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

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雷電的形成和危害。

  2.懂得防止雷擊的基本知識,並知道雷雨天要待在家裡,不做危險的事。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課件《響雷時我不出去》;音樂《打雷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談話。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聽到過打雷看見過閃電嗎?它們是什麼樣子的?請你們學一學。

  二.教師和幼兒一起看PPT,讓幼兒初步理解雷電的產生和危害。

  圍繞剛才觀看的影片進行提問: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嗎?為什麼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雷電有什麼危險?

  三.圍繞課件內容與幼兒展開討論怎樣防雷電。

  教師小結:

  (1)在室內怎麼防雷。

  (2)在室外怎麼防雷八、表演遊戲:《下雨啦》。

  情景設計:播放音樂,兔媽媽和兔子們隨著輕快的音樂採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啦,兔媽媽和兔子們趕快躲雨,雨停了,兔媽媽表揚躲得好、躲得對的小兔。

  活動反思:

  對於雷雨天孩子們還是比較熟悉的,只是關於雷電形成的過程不知道,在聽老師講解的時候,孩子們都聽的很認真,我將重點放在雨點的形成上,孩子們很快就明白了。在自我保護上我們採用了情景表演的模式,更深一步的加大孩子們的自我保護經驗。

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2

  目標:

  1、初步瞭解雷電的形成和危害。

  2、懂得防止雷擊的基本知識,並知道雷雨天要待在家裡,不做危險的事。

  3、瞭解多運動對身體有好處。

  4、鍛鍊幼兒的反應能力,提高他們動作的協調性。

  準備:

  1、事先安排好情境表演。在活動室佈置情境表演的場地。

  2、幼兒對電的知識有初步的瞭解。

  3、幼兒用書:《雷響時我不出去》(一)、(二)、(三)。

  4、大鉛畫紙6張,水彩筆、蠟筆各6盒。

  過程:

  1、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談話。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聽到過打雷看見過閃電嗎?它們是什麼樣子的?請你們學一學。

  2、教師和幼兒一起看情境表演,讓幼兒初步理解雷電的產生和危害。

  ●教師說旁白,排練好的幼兒進行情境表演。

  ●教師和幼兒結合情境表演的內容,討論雷電的形成和危害。

  教師:一般在什麼季節容易有雷雨,為什麼?什麼樣的雲相遇,會產生雷電?什麼是閃電?什麼是雷聲?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嗎?為什麼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雷電有什麼危險?(若幼兒對某方面的知識不太清楚,可邀請表演的幼兒再次介紹,透過重複述說鞏固知識。)3、教師和幼兒共同看幼兒用書,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幫助幼兒瞭解防止雷擊的粗淺知識。

  ●教師:雷電很厲害,我們要怎樣才能防止雷擊呢?

  ●閱讀幼兒用書:《雷響時我不出去》(一),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問。

  教師:這個小朋友在幹什麼?能不能在大樹下躲雨?為什麼?

  ●教師小結:打雷下雨時,不能在大樹下及高大的建築物下避雨,因為大樹和建築物也會受到雷擊,站在下面,一樣會有危險,甚至會被壓倒或觸電。

  ●閱讀幼兒用書:《雷響時我不出去》(二),導幼兒觀察並提問。

  教師:這個小朋友在幹什麼?下雨天能不能玩踩水的遊戲?為什麼?

  ●教師小結:雷雨天我們不能在空曠的地方停留,更不能玩踩水的遊戲,防止雷電把我們的身體當成電線來傳電,從而引起觸電。

  ●閱讀幼兒用書:《雷響時我不出去》(三),導幼兒觀察並提問。

  教師:這位小朋友在幹什麼?這樣做可以嗎?為什麼?

  ●小結:雷雨天,電線受雷擊後,很容易把強大的電流傳到電器上,使電視機等電器發生爆炸或燒起來。看電視的人也容易受傷,所以,雷雨天儘量不要使用電器。

  4、教師和小朋友共同製作海報,提醒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們在雷雨天要注意安全。

  ●教師:你們現在知道雷電的形成和危害了,可是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們還不知道,怎麼辦呢?

  ●教師和幼兒共同製作海報,教師注意指導幼兒合作及繪製的主題。

  活動反思:

  《不一樣的我》是大班主題“不一樣我”中的一節科學課。這節課讓幼兒比較自己與同伴外部特徵的異同,感受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並進行初步的統計。

  活動一開始我讓幼兒觀察了各種人(男女、高矮、胖瘦、老少、膚色、頭髮等等)。然後我又引導幼兒觀察兩個小朋友有什麼細微的差異。第二環節中我發給每個幼兒一把鏡子,讓幼兒與同伴一起照照有哪些不同之處,再讓幼兒作記錄。在做記錄之前,我首先講解了記錄表的記錄方法。接著,我讓幼兒說說自己有哪些跟別人不一樣的明顯特徵。再做集體記錄。第三環節是遊戲“尋人啟示”。本節課的重點是瞭解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難點是能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並進行初步的統計。

  從幼兒積極的討論與回答來看,幼兒能夠感受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而從幼兒操作的情況看,記錄與同伴的不同之處記錄的很少。除了我在黑板上範例的幾個不同之處外,幼兒貌似也很難用圖畫的形式表達其他他們所觀察到的不同之處。因此,部分幼兒就對此次填表活動失去了興趣。分析原因,首先我覺得可能是平時讓幼兒自己作統計的機會太少,幼兒很少接觸到統計表,所以有的幼兒操作不是很熟練,因此我覺得像這樣的統計表也可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去,供幼兒操作。

  為了彌補在課堂上的不足,在課後我與幼兒又開展了“不一樣的我”觀察討論,讓幼兒真正得能夠體會到自己的特徵,從而進一步瞭解自己。

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3

  活動目標:

  1.理解早上、中午、晚上的含義,並能正確區分。

  2.瞭解一天中的時間順序,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一天中早上、中午、晚上的不同特徵。

  難點:能主動講述三個時間段自己的狀態。

  活動準備:

  1.早上、中午、晚上的三張圖片。

  2.表示一天中各個時間段的照片,每個時間段3到4張照片。

  活動過程:

  一、早上、中午、晚上

  1.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幾張圖片,我們先來看看這張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

  2.咦!這張圖片上的小朋友在幹嘛呢?那誰知道這張圖片上的小朋友在吃飯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候呢?你從哪裡看出來是中午呢?

  3.這張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候呢?

  4.我知道我們班有好多小朋友都認識字,那現在我要考考你們,(出示早上)這兩個是什麼字?早上除了爸爸媽媽送我們上幼兒園,你們或家裡人還會經常做哪些事情呢?(出示中午)這兩個字認識嗎?對了,早上慢慢過去了,就到了中午,中午小朋友在幼兒園會做哪些事呢?中午過去了,星星月亮出來了,那是什麼時候呢?(出示晚上)對了,到了晚上,晚上小朋友又會幹什麼呢?

  二、做動作,說時間

  1.我們從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會做很多很多的事。現在我來做動作,請你們來猜猜

  我做的動作是早上還是中午還是晚上做的事情。

  2.教師做動作(穿衣、梳頭、睡覺等等)。

  3.個別幼兒來前面做動作,其他幼兒猜測。

  三、我的一天

  1.瞧!誰來了?(小貓)小貓說它碰到了難題,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忙,你們願意嗎?

  2.原來,小貓不知道怎麼把這些照片貼到相應的表格裡。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這張表格分成幾份?(3份)這是早上,這是中午,這是晚上,我們再一起來看看照片上的小朋友幹什麼嘛?你覺得照片裡的事在什麼時候做比較適合呢?請個別幼兒說說,教師根據幼兒說的將圖片貼到相應的表格裡。

  3.小朋友都想動手來幫小貓的忙是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動動腦,動動手吧,把相應的照片貼到相應的'表格中去。

  4.小朋友都貼好了嗎?那誰來說說我的一天,我早上做什麼?中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請幼兒說說“我的一天”。

  活動反思:

  一、成功之處本活動我們首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選取,活動準備充分,層次清楚。幼兒透過觀察、操作,認識了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了看整點、半點。

  在本活動的匯入部分,我所選的音樂《小鬧鐘》富有感染力且貼近活動內容,把孩子立刻吸引了過來,接下來的提問又把幼兒的思路引發到鐘錶上,很自然的就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透過充分的學具讓幼兒很輕鬆的認識了時針、分針。又透過演示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了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整點、半點。

  二、缺失之處

  1、問題缺少變幻性在活動中,我都採用了撥好時間點然後提問幼兒:“這時幾點?”幼兒的積極是蠻高的,但我發現這樣的形式在幼兒操作的環節中碰到了困難,有的幼兒只知道幾點但不知道在鐘上怎麼撥。在課後我想了想如果在課堂中先採取我的方法提問幼兒“這是幾點鐘?”等幼兒掌握後,再以另一種形式提問:“那8點鐘應該怎麼撥呢?分針、時針走到那個數字上呢?”這樣變換形式相信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2、教師的高控制本活動的重點在於認識整點及半點,認識半點是活動的難點。在備課時,我認為整點和半點是一樣的,認識了整點,半點理所應當也是很容易的。而真正在活動中我才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對於整點,孩子們能很快地理解、學會,但到了學習半點的環節,好多幼兒都搞不清了,這時怎麼回事呢?活動後我思考了,我認為還是我自身的問題,作為一個新教師,對幼兒的瞭解不夠,教學經驗也不足,活動大多都是在我的高控制下進行的,因為有時會覺得自己不說,孩子會不會說不出?會不會不順著我的思路回答?當孩子說出奇思怪想時,我應該怎麼去應答,所以總是忍不住說出問題的答案?在半點這個環節中,總結下來,沒有讓幼兒去探索,而只是我一味的講,這個效果是遠遠小於幼兒自己探索獲得的。仔細想想,如果我能給點時間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一下,討論一下,效果一定會大大不同的吧!

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積極探索影子的奧秘,感知太陽光對形成影子的作用,獲取有關影子形成的具體經驗。

  2.能與同伴合作玩手影的遊戲,提高觀察力以及想象力。

  3.在影子游戲中,增強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樂意觀察自己的身體;在戶外活動中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2.選擇有太陽的天氣,在戶外進行。

  重點難點:

  太陽光對影子形成的作用。

  教學方法:

  遊戲法、觀察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部分。

  1.遊戲“找影子”,激發幼兒對影子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很好玩的謎語,想不想來聽一聽呀?”

  師:“有一個好朋友,一直跟著你,身體黑又黑,跟你不分手,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這個好朋友是誰呀?”

  師:“你的影子朋友在哪裡呢?”

  2.帶領幼兒到戶外有陽光的地方找影子。

  師:“你們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嗎?它在哪裡啊?”

  1.幼兒根據教師的謎語,猜測謎底。

  幼:“想。”

  幼:“寵物。”

  幼:“灰塵。”

  幼:“影子。”

  2.幼兒感受影子的存在。

  幼:“找到了。”

  幼:“它在我的後面。”

  幼:“它在我旁邊。”

  幼:“它在我前面。”

  由於大班的幼兒對於謎語這種形式都比較喜歡,因此以謎語的形式匯入,一下子就激發起幼兒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為下面的活動做一個鋪墊。

  接下去透過教師的提問“那你的影子朋友在哪裡呢?”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將幼兒帶領到太陽底下找影子。

  二、開展遊戲“踩影子”,鞏固幼兒對影子的認識。

  師:“我們來玩一個‘踩影子’的遊戲,想玩嗎?”

  師:“記住,在跑得時候注意避開其他小朋友,不要碰撞在一起,保護好自己。”

  師:“這個遊戲好玩嗎?你踩到誰的影子了?”

  師:“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進行遊戲“踩影子”,知道自己動的時候影子也會跟著動。

  幼:“想。”

  幼:“記住了。”

  幼:“我踩到了她的影子。”

  幼:“我發現我踩住一個人的影子,但是如果他走了之後,影子也會跟著她走。”教師透過“踩影子”的遊戲,讓幼兒觀察自己影子的變化,因而出現了各種不同造型的影子,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幼兒也能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大膽地做出回答,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三、透過“藏影子”遊戲,瞭解影子形成的奧秘。

  1.遊戲“藏影子”。

  師:“剛剛我們玩了‘踩影子’的遊戲,現在請你們來玩一個‘藏影子’的遊戲,想一想怎麼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不被別人踩到呢?試試看。”

  師:“你有什麼好辦法把你的影子藏起來或者把你的影子變沒了呢?來試試看吧!”

  2.引導幼兒藏影子。

  師:“遊戲好玩嗎?你是怎麼把影子藏起來的?”

  師小結:在陽光找不到的地方,在大的影子(如樹、樓房等)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沒了。

  3.幼兒猜測討論。

  師:“那哪些地方會有影子呢?為什麼有影子?”

  師小結:因為物體擋住了陽光就有影子了。幼兒遊戲“藏影子”,知道藏影子的辦法。

  幼:“想。”

  幼:“跑到班級裡去。”

  幼:“跑到樹下面。”

  幼:“跑到大的影子下面藏起來。”

  幼:“因為那裡有太陽,太陽照著我們,我們就有影子了。”本環節引導幼兒在找到影子之後又去“藏影子”,充分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透過遊戲引導幼兒主動地探索影子的奧秘,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鬆、活躍、愉快的環境,讓幼兒在這之中,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同時根據自己的猜測,透過實踐,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

  四、合作玩手影遊戲。

  教師示範手影,請幼兒猜猜這是什麼。

  師:“影子還會跟我們玩遊戲呢,看老師的手變一變變成什麼了呀?”

  師:“你們也用小手變一變,看看你的小手會變成什麼?”

  師:“書上還有好多好多的手影遊戲,請你們學會了,表演給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嗎?”幼兒與教師、同伴一起玩手影遊戲,知道影子可以變成不同的形狀。

  幼:“變成了老鷹。”

  幼:“變成了小狗。”

  幼:“她變成了小兔子。”

  幼:“好,我要變一隻老虎出來。”本環節根據幼兒對影子朋友的認識,知道影子還可以變出好多不同的形狀。透過老師的示範,引起幼兒對探索研究各種其他小動物的興趣,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影子的奧秘,也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

  教學反思:

  本週由於天氣的原因,沒有太陽,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只能在室內進行。本次活動原本要是感知太陽光對形成影子的作用,主要透過“踩影子”和“藏影子”的遊戲直接幫助幼兒進行有關影子形成的具體經驗的獲取。因為沒有陽光,教師只能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來展開討論,孩子們對影子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的,對於教師提出的兩個遊戲也是躍躍欲試。但對於如何藏影子,因沒有親身的嘗試,顯得有些糾結。之後進行的手影遊戲介紹時,許多幼兒都看著圖片跟著一起做,一會小兔子、一會老鷹的,顯然幼兒對於這種自然形成的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沒能玩到“踩影子”和“藏影子”的遊戲,還是有點遺憾的,爭取在下次有陽光的是時候,帶著他們去操場玩一回,讓他們感受一下影子的奧秘。

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5

  活動目標:

  1、觀察、記錄牙齒的外形特徵,瞭解牙齒的基本外形結構。

  2、學習牙齒名稱:切牙,尖牙,磨牙,瞭解牙齒外形與功用的關係。

  3、發現事物間的相互關係,提高觀察、概括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難點:

  學習牙齒名稱:切牙,尖牙,磨牙,觀察、記錄牙齒的外形特徵。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我奇怪我發現》

  2、幼兒換下的乳牙;牙齒模型;黑板上畫好的兩張張開的大嘴。

  3、人手一個小鏡子、電筒、筆。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自主觀察。

  請幼兒用小鏡子自主觀察自己的牙齒,瞭解幼兒在觀察時使用的不同方法。

  二、學習觀察方法。

  1、運用提問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

  2、師:你能看到牙齒的幾個面?

  你看到的每個面是怎樣的?用手摸摸有什麼感覺?

  你的牙齒有幾種牙齒呢?每種牙齒有幾顆?都長什麼樣?長在什麼位置?

  三、第二次運用新學的觀察方法自主觀察和記錄。

  幼兒邊觀察邊記錄在《小朋友的書·我奇怪我發現》第4頁上,教師關注幼兒的發現方法,並進行個別指導,引導幼兒發現外型特徵、數量和位置關係。

  四、師幼共同總結,引導幼兒概括出特徵。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換牙期,教師能及時地為幼兒提供跟牙齒有關的的教學活動是有助於幼兒及時瞭解自己的牙齒。

  透過觀察發現等變化讓幼兒有了充分了解,使幼兒有對保護牙齒的意識。

  用透過照鏡子,觀察等方法讓幼兒觀察自己的牙齒,從幼兒生活中的自己來作為學習探究的物件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

大班科學響雷時我不出去教案6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雷電的形成和危害。

  2.懂得防止雷擊的基本知識,並知道雷雨天要待在家裡,不做危險的事。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課件《響雷時我不出去》;音樂《打雷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談話。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聽到過打雷看見過閃電嗎?它們是什麼樣子的?請你們學一學。

  二.教師和幼兒一起看PPT,讓幼兒初步理解雷電的產生和危害。

  圍繞剛才觀看的影片進行提問: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嗎?為什麼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雷電有什麼危險?

  三.圍繞課件內容與幼兒展開討論怎樣防雷電。

  教師小結:

  (1)在室內怎麼防雷。

  (2)在室外怎麼防雷

  八、表演遊戲:《下雨啦》。

  情景設計:播放音樂,兔媽媽和兔子們隨著輕快的音樂採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啦,兔媽媽和兔子們趕快躲雨,雨停了,兔媽媽表揚躲得好、躲得對的小兔。

  活動反思:

  對於雷雨天孩子們還是比較熟悉的,只是關於雷電形成的過程不知道,在聽老師講解的時候,孩子們都聽的很認真,我將重點放在雨點的形成上,孩子們很快就明白了。在自我保護上我們採用了情景表演的模式,更深一步的加大孩子們的自我保護經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