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上冊《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案

七年級科學上冊《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科學上冊《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重點】

  ①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②能用多種方法論證地球是個球體。

  【難點】

  現在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利用網路或書刊收集世界各國古代人類關於地球形狀傳說的資料或圖片。

  教學器材:收集相關圖片、資料;籃球、直尺、鉛筆;相關投影片;地球儀。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無際,它不斷的吸引著我們人類去探索,你知道人類目前瞭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質只存在於哪個星球嗎?

  (板書)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提問)你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嗎?你知道古人對地球形狀有哪些看法嗎?

  (學生交流)介紹、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小結)老師可根據情況做適當的補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印度人認為世界是由幾隻巨象的背撐著,世界的中央是高聳的山脈,巨象站在一隻大烏龜的龜背上,烏龜則騎在一隻盤踞的眼鏡蛇身上(書中有插圖,可讓學生自己看圖敘述)。

  2.埃及人認為天被高高的山撐著,星星則從天上垂下,太陽乘著一艘小船,順著一條大河流到各地。

  3.中國人則認為天像一隻圓圓的大鍋蓋,蓋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撐的,形成了“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說法,後來隨著人們視野的擴大,很多現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麼平,於是人們臆想的大地變成了一隻倒扣的盤子,天像一頂半圓的斗笠,於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的說法。

  (提問)在今天看來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在古人卻一直是一個難解的迷,你認為古人只能觀察到“天圓地方”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提問)請你想一想,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進一步總結出觀察巨大物體形態特徵的.方法嗎?

  (提問)人類是直到利用人造衛星拍攝到地球照片後才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的嗎?

  (提問)那你知道人類都透過觀察哪些現象,完成哪些活動開始逐漸認識地球是個球體的嗎,你能提出一些證據嗎?

  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可根據情況做適當補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兩千五百年前,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坐在海邊的高山上,看著海上的船,他發現船桅杆會先出現,然後船身才出現,所以他認為地球的表面應該是彎曲的。

  2.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現月食時,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圓弧形的,因此他推測地球是圓的。

  3.在哥倫布之後,過了二十多年,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他向西航行經過大西洋,再繞過南美洲南端,越過太平洋,他的船隊終於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繞地球一週的創舉,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實驗驗證)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人們觀察到“在海邊看遠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頂最後消失,觀駛向岸邊的船隻,先看到桅杆頂,後看到船身”這一現象能說明地球是彎曲的。

  (承轉)隨著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充套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認知過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

  (板書)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觀察:觀察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轉)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確證了地球是個球體,可透過科學測量人們又有了新發現。

  (學生觀察)“地球大小”的圖片,說出地球赤道半徑、極半徑的長度,描述地球形狀。

  (練習)計算出地球赤道半徑和極半徑二者的差值,體會“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說法的含義。

  (學生觀察)“精確測量的地球”圖片

  (介紹)透過科學測量人們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且經過更精密的測量發現地球也不是一個規則的橢球體,北半球稍微細長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點,誇張的說,有點像“梨”,稱為“梨形體”,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窮盡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觀測和計算精度的提高,人們對地球形狀將會有更新的認識。

  (小結)現代測量顯示,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是中國陸地面積的50多倍,它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太陽系中論大小地球排列老五,與太陽比,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地球與太陽比起來又顯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滄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

  (學生計算一人日行40千米,繞地球赤道一週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書)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意義

  (學生討論)你認為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什麼意義?

  老師可做適當的引導(以下內容可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不必涉及過多、過深):

  繪製精度較高的地圖,首先就要詳細而準確地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研究地球氣候、植被、生物等資源的分佈規律,探求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成因都離不開對地球形狀的研究。

  進行雷達探測、火箭、衛星的發射,無線電通訊的轉播等人類活動時都不能忽視地球形狀對其的影響。(見上圖)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時,離不開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

  (小結)透過本課學習我們能正確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了,同時我們也瞭解到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循序漸進、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的,並體會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的需求。

  教案點評:

  教會學生透過收集資料、觀察圖片、設計實驗驗證等多種方法瞭解前人對地球形狀、大小的認識過程,感受人類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是隨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而不斷完善的,使學生從小就有敢於質疑的勇氣,這比教給學生現在人們認識的地球是什麼形狀更重要;而對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提出:“現在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還有什麼意義?”這樣的問題,利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知識的有用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