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江導遊詞介紹

關於平江導遊詞介紹

  蘇州是一座擁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能把蘇州城與這天堂相比,可見這座城市的非凡魅力了。

  其實早在春秋吳越時期,蘇州就已經形成了城市的格局。可是,在蘇州民間卻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先有平江路,後有蘇州城”。那麼,這條平江路與古城蘇州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親緣關係呢?我帶著滿滿的好奇心,來到這條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角的老巷一探究竟。

  說到平江路,在蘇州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相當的重要的啊。一位在平江路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阿姨告訴我,早在宋、元時期,這蘇州府原本叫做平江府。而我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平江圖》,就是800多年前蘇州古城的城市地圖。所以啊,在地道的蘇州人心目中,平江路才是老大,這蘇州城啊只能算得上是老二。

  走在平江路上,踏著一塊塊被蘇州古老歷史細細打磨的青石板,真不清楚這老街上的一磚一瓦到底留下了多少故事傳奇,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啦。

  1 懸橋巷 錢伯煊故居

  我最先來到的就是連線臨頓路和平江路的懸橋巷。懸橋巷本是條極為普通的小巷子,卻因為與明朝萬曆年間的大宦官魏忠賢扯上了關係而被人們熟知。根據《吳縣誌》的記載,懸橋巷本名叫做迎春巷、員橋巷。後來,魏忠賢在巷內建了真館,出於安全考慮修了座懸橋,小巷也就跟著更名為懸橋巷了。別看這懸橋巷只是短短的一段,這巷子裡的建築幾乎都是以明清時期為主的。更值得稱道的是,除了魏忠賢之外,懸橋巷的歷史還與住在這裡的另外幾個名人緊緊聯絡在了一起,先讓我故弄一下玄虛,答案馬上揭曉。

  懸橋巷21號、23號、25號就是一代名醫錢伯煊故居,25號門口懸掛的鎦金招牌上赫然寫著“錢宅”兩個字。

  有人說:“蘇州狀元、御醫多”,也有人說:“吳人療病多神異”,這些讚美之詞都說明了“吳門醫派”如同“吳門畫派”一樣譽滿天下。錢伯煊就是這樣

  一位吳中名醫。錢伯煊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全國頗具影響的婦科專家。據說這位錢大夫曾經治好了一位東歐某國外交官夫人的不孕症,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話。

  我所在的這座錢宅歷史悠久,確切的始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了。整個老屋都是在明代住宅基礎上逐年改建而成的,其中最為古老的要算是主軸線上的第二進大廳了,無論是構架還是區域性構件,至今仍然保持著明代建築的特徵。廳前庭院敞亮,磚刻門樓古樸典雅,上面題寫著 “世德流芳”四個字。

  老宅當年曾經用作診所。錢大夫在1982年離崗退休後,就回到了這間老屋頤養天年,直至去世。

  2 洪家大院

  從錢伯煊故居出來,接著往前溜達這就到了懸橋巷27、29號,這裡被稱為洪家大院,產權人正是清末狀元洪鈞。這位洪狀元十分了得,曾經先後擔任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外交大臣,成為中國古代狀元中惟一的外交官。就是不知道咱這第一外交官的是不是精通四國外語的精英了。

  提起洪狀元,知道的人可能少了點兒。但是說到他的夫人賽金花,知道的人那可就多了。當時的民間有一種非主流說法是:晚清中國的兩個名女人,一個是慈禧,另一個就是賽金花。可見這位賽金花女士的人氣。那絕對是人氣排行榜上響噹噹的人物啊!

  話說當年洪鈞在服孝期間結識了蘇州名妓賽金花,據說,兩人初遇之時,這洪鈞已經四十九歲了,而賽金花呢才十三歲,還不是中國十大名妓的當選人。但就這樣的一段忘年戀情,讓賽金花搖身一變,從青樓名妓成了大清狀元的第三房姨太太。這也稱得上是麻雀變鳳凰的一次成功轉型了。這洪鈞對賽金花也算得上的有情有義,不但沒有嫌棄她的卑微出身,還帶著她一同出使了歐洲,引得當年街頭巷尾到處議論紛紛,各種報紙不惜長篇累牘登載此事,而這段故事也不斷地出現在了小說、詩篇中。

  據說洪鈞當年還專門給賽金花造了房子,就是洪家大院傳說中的“第七進”房,也就是現在的27號。當年的賽金花,茶餘飯後的休閒活動就是在大院裡聽聽評彈,唱唱崑曲、京戲,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滿耳的字正腔圓也是不錯的享

  受。在下人的眼裡,她是個溫和善良的人,絲毫沒有轉型不成功女人的那種尖酸與刻薄。惟一讓她覺得有些鬱悶的,就是大夫人對她總是冷鼻子冷眼的`。

  1890年的盛夏,周遊完四國的洪鈞帶著已經聲名大噪的賽金花回到了蘇州,這次他們住進的是懸橋巷29號。

  這座29號狀元府第是洪鈞出使回國後所建的。佔地3000平方米。祠堂在住宅東南部,有門屋,享堂及兩廡,是四合院佈局。享堂梁枋雕刻繁複。洪鈞死後,賽金花就搬離了這座曾經給過她無數美夢的老宅院,去了上海,重操舊業,搖身成為一代晚清名妓,最終取得中國十大名妓排行榜上第九的位置。

  3 石橋

  走出懸橋巷,我又回到平江路的主街道上。這兒面街的老房子坐東朝西,二層樓房居多,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清一色的磚木結構,顯得古樸典雅。

  由北往南,我逆著平江河的流向而行。平江路沿河而築,路邊全是石砌低欄。既然有河,那就少不了橋。平江路上的橋可真不少。打南邊兒由苑橋起,到華陽橋落筆,中間還有思婆橋、壽安橋、雪糕橋等等十多座石砌古橋。這些石橋造型古色古香,只是這名字多少透著些古怪。路邊一位曬著太陽的老大爺樂呵呵,慢悠悠的跟我說,你別瞧這名字古怪,其實每個名字啊都是很有來歷的,就說那座雪糕橋吧,就是因為“張孝子轉雪為糕以奉親”而得名的,再說那座思婆橋,原本是叫“師婆橋”,就是因為橋旁原來有一個尼姑廟,後來就被大家訛傳為“思婆橋”了。

  4 衛道觀前 潘宅禮耕堂

  跟老大爺道別之後,我按照他的指點,來到了一條名為衛道觀前的巷子。一開始,我很好奇,衛道觀前?這是個什麼名兒啊?後來才知道,蘇州人喜歡在某某標誌性建築後面,加上一個“前”或“後”字,比如衛道觀前、玄妙觀前、鎮撫司前??等等等等不勝列舉。衛道觀前就是因為街道位於一座名叫衛道觀的元朝道觀前邊兒而得名。

  這條小巷並不起眼,等你進入巷子卻會發現,這條不起眼兒小巷竟然承載著元明清三朝諸多的風雨故事。如果有時間,翻開方誌還會發現此地香火曾經十分旺盛。。

  衛道觀前西頭是潘宅的禮耕堂。如果以巷中部的水井為分界線的話,那麼這個潘宅就佔據了小巷北側將近四分之一的長度,佔地6700平方米。這樣大的規模,在整個蘇州私家宅院中也是數得著的。

  上了些年紀的老蘇州告訴我,舊時蘇州城裡有不少大戶人家,潘姓就是其中之一。實際上,潘姓又分為兩族,俗稱“貴潘”與“富潘”。所以蘇州又有這樣一句老話:“蘇州兩個潘,占城一大半”。 “貴潘”呢,指的是潘世恩、潘祖蔭這一脈。這祖孫兩位都高中過狀元,分別官至乾隆朝和光緒朝軍機大臣,族中許多人都功名顯達,身居高位。自然,“貴潘”便成為了蘇州的名門望族,聲名之顯赫那就更不在話下了。“貴潘”之“貴”便是由此而來。“富潘”在鼎盛時期曾經擁有蘇州觀前街的大部分商號:像什麼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點、黃天源糕團、文昌眼鏡店??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鄭州,就說老北京人兒熟知的老綢緞莊“瑞蚨祥”吧,那就是潘家的重要產業。

  好了,大茅寨到了,大夥隨我下纜車。恭喜各位,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大茅寨山頂了,這就是當年湯曠將軍修築城池的山頂,大茅寨上有兵寨的東門,當時修建的城牆現在還依然聳立在山崖邊上,聚義廳遺址,還有炸藥臼、艾氏古墳等都等著遊客們的到訪。好了,各位,我們現在到了大茅寨的艾氏古墳,這裡安葬著艾氏的先祖。前面懸崖邊上還有四座道光年間的古墳,也是艾氏古墳。艾姓是本地的一個大姓,曾經有一個笑談,因為艾氏祖墳坐北朝南面向美女峰,所以艾氏後人或才子文人,或多情佳人,都是風流之輩,當然這僅僅是個笑談,但裡面也可以看出我們美女峰的魅力所在。大家請看對面,對面就是觀音壁,傳說上面有一百零八尊觀音像,誰能全部認出來就能得到觀音護佑,一世幸福。大家再沿著這些炸藥臼往前面走,這裡就是飛身巖,歷史記載朱元璋圍困大小茅寨七年不破,劉伯溫獻一計謀,假裝撤兵,將軍士化妝成農民分散在附近,並吩咐部分士兵用松針當秧苗插在田間。湯曠將軍在大茅寨上遠望寨下圍敵已撤,農民開始播插秧苗,以為安好無事,於是不顧手下反對,從此處攜兩片門板飛身下崖親自去打探,在我們看到的漿市河邊遭到伏擊,寡不敵眾被捕獲,而且被判斬立決,一代英豪就此殞命,屍體被拋在漿市河邊的露屍坪,後來石牛寨上群龍無首,朱元璋自然就長驅直入,取物探囊了。從湯將軍兩片門板飛身下崖的典故中,我們是不是相信傳說中的飛巖走壁確有其事呢。另外,我還想,作為領導,是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親歷親為呢,呵呵,有些時候,似乎得不償失。

  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湯曠將軍當年佔寨起義時好漢們建造起來的水城,水城上的城牆、城門至今仍存在,見證著當年的峰煙歲月。置身水城下,大家是否為這麼壯觀的城牆而歎服,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是當時為防禦北面來敵進犯而歷時數年耗費數萬人工建成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