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一點嘗試論文

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一點嘗試論文

  現代教育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思想道德及意志、品德的綜合教育和全面培養的過程。從科學教學的角度來講,“最佳化教學過程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最好的教學方法和形式,從而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學生在教育、教學和發展三方面獲得最大可能的效果,這就是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筆者結合初中作文教學的內容,從知識的引入,啟發學生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作文教學過程的再最佳化,科學處理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題目、寫法四個基本要素的相互聯絡和互動關係,探究作文教學的規律,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過程最佳化結構;才能真正的提高作文課堂教學效果,展現學生個性,實現作文教學效果的最佳化。筆者就這個問題反覆思考,進行一些膚淺的嘗試,僅供同仁教學參考。

  一、最佳化教學過程要有最佳化的教學設計

  當前最佳化教學過程的標準是:教學效果佳,時間消耗少,精力耗費少,過重精神負擔少,經費花費少。那麼,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知到比較完全知,並把前人認識轉化為自己認知過程。因而,最佳化教學設計則是最佳化教學過程的前提。

  最佳化教學設計就是要有整體最佳化的意識,它包括教材選擇,教法安排,教師水平,學生自身素質,以及學生原有的寫作水平,學生中寫作水平的差異等。因此,最佳化教學過程,應從教學設計入手,而不是隻注重幾次作文題目指導的教學。一堂作文指導課質量的高低,不但要看學生在寫作方法上掌握情況如何,寫作態度及寫作興趣怎樣,還應看學生在思想品質、文化底蘊,以及寫作技巧知識方面有沒有得到提高。

  傳統的作文教學就其方法而言,採取教師先指導,學生後起草、修改、謄抄,然後由教師批閱——評講。結果是學生只管聽評講了事。教師不願去親自按評講的優劣,再讓學生進行提高性的重寫過程。實際上,這一過程是一個再提高的個性展示過程。為此,我做了整體設計,即期中考試前指導,如何能使自己的作文寫得奪目亮麗——考後再評講——再指導,為學生總結經驗教訓併合作探究考場作文再提高的寫作方案。之後,再對教學設計不斷的改進和最佳化,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也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

  二、最佳化教學過程就是要提高教學效果

  作文教學的最佳化,是對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因素、環節進行最佳化選擇和組合,從而使教學過程達到最佳效果。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最佳化教學過程就是要:

  1.作文前的指導。

  在期中考試前,我作了“如何能提高作文成績”的寫作指導。其中,寫作技巧中有一項是“採用小標題寫法”可提高作文分數。它的主要特點是條理分明,結構醒目,能給讀者一目瞭然的感覺。小標題如果命得得體,可引人入勝,不妨可在考試作文中一試。

  如此簡明的導語把學生引入一方綺麗的天地,讓他們品嚐到知識之花的芬芳,採擷知識聖果的魔力。然後師生互動,請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參與,合作探究其寫法的奧妙。因此,給學生帶來了嘗試這種寫法的盎然興趣。

  2.重新去熱愛,探究寫法奧秘。

  (1)激發學生反思自己的考場作文,精心引導學生“再去愛一次”。

  期中考試批閱試卷後,發現我班果然有采用“小標題”寫法的文章。我做了認真的教學反思。在反思過程中發現,居然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學生敢大膽嘗試,真的令我喜亦令我憂。令我欣喜的是,有的學生作文成績接近90分;令我憂的是,有一部分學生“小標題”命得不盡如人意。採用小標題的寫法這把火是老師點燃的,可如何讓它燒得轟轟烈烈,而又溫暖持久,併成為寫作歷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呢?這對我是一次憾動,對學生是一次大膽創新的嘗試。

  為讓學生在這方面真正的成熟,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對已寫出的文章重新去熱愛。為讓學生喜歡而又嫻熟地掌握“小標題”的寫法,我又作了最佳化過程的設想與實踐。決定用一節課的時間把期中考試的作文題探討如何重寫,然後再去實踐。

  眾所周知,“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做一名教師,就是要能讓凝固的歲月動起來,讓感動常駐心田,並努力向這個世界貢獻一份讓人感動的思想和情懷,愛心與詩意。

  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

  為創設作文再指導的教學情境,我精心設計一段導言,就如磁石吸鐵,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知識之門,從而為新課內容順利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渲染了課堂的氣氛,激起學生思維探究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活力。

  考後再次指導作文的教學時,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是否知道蘇小妹在結婚洞房花燭之夜的故事,其中兩人作詩答對的.對聯是:“雙手推開窗外月,一石擊破水中天”。還有當今流行的一首歌曲題目是《讓我再愛你一次》,我想借它山之石來攻世間美玉。也就是說,利用同學們在考場上寫出的作文,來探究“小標題”寫法的奧秘;對同一作文題再修改、再提升、再做一次。同學們:你願意對考場上寫的作文“再愛一次”嗎?問題的丟擲,猶如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水面,學生探究再提升自己作文水平的漣漪也隨之盪漾開來。   (2)合作探究,百鍊成鋼繞指柔。

  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這就是說,教學要教學生去發現疑問,提出問題,從而再引導學生去解決疑問。一切理論都應與實踐相結合,才有實際意義。我請學生分別反思自己寫的考場作文,有無問題,問題的關鍵在哪裡,有無改進的舉措,對於好一點的作文如何提升文章質量等等。先反思後交流。特別是對少數學生的作文不知如何才能提升,在老師的點撥下,集思廣益。在合作探究中使學生智力得到開發,寫作水平得到提高。既而達到提高作文教學效果之目的。

  例如,我班學生劉元同學的作文,小標題分別是“寧靜——幸福”、“投入——幸福”、“情感——幸福”、“勞動——幸福”。不難看出,結構完整、醒目,但仔細推敲在所命的小標題並不是很得體。比方說“情感——幸福”就顯得牽強附會,況且內容對小標題也只是泛泛而談。不過這次考試,她起到奪分的良好作用,30分的作文,她得了26分;即100分的作文得了近90分的好成績。

  就這篇作文而言還能再提高作文質量嗎?幾經同學專題討論,共同擬定了這樣三個小標題:“寧靜是種幸福”、“競爭是種幸福”、“勞動是種幸福”。老師讓她和同學們一樣再重寫自己的作文。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重寫的作文更讓人耳目一新,不僅結構完美,命題醒目、得體,而且語言也更加經典、優美,內容更加充實而貼近生活。讀來朗朗上口,更令學生歎為觀止。

  由此可見,語文教師重視作文課堂教學過程的最佳化,可把作文課堂教學創造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繼而達到學生願寫、樂寫、會寫的效果。俗話說得好,“攻玉可借它山之石”。也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在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同時,也達到了掌握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

  三、最佳化教學過程還要及時反思

  最佳化課堂反饋要及時,資訊交流渠道要廣泛,體現出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多項資訊交流的特點。老師應作為評價過程中的主導者和資訊的傳遞中心。把握好時機,及時調控,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控制教學過程,及時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精神。

  為此,本人已作了最佳化過程,亦提高教學效果的嘗試,並及時反思該過程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以激勵今後的最佳化教學過程的再創新。細經反覆思忖,本人最佳化教學過程的成功之處是:

  其一,用寫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去指導學生,同時,引導學生反思本次作文的成功之處與失誤之點,並進行同題作文的再指導。比如,結構清晰、醒目的“小標題寫法”對初中學生來講是“窗外月”,如何用一節課的時間去啟迪學生互動、合作探究,並對原作進行再創新——列出貼近大標題又更具特色的“小標題”。即讓學生“重整旗鼓”,創造出一片“豔陽高照的佳境”。因此促成學生既掌握“小標題”這一寫法,又使學生寫出更優秀的作文。

  其二,是兩次寫作同題作文,提高作文的質量,激發學生主動思索,願重寫、樂重寫、會重寫。對“小標題”寫法這個“窗外月”,用一節課時間的再評講與再指導,激發學生對原作文再修改的興趣,這一最佳化過程,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即達到正可謂“雙手推開窗外月,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教學效果。

  誠然,對於學生作文中的選材與小標題還欠完全吻合與得體的現象也在所對難免。本人將在今後的作文指導中再探討。

  綜上所述,最佳化教學過程,而要遵循古代學者陸九淵“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的理論,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往往活躍於疑路的交叉點。就此生髮開去,激起思維的火花。至於一次考試的作文再讓學生重寫勢必畫蛇添足。其實則不然,學生會思維飛揚,議論風生。再者應讓學生明白,適時允許突破教材的束縛,讓學生具有駕馭思維、邏輯、表達、思辨、交際和創新等的能力則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教師重視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則是顯而易見的。“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只是筆者的一點嘗試。還望同仁在這方面繼續再嘗試、再探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