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分析論文

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分析論文

  摘要:“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只有深入理解文字,充分發現和利用文字的語文價值,學透例子,注重實踐,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才能培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實踐;語文核心素養

  引言

  閱讀教學必須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一是從煩瑣的內容分析走向語言實踐,二是從單純的語文知識走向言語智慧。在閱讀教學中應採取怎樣的教學策略,加強語言實踐,實現文本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簡化環節,加強讀書,守住閱讀教學的底線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要求也是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底線。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曾說:“閱讀教學聽說讀寫,核心是讀。唯有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才能聽得明白,說得清楚,學得透徹,才能對文字的內容和表達有所理解[1]。”可見朗讀的重要性。在朗讀中識寫生字、理解詞句、品味語言、培養語感,這樣的語文課才有語文味。以於永正老師執教的《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為例,看“讀味”十足的語文課。於老師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後於老師讓學生聽老師朗讀,於老師讀得聲情並茂、情真意切,學生自發地鼓掌。於老師問為什麼給我鼓掌?學生說,於老師讀得真好,讀得很投入,讀得很有感情。於老師引導:“是呀,這就叫感情朗讀。要把自己的感情和書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要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讀課文。”接下來安排學生按要求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於老師還進行了隨文識字寫字,指導“妻”字要寫得穩重大方,“龐”字要寫得舒展又緊湊,指導規範書寫。並適時引導聯絡上下文理解“奼紫嫣紅”“钁頭”等詞語的意思,以便於理解課文內容。在充分練習之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讀,並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學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栽花賞花,寫信教子。由充分讀書到學習歸納主要內容,水到渠成。第一課時完成了讓學生學習感情朗讀及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於老師在讀書充分的基礎上,安排大段時間的默讀,學習作批註。引導討論這篇文章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把相關語句畫出來,在旁邊作批註,告訴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要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和習慣,進行學習指導。在交流討論之後,於老師讓學生根據本篇課文內容,以“兒子”的身份,給“父親(高爾基)”寫一封回信,進行有機的讀寫結合練習。提醒學生書信格式、應對來信內容、表達自己的思想。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效果明顯。課堂上於老師沒有煩瑣的分析講解,沒有過分渲染高爾基的父子親情,也沒有過多地分析“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哲學道理,而是教學內容和形式清清爽爽:就是學習感情朗讀、學作批註、寫一封回信。整堂課就是圍繞這三個目標展開教學,符合年段的課標要求,這些都是語文字體性的教學內容。而其他那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本體性教學內容,則滲透在朗讀、批註、寫信這些本體性教學活動之中。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結合巧妙,達到了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二、細讀文字,品詞品句,把閱讀教學落到實處

  我們都懂得,只有真正深刻理解的語言,才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儲備語言,進而嘗試運用,成為積極語言[2]。學以致用是積極語言,學而無用是消極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可高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如《黃鶴樓送別》開頭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青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教師的著眼點往往放在春天的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風景如詩如畫,多麼漂亮,再組織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等,而忽視了“暮春”“餞行”等具體詞語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我們的教師講“暮春三月”,先講“暮”字的意思:暮,本義是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這裡是“晚、將盡”的意思。再聯絡文中春天的“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學生就會理解春天將盡、晚春、春色最勝時節,稱為暮春三月。再引申拓展,春天將盡稱為“暮春”,秋天將盡稱為“暮秋”,人到老年稱為“暮年”。這就是抓住詞句深層次理解,不是以詞解詞,是理解的遷移運用,是語言實踐。而“餞行”則聯絡文中“李白舉起了酒杯”“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等句子來理解。這裡是備下酒食送行,與酒食相關,所以“餞”字是食字旁。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識記字形。這樣深入地理解詞語和簡單地解釋詞語是不同的。理解詞語是聯絡生活實際,聯絡已有經驗,結合具體語境,是已學知識和經驗的自我建構,不是淺表層次的字面解釋。教學中把理解字義詞義與閱讀文字緊密相連,貼近文字,注意引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積極語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是落到了實處,文字的語文價值才得以充分體現。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孩子充分地閱讀,反覆地朗讀,字字入目,讀進去。在誦讀中揣摩、體味具體的字詞句段,充分地咀嚼辭章,學生就會調動已有的生活體驗,去想象聯想,去再現再造,再讀出來,那麼字詞句段、語言文字就富有了靈動與鮮活。體現在教學上就不會出現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溼淺層次閱讀,而是深耕細作、踏石留印的深層次讀書。這樣,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才能顯現。

  三、體會方法,學習表達,在語言實踐中學以致用

  文字無非是個例子,是學習語言的憑藉。教學中要把例子吃深吃透,在充分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學會表達的基本形式和方法,舉一反三,進行語言實踐,學以致用,學習表達。我們要教語文,而不是隻教教材。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體驗和嘗試語言文字的運用,在語言實踐中進行讀寫結合。在閱讀中學習語言,學會表達,因為學習語文的終極目標是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動筆,語言思維要靜下來,學習運用規範語言。透過寫體會寫感受,隨境而練,進行讀寫結合小練筆,活學活用語言。閱讀教學中的課堂練筆一般有幾種形式:一是理解語言,情感提升。學過文章後讓學生寫一段話,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充分利用文字中的語言情景,透過理解、加工、整合、再造,培養語文思維,學用語言,學習表達。二是領悟表達,遷移運用。學習借鑑文章的表達方式,模仿遷移,學習基本的表達方法,包括詞語、句式、構段、篇章等,還包括用詞、語法、修辭、體裁等。三是隨文設計小練筆活動。像學習了《狼和小羊》《麋鹿》《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設計補白、續寫、改寫、回信等有機拓展的練筆活動。

  結語

  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是學習語文的目的。正所謂“賞花容易種花難,事非經過不知難”。只有在語言的理解品味、遷移運用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深刻地感悟到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奧妙。讓我們在課堂上更多地指導學生朗讀品味,直接觸控具體的語言材料,充分地理解體會,深刻地品詞析句,積極地引導語用。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發現和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庭波.小學語文“視域融合”教學正規化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3.李本友.

  [2]文字與理解——語文閱讀教學的哲學詮釋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