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嘗試論文

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嘗試論文

  因材施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要求教師做到因材施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嘗試論文,歡迎閱讀。

  論文摘要:我國古代聖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論至今已經有上千年了,但如何真正將其貫徹到教學實踐過程中去,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語文在眾多的學科中是最能夠多方面培養人的素質的學科,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學好語文的最佳選擇就是“因材施教”。因此,本文作者希望透過對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幾點嘗試來提高廣大語文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因材施教;嘗試

  孔子說:“教育學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學生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瞭解他的經歷,觀察他的興趣和愛好。可見,以學生個體存在的差異為前提來對其進行教育的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所一貫崇尚的。對教育者來說,“因材施教”的意義就在於根據人的不同資質而施行相應的教育。

  語文應該怎樣“因材施教”呢?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依據“因材施教”的理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叛逆之“材”——對症下藥,設計其學習語文的方案

  前蘇聯的蘇霍姆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允許不同個性的學生存在,充分尊重不同學生不同個性的發展是因材施教的第一要務。對於學生出現的個性特徵差異,一個聰明的教師,絕不會因其不同而立即否認抹殺,而是注意隨時抓住契機,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因。

  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他們好表現、喜歡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力量,但也處處怕失面子,怕在生人面前被揭短,怕在公開場合挨批。這種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應當不少見到。對於這種叛逆之“材”,倘若老師以硬碰硬,最終的後果往往可能是“兩敗俱傷”。對語文學科來說,基本上不存在有學生上課“聽不懂”的情況,這也是語文課的獨特優勢。叛逆之“材”對語文的某些知識往往有所關注卻不深入,這時,教師需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合理之處,抓住其可行性進行鼓勵。

  曾經帶過一個學生,他給筆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很傲慢的學生,學習成績很不好,卻總是喜歡“挑戰”老師。對於語文課,他一般是不聽的,語文作業自然也不常做。有一次我上課提問他背課文。按規定要背完一整篇文章,可是他一字不會。筆者很生氣,課下把他叫到辦公室瞭解情況。他很堅定地說,這篇文章的背誦重點在最後一段,掌握這一段就夠了,為什麼非要全篇背誦呢?本來筆者想給他看教學大綱,想給他具體解釋這一篇文章要求背誦的原因。但又轉念一想,對於這樣一個學生,只背誦一段又有何妨?於是,筆者試著換了一種溫和的語氣告訴他說,你的觀點是對的,最後一段是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你確實獨具慧眼啊!我看到他兩眼閃現出一絲喜悅。後來,我經常向他“請教”文章的學習重點,偶爾還會和他辯論,有時候他為了說服筆者還在課下主動翻閱資料、做筆記。慢慢地,筆者發現這個學生敵視教師的態度基本消失了,語文學習的勁頭也明顯提高,後來,他居然養成了給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好習慣。

  當然,叛逆之“材”也不盡相同,要根據不同的型別設計的不同方案。每個人的個性都是在長期的社會、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學生也是這樣。對於不同性格的學生予以適當的引導,循循善誘或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對於上面提到的“傲慢”型別的學生,就是利用其好面子的特點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二、狂熱之“材”——因勢利導,尋找其與語文學習的契合點

  有些學生對功課以外的其它領域,有獨特的喜好和近乎“狂熱”的興趣。甚至有些學生在那些領域還有較高天賦。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主要體現在業餘時間上。有的學生甚至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自己關注的.某一事物上。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有三百名學生,就會有三百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教育者的明智,就在於能從似乎“差不多”的學生中,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特有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志趣,大膽地讓每一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也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一門學科。鑑於語文自身的這種優勢,如果能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語文聯絡起來,讓學生在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中不知不覺地去學習語文,那麼也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學生的這些興趣愛好中或許就蘊涵著豐富的語文資源。

  筆者不止一次發現一個叫王帥的學生上課聚精會神地看《體育報》,有時看到興奮處還笑出聲來。後來,經過筆者“明察暗訪”,筆者瞭解到王帥酷愛足球,最喜歡“曼聯”“皇馬”兩支球隊。他還在班裡組建了兩支足球隊,也叫“曼聯”、“皇馬”,並自封為“皇馬”隊長,每週末兩支球隊都要大戰一場。瞭解這些情況以後,筆者惡補了一下關於足球的知識和有關這兩支足球隊的資料,找了個機會和王帥大侃一通。筆者抓住機會說,聽說咱班組建了足球隊,每週還要比賽。老師太想觀戰了,可是沒有時間。要不你把每次比賽的精彩之處寫下來吧。他很樂意去寫。後來,筆者把他寫得精彩的片段拿到班裡讀給學生聽,因為寫的是班裡的活動,班上的同學也很喜歡,筆者不失時機地引領著大家對他的文章進行點評,透過這種形式,王帥的寫作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同時,筆者還是以“沒時間”為由,讓他把《體育報》中的一些新聞用簡短的語言壓縮概括,以此來訓練其閱讀能力。從後來的成績來看,這種方式在王帥身上的確是切實有效的。

  總之,對於狂熱之“材”,如果語文老師能因勢利導,尋找其與語文學習的契合點,那麼,興趣不僅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催化劑,同時也是推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力量。

  三、整體培養,關注集體的學習習慣特點

  “因材施教”的“材”既是指個體的學生,也可以理解成“一批相近的學生”。我國從近代開始以來推行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班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制度。

  班級授課制一方面有利於大規模地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可以使全體學生共同前進,但另一方面,一個班級的學生之間最容易相互影響,從而形成固定而獨特的整體特質。班級特質是一個無形的客觀存在的場。它與班級成員之間產生動態的互動關係,影響著每一個人。一個結構穩定,關係和諧,富有生命活力和創造激情的班集體,會在潛移默化中激勵每個學生在學業和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去追求真、善、美。反之,一個結構鬆散,關係混亂,缺乏凝聚力和拼搏精神的班集體,則會對每個成員的健康發展帶來傷害,進而影響整體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班級的性質,揚長避短,細心、合理地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而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是語文老師身上擔負的艱鉅責任,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比如有的班級的學生活潑,有的班級學生沉悶。很多老師能覺察到一個集體的語文學習習慣,但很多老師卻表示很無奈。這時,“以點帶面”,整體培養就顯得格外重要。

  杜威先生說:“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學中只有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才有利於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我們的職責是培養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94—295.

  [2]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2—13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