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相關教學思考的研究分析論文

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相關教學思考的研究分析論文

  環境學科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其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隨養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對環境的不斷認識和重視,研究熱點也在不斷更新。

  高校《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是環境科學的基礎課,可作為環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課,也可作為其它專業的選修課程。《環境科學概論》內容涉及而廣,包含t環境的發生和發展以及人類活動影響下大氣、水、土壤等汙染問題和汙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同時以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及汙染綜合防治等原理及方法為手段實現環境質量的調控;並對人們所關心的人口急劇增加,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生態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進行了探討;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透過《環境科學概論》的學習,可拓展知識而,t解和掌握環境科學的基木理論和知識,為學習和掌握其他學科(如大氣、水汙染控制工程等)知識奠定基礎。作者以教材選取為切入點,針對學生在課堂內外遇到的有關環境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進行分析與探討,對不斷提高《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質量有養重要的實際意義。

  1教學目標討論與教材選取

  1.1教學目標的探討

  《環境科學概論》是以人類生存環境為主體,一個以自然一社會一經濟複合生態系統的基木原理為基礎,養重闡述環境、環境問題和環境科學、生態學基礎、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探討人類活動對各種環境要素的影響,特別是對大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要素的影響;介紹大氣汙染控制工程、水體汙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汙染控制工程、噪聲和其他物理汙染與控制技術、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等科學知識。

  透過《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有關環境的基木概念和基木知識;認識人類耐以生存的環境系統特徵、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的基木原理;認識環境問題及其危害、人類活動影響下主要環境要素(包括水、大氣、土壤等方而)的汙染及其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n;掌握環境科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和t解環境科學的最新發展,從而提高環境意識、增加環境保護知識儲備,培養學生評估環境質量和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科學管理環境、保護環境打下堅實基礎。

  1.2教材選取

  《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其介紹了環境的基木知識,各專業學生都應該學習掌握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但不同專業的學生的教學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對於環境類專業的學生要求掌握各類環境問題發生、發展、主要的環境汙染物及其來源併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如《環境工程》、《大氣汙染控制工程》、《水汙染控制工程》等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環境知識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方法的掌握。對於非環境專業學生主要要求瞭解身邊的環境問題,身邊主要的汙染物的來源,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教材選取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目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材種類比較多,不同版木的教材在內容上也各有千秋,因此不同專業學生教學應教材選取應有一定的針對性。 目前貴州師範大學《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常用的教材主要有下述兩種教材:瀋陽工業大學教授曲向榮主編,北京大出版社出版的《環境學概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培桐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環境概論》。

  曲向榮教授主編的《環境學概論》主要闡述環境學的基木理論體系f21,論述人類而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近代環境科學研究的內容和任務;介紹生態學基木原理及其在環境保護、環境管理和生態建設中的應用;瞭解環境汙染狀%}IL、成因、控制與發展趨勢,整體上內容較為系統全而,但缺少土壤環境質量這一部分內容。由北京師範大學劉培桐教授主編的《環境概論》理論體系較為完整,微觀方而的環境汙染和宏觀方而的人口、資源、能源與環境的關係論述清楚,但缺少物理汙染控制技術部分如噪聲、電磁輻射、放射性汙染等的介紹[3}。相對於這兩木教材,曲向榮教授主編的《環境學概論》的內容系統全而,難易程度一般,適合非環境類專業學生。培養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木理論、基木知識、基木方法和基木技能,能夠從事環境管理、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環境汙染防治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規劃與設計、工程治理與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高階專業人才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劉培桐教授主編的《環境概論》講述環境理論原理方而相對較深,因此更適合環境專業類學生學習,雖然缺乏物理汙染控制部分,但可以在後續的課程中得到補充。

  2教學方法的討論

  教學過程主要採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

  教師為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手段上,以課堂講授為主,採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與常規板書相結合的方式r4,。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一方而,多媒體教學可實現文字、聲音、影象、動畫、影片於一體,將課程的講授內容形象、直觀的展現在學生而前,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學生易於接受,有助於學生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而,多媒體課件呈現資訊的速度快,內容多,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掌控課堂教學進度。如果講課過快,就會造成學生對大量資訊的被動接受,導致不理解、疑問增多,甚至對上課產生牴觸心理。反之,如果講課過程過於冗長,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注意力和興趣,止確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難題。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探究性學習者,並從學會知識向學會學習轉變。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採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外,講授過程中應結合案例進行實時教學,不斷補充新的環境例項包括每年發生的重大環境汙染事件,近年來新的環境治理技術方法等,增加學生對環境知識的認識,做到從書木到生活中的轉換;另外,讓學生參與課堂內外的討論,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將教學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到教學中;同時,將實驗、實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增加感官認識。

  2.1案例分析法

  教材是教學的藍木,但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書木內容講解,適時更新環境科學領域新成果、新技術和新發展,講授過程中結合案例進行實時教學,不斷補充新的環境汙染、環境治理和環境規劃管理方而的典型案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境科學概論》的授課物件往往是低年級的學生,對課程中一些概念的理解能力較弱。而該課程多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上課時感官認識較少,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較差。在課程設定中以案例為核心進行教學,整合最佳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基線,結合學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解釋水體富營養化,可結合近年來我國各大湖泊(如滇池、巢湖、太湖等)富營養化事件案例進行講解,學生就更加易於理解並接受。在講解過程中首先用幾張簡明、經典的圖片,讓學生從感官上認識什麼是水體富營養化。透過圖片學生就有了第一印象,知道了水而(淡水、海洋)上出現大量藻類,這就是水體發生了富營養化,但同時要強調並非所有的水體發生富營養化時水而都會出現大量藻類。在學生有了第一印象後,接下來可以結合案例分析富營養化發生的原因,主要汙染物及其來源,進一步介紹富營養化現象特別是藻類爆發的發生條件,分析介紹水體富營養化發生後的帶來的危害。最後,透過案例的分析,講解目前國內外水體富營養化的現狀,如何減少和改善水體富營養化現狀等。透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學生達到對水體富營養化的普遍認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實習、實驗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教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缺乏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課堂上講得再多,內容再豐富,一旦與生活相結合,學生總是表現出很茫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教學實習、實驗將實現生活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可以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教學實習的目的是讓同學們走出校園,瞭解環境、認識環境和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課程教學實習的安排,首先要考慮實習內容的綜合性,體現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各自的特徵;其次要考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學與生產相結合。因此,教學實習應該安排在理論課程之後,路線的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IL以及所處的實際環境。如在實習安排的時候可以優先考慮學校所在地周邊己有環保措施,如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廠、汙水廢水處理廠、周邊工廠廢氣排放處理裝置等。在每個實習點,指導老師進行講解,學生透過看、聽、記、問等了解生活垃圾、廢水、廢氣的產生、汙染途徑、減少汙染的方法以及汙染物產生對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由此可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將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習結束後,要求學生寫出實習報告,對實習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加強理解。

  除了野外的教學實習外,增加一些簡單易操作的實驗可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授予學生知識和技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透過實驗的操作,學生可以充分了解實驗原理,對汙染物在環境中的體現有更加直觀的認識。

  3考核與評估方式的討論

  課程成績評定不僅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多數情a5下,對學生的課程考核主要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大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可以由出勤考核、科技小論文、讀書筆記等平時作業組成;考試可以分為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然而,總體上考核形式還是不夠多樣化。學生對於像科技小論文、讀書筆記之類的平時作業往往是應付了事,而要求環境科學的初學者完成小論文,更是有一定的難度,收同來的作業經常發現雷同或是千篇一律,既不能得到很好的考核資訊同饋,又增加學生對課程的排斥感。

  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平時作業應該多樣化、簡單化和促進學生的自主性。課外留給學生較多時間完成平時作業,讓學生獨立、主動參與的形式既能體現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升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國慶長假期間,讓學生在遊玩、同家途中隨手拍身邊的環境汙染圖片或小影片,對所拍汙染情沉的性質、汙染源種類、危害等進行簡單的描述,最後以小組形式在課堂進行展示。卷而考核應儘量減少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開放性的內容。尤其是現在熱議的關注人體健康的話題,說霧霆的環境效應以及其對人體的危害及危害途徑。如今年熱議話題柴靜的《霧霆,育頂之下》這個片子介紹了霧霆的環境效應,產生原理,對人體危害等多方而知識,透過觀看該影片可以是學生對霧霆有充分的認識,那麼在學期考核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當地實際分析大氣汙染問題,談談自己對霧霆的認識,以及對其他大氣汙染的認識。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到生活的能力。

  4結論

  《環境科學概論》既是專業基礎課,又是一門環境知識普及課程,其學習對後續課程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透過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評估考核方式的思考,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對學習木課程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理論學習與實踐、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課程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