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策略的探討論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策略的探討論文

  小組討論是新課程中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形式。它打破了課堂上學生個體學習之間的隔閡,給予他們更多的合作、交流機會。但是,直面這種嶄新的學習形式,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當前“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問題

  有些教師只注重一些形式和表面的東西,往往不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純粹為討論而討論。概括起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討論的時間不充裕

  何時開始討論、結束討論,很多時候還是為“教”服務。聽課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的問題設計得很好,學生談興也濃,思維正逐漸開啟,可教師往往會為了趕時間,急急收攏,草草收場,結果學生不能盡興,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還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壓抑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2.討論的深度、廣度不夠

  所謂的“小組討論”,其實大多時候只是部分優等生的單方彙報。討論中往往是學習好的學生搶先大聲簡明扼要地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說完就完事,不管別人聽不聽。有時甚至是亂說一氣。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也沒有參與、發表意見的機會。因此看似熱熱鬧鬧的課堂討論,實際只是表面的“繁華”。

  3.對“小組討論”的認識不全面

  以為有了合作學習就無須再獨立思考,沒有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係,獨立思考被剝奪、取代。學生沒有了獨立思考的時間,小組討論零亂、空洞,合作學習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轎子。

  4“.小組討論”形式單一

  目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的小組討論無非是兩種,要麼是同桌討論,要麼就是前後四人小組討論,固定單一的組織形式,使小組討論缺乏源源不斷的活力。

  5.教師不恰當的干預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在公開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小組討論活動之後的交流更順利,與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吻合,在學生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利用巡視的機會,透過一些簡單的提問,將自己所希望的結論有意識地暗示給學生,甚至有的教師還趁機安排好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內容和程式,使原汁原味的探究活動失真,學生也失去了真正自主探究的機會和權利。 分析以上種種問題,筆者認為歸根到底是教師沒有確立起正確的“小組討論”觀,開展“小組討論”的目的不明確,這是根源,是本質上的原因。作為教師,要把“小組討論的開展與否”、“何時開展”及“怎樣指導”等具體問題定位在學生髮展的需要上,要樹立小組討論“為學生髮展服務”的正確小組討論觀。

  二、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的策略

  1.指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明確指出:透過義務階段的數學學習,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這裡的交流涵蓋兩個層面:一是會表述自己的思想;二是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在開始合作時,同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不會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為此,教師要逐步要求學生學會三聽:一是認真傾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二是聽出別人的發言要點;三是聽後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教師要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可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故意不去重複學生的表達,而讓學生說說“你聽懂他的話了嗎?請你再說給大家聽一遍。”或“你覺得他講得怎樣?如認為好,請說說好在哪兒,如認為不妥,說說不妥在哪裡?”,還要時不時表揚那些聽得認真和敢於質疑的同學。

  2.抓住契機,提出適宜問題

  小組討論的成敗以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正確無誤地把握住了討論的時機,提供了適宜的問題。為此,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的契機,並提出適宜的問題,一般來說可在以下幾個環節處提出問題,展開討論。

  (1)學生在認知的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中,以及在學習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主要概念時。如“質數”和“互質數”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辯析、理解兩者的本質屬性,區別內涵,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導向性地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1、2、3、4、5、6、7、8、9這些數中,哪些是質數?你會選取其中的兩個陣列成互質數嗎?能組成幾組?質數和互質數有什麼區別?”,透過討論不斷深入,使學生正確理解“質數”和“互質數”的本質區別與各自內涵,掌握互質數的組合規律。

  (2)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養成“質疑”的習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養成“質疑”的習慣。課堂上,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課堂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獨力學習,可以與同學討論,也可以請教老師。學生對學習的展示,可以手寫、口讀,可以把學習內容編排成小品,可以用簡筆畫……使學生在“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學習中過程中體驗到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怦然心動的感覺;體驗到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的意境;體驗到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