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閉式引流課件

胸腔閉式引流課件

  導語:胸腔閉式引流課件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胸腔閉式引流課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胸腔閉式引流課件

  胸腔閉式引流護理常規

  ㈠觀察要點

  ⒈嚴密觀察生命體徵的變化。

  ⒉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及水柱波動範圍。

  ⒊觀察引流管處傷口的情況。

  ⒋拔管後觀察:有無胸憋、呼吸困難、切口漏氣、滲液、出血、皮下氣腫等症狀。

  ㈡護理要點

  ⒈保持管道的密閉和無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裝置是否密封,胸壁傷口引流管周圍,用油紗布包蓋嚴密,更換引流瓶時,必須先雙重夾閉引流管,以防空氣進入胸膜腔,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防止感染。

  ⒉體位:胸腔閉式引流術後常置患者於半臥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勵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運動,利於積液排出,恢復胸膜腔負壓,使肺擴張。

  ⒊維持引流通暢:閉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麵應低於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況下引流瓶不應高於患者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時擠壓引流管,每30~60分鐘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塊堵塞;水柱波動的大小反應殘腔的大小與胸腔內負壓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動4~6cm,如水柱無波動,患者出現胸悶氣促,氣管向健側偏移等肺受壓的症狀,應疑為引流管被血塊堵塞,需設法擠捏或使用負壓間斷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暢,並通知醫生。

  ⑴擠壓方法為:用止血鉗夾住排液管下端,兩手同時擠壓引流管然後開啟止血鉗,使引流液流出。

  ⑵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最簡單的方法:觀察引流管是否繼續排出氣體和液體,以及長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隨呼吸上下波動,必要時請患者深呼吸或咳嗽時觀察。

  ⒋妥善固定:運送患者時雙鉗夾管;下床活動時,引流瓶位置應低於膝關節,保持密封。

  ⒌準確記錄:每日更換水封瓶,作好標記,記錄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無需每日更換。

  手術後一般情況下開始時為血性,以後顏色為淺紅色,不易凝血。若第一天的引流量>500ml或每小時引流量在100ml以上顏色為鮮紅色或紅色,性質較粘稠,易凝血,則疑為胸腔內有活動性出血。

  ⒍呼吸功能的鍛鍊: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呼吸功能的'鍛鍊,是防止肺部感染,促進肺復張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如下:指導患者進行緩慢吸氣直到擴張,然後緩慢呼氣,重複10次/分鐘左右,3~5次/日,每次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⒎脫管處理: 若引流管從胸腔滑脫,立即用手捏閉傷口處皮膚,消毒後用凡士林紗布封閉傷口,協助醫生做進一步處理。如引流管連線處脫落或引流瓶損壞,立即雙鉗夾閉胸壁導管,按無菌操作更換整個裝置。

  ⒏拔管指徵: 48~72小時後,引流量明顯減少且顏色變淡,24h引流液小於50ml,膿液小於10ml,X線胸片示肺膨脹良好、無漏氣,患者無呼吸困難即可拔管。

  方法:囑患者先深吸一口氣後屏氣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寬膠布密封,胸帶包紮一天。

  ㈢指導要點

  ⒈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緩解焦慮情緒。

  ⒉講解戒菸、咳嗽、預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

  ⒊告知患者如發生畏寒高熱、切口劇痛、呼吸困難等要及時就診。

  ⒋保證休息,合理活動及營養均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