於芭蕉莖內,得以流傳。

  (三)大成門和全聲、玉振門

  大成門是孔廟第二進院落的正中大門,在露庭北面,現存系清末建築。單簷懸山頂,磚木結構。三開間,二進深,東西兩端連線金聲、玉振兩旁門連成一體,寬61米,深10米。大成門與金聲、玉振兩門,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聖賢學說之大成。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是盛讚孔子德開天地、道冠古今,並與孔廟中心大成殿相呼應。大成門的兩邊有一對青石花鼓、屋簷下立有左右兩尊避邪,明間有大型萬字不斷牆的磚砌壁飾。

  (四)泮池和月臺

  泮池在大成門內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圓,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間縱貫一座石橋,橋長約20米,中稍拱突,石板橫鋪、護以欄杆。欄柱雕石像,象徵太平景象。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七十二賢人。橋築於元代,風格端重,人行橋上,有舉止雍容之感。

  月臺又叫露臺、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臺式石建築,為古代文武官員紳士祭孔時跪拜歌舞之地。兩邊原有兩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臺須彌座儲存著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臺東西砌有石階、檯面原有圍欄、後廢。正南面原有雕龍石丹陛,後以石階代之。

  (五)大成殿及兩廡

  殿內正中設大型木龕,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褻瀆聖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為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木牌位。後廢。現在根據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白描孔子畫像加彩放大仿畫供奉,以供遊人參觀瞻拜。殿內東西兩邊對向置四木龕,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賢弟及傳人的畫像,稱為四配。殿內東西兩側還沒有兩龕,分別供奉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等十二賢哲的畫像,稱為十二哲人。正廳上萬懸掛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皇帝御書聖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二、孔廟陳列的文物

  大成殿內陳列的文物約五百多件,分為祭孔的禮器、樂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間仿古制而製造的)、孔孟儒家經典著作、泉州歷代名人的遺著遺物三大部分。

  (一)禮器

  禮樂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後代統治階級以之作為規定,其所制定的無數禮文,用以約束人際間的關係,稱之禮治。孔子要求人們守禮時,則用樂來配合,禮嚴肅形於外,樂和順存於內,禮有樂配合,增強了教化作用。

  本殿所陳列的禮器有銅尊、銅壺、銅犧尊、銅盈、銅豆、銅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藝精緻,風格迥殊。其中雲雷尊為初獻(第一次奠酒)楚酒之用;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象尊用於亞獻(第二次奠酒),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急;犧尊形如牛狀,用於終獻(最後奠酒),表示以農立國,永不忘本之急。總稱為三獻禮。其餘各器均盛五穀、醬料、果品之用。

  (二)樂器與舞器

  祭孔樂舞同屬古代禮儀形式的組成部分。為公元前500餘年前流行於魯國的《韶樂》。樂章以頌揚孔子功德為主要內容,自隋代至民國初期,基本沿襲一字一音的旋律。歌詞四言八句:大哉至聖,文教之宗。紀綱王化、丕變民風常祀有秩、備物有客。神其格思,是仰是崇。其格律是我國周代雅頌樂歌詩體的承襲。祭孔所使用的樂器有特磬、編鐘、編磬、古瑟、笙、排蕭、洞簫、龍笛、箎、敔、陶壎、以及各類鼓、即金、石、絲、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本殿陳列的有成套編鐘和編磐。各種鼓樂,如楹鼓為全樂之綱首、每奏一句,以槌擊之,足鼓應之,鞉鼓尾之,即三響三應三尾;另有一種聽應鼓,每奏一曲之終,聽特磬響畢即擊之,應共四聲,搏鼓聲音不甚響,但其聲柔和,擊法與應鼓同;楹鼓在祭祀中擊之,設於門外,有東西之分;鞉鼓在大成樂加擊於楹鼓之前稱之兆也。祭祀時,文武百官初到,要先擊賁鼓〔也稱大鼓〕三百六十聲、以配鏞鍾(大鐘)。

  殿內還陳列各種吹奏樂器,如陶製的壎和竹製的箎,都有六個出音孔。兩種樂器合奏起來,聲音和柔優美、協調;洞蕭的發音清幽,龍笛的音色清脆,均屬於雅樂;笙簧樂器能奏和音,特別是排簫,亦稱鳳簫,有十六支音管,律名與編鐘同。所有這些吹奏樂器合奏起來,相當幽雅柔和;撥絃樂器有古琴,形制與現代大致相同,弦面張弦七根,音域較寬,音色變化豐富,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樂器之一。所有陳列的器樂部有實用價值。官廷演奏有一定的程式、要依指揮器麾,來統一樂音。麾是一根朱竿龍杖,卸麾下垂,繡有金色升降龍和五色彩雲。祭祀時,麾舉則樂奏,麾降則樂止。

  祭孔舞蹈形式分為文舞與武舞,作為附屬禮儀形式。明代以來祭孔典禮固定為六項議程即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祖典中使用的樂舞依隨釋祭儀程,也固定六個樂章:一、迎神奏《昭平》之章;二、初獻奏《宣平》之章;三、亞獻奏《秩平》之章;四、終獻奏《敘平》之章;五、撤撰奏《懿平》之章;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其思想內容上集中反映了一個德字,表現形式上突出地體現了一個禮字。舞蹈構思,承襲了孔子生前提倡的中和之樂的美學觀。殿中兩旁陳列著清代文武官員的禮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文舞於左,身著清代素服,手執籤翟(奏板),配合音樂起舞,表現發揚蹈厲之急。武舞於右,手執干鏚(武器),配合音樂起舞,以示武備之意。起舞用節指揮,左邊配有古代的鼓擊樂器杵。聽舉麾唱畢,擊杵三聲,以起壺上之音,曰樂統命於杵。右邊配有敔,形如伏虎,每奏一曲之終,聽懸鼓響畢,即用竹質的甑橫掃捂背的齟齠三次,為止堂上之樂。

  舞蹈形式屬於古代文德之舞,除個別時候取宮懸之樂和八佾之舞(樂隊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於中央),一般沿用軒懸之樂和六偕之舞,(樂隊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於中央),一般沿用軒懸之樂,和六價之舞(樂隊排列東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舞容莊重文靜,又不失抒情之美,以崇頌孔子的功德,顯耀統治者的'治定功成。

  (三)泉州歷代名人的遺著遺物

  比較著名的有唐代文學家、詩人歐陽詹;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曾公亮、蘇頌;宋代狀元、政治家梁克家、曾從龍;明代教育家、理學家、賢官蔡清、陳琛、張嶽、蘇睿明代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俞大猷;明代清官賢相李廷機;明代文學家王慎中;明代史學家何喬遠;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贄;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與愛國將領施琅;清初理學家、大學士李光地等。

  大成殿東西邊和孔子畫像後面陳列唐代歐陽詹詩集和集歐書的不二名匾;來代蘇頌的《蘇魏公集》;宋代蔡襄的《荔枝譜》《相州晝錦堂記》書、貼;來代朱熹的《朱子全集》;明代俞大猷的《洗海近事》;明代王慎中的《王遵巖文集》;明代李贄的《焚書》;清代李光地的《筆算》(與梅文影合著)等著作。其中頗能引人重視的有清代秀才、貢生、舉人、進士的試卷、明嘉靖皇帝賜給王慎中父母的聖旨。還曾陳列過解放後泉州歷年培養的大學生情況。這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三、孔廟的其他附屬建築

  泉州府孔廟範圍廣大,有很多重要的附屬建築,或存,或廢,或被佔作他用。

  (一)莊際昌狀元祠

  在孔廟西側藍橋巷內,坐北朝南,仍存,但已荒落關閉。

  (二)崇聖祠

  在大成殿東側,現主體建築尚存。

  (三)明倫堂

  (四)尊經閣

  尊經閣又名魁星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解放後因有倒塌危險而拆除,上層移建於百源川池中,即現在的八角涼亭,遺址建華僑大廈。

  (五)夫子泉、海濱鄒魯亭、珠泗橋

  聖域戟門南面的一口古井,系孔廟時所挖。南宋隆興初年,該井清泉湧出,甘香特異。秘閣傅自得記述其事,知州事王十朋題詩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宮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論,混混源自夫子。固書夫子泉。並南原有亭,懸朱熹書鉅額海濱鄒魯。今廢,擴為中萊市場。洙泗橋題石仍在。

  欞星門外南面,又有一大露庭,原是孔廟第一院落,兩旁種有木棉、古榕,前臨濠溝,面臨塗門街,蔽以柵欄,可惜以後改作中菜市場了。

  而今泉州府孔廟的主體建築,已大部分歸還市文博部門管理,泉州市政府撥款維修,恢復原貌,擬建泉州歷代名人紀念館。可望不久,孔廟建築群將成為聖潔的海濱鄒魯文化中心,供遊人觀瞻和專家學者研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