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博物館的導遊詞

鋼琴博物館的導遊詞

  鋼琴博物館導遊詞篇一: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導遊詞

  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彙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在鼓浪嶼有自己的音樂學校、音樂廳、交響樂團、鋼琴博物館及風琴博物館,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喜歡音樂的人,可以漫步街頭聽琴音,在音樂美景中迴歸寧靜,找回遺失的純真。當然,你也可以放任自己亂走,縱情迷失在鼓浪嶼,沒有路線規劃隨心所欲的徜徉於遊客稀少的幽靜巷子或老洋房中,還有歷久彌新的萬國建築,別有一番風味。

  旅行不一定要有什麼意義,不在乎目的地,不在乎沿途的風景,甚至不在乎看風景的心情,只在乎逃離我們曾經固守的原地。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參觀就是鼓浪嶼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人們常說來廈門必去鼓浪嶼,來鼓浪嶼必來鋼琴博物館。這個鋼琴博物館究竟有多麼神秘,待我們一會去一探究竟。在進去之前,小陳在此給大家個小小提醒由於鋼琴屬於個人的收藏,所以大家進入參觀是請把相機,手機收起。帶上心靈和眼睛去感受鋼琴的世界。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展示世界各國名古鋼琴的專業博物館共分2個展館,館內所有的鋼琴都是照片上這位胡友義先生捐贈的,胡友義先生鼓浪嶼人他1936年出生在鼓浪嶼,現定

  居澳大利亞。中國第一個鋼琴博物館的締造者。 從小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胡友義更是把對鋼琴的收藏視作生命的一部分,他收藏了世界各地的100多架古鋼琴。現在大部分鋼琴多存放在鋼琴博物館內。事不宜遲,我們進去一探究竟。

  各位團友請看過來,這在手推車上面的這一架是手搖鋼琴,它沒有鍵盤,只有一個把手,搖一搖就能發出聲音,裡面的曲子是設定好的,總共有10首曲子,每首持續大約45秒,它的發音原理是在一個大圓筒上面排上一根根的釘子,搖的時候釘子就碰到琴錘,琴錘就去擊弦發音了。這是早期小販拉到鬧市上作買賣的時候用的,搖一搖,發出動聽的音樂來吸引遊客。是不是覺得很奇妙呢?

  舒楠,這是一架羽管鍵琴,大家看看這架鋼琴跟其他鋼琴有什麼不一樣的嗎?沒錯,細心的遊客可能發現啦,它有兩層琴鍵,琴鍵的顏色正好跟鋼琴相反。由於鋼琴在當時還是貴族間的奢侈品,彈琴的人都是些貴族的小姐。這麼多的黑鍵是為了襯托當時貴族小姐柔軟白皙的雙手。還有羽管鋼琴奇妙的在於,裡面的發音裝置也與現代鋼琴不同,鋼琴都是琴錘擊弦發童年,這架是沒有琴錘的,只有一個鉤撥,跟古箏、豎琴一樣,以撥絃發音,它裡面有四套琴絃、八個踏板,這種琴在十六、十七世紀的時候比較流行,後來隨著鋼琴製造業的發展慢慢的就越來越少生產了,廠家在戰爭年代被炸燬以後就沒有再重新修建,所以現在遺留下來的這種羽管鍵琴非常稀少。所以我們今天能見到這架鋼琴師非常幸運的。

  這架倫德牌鋼琴五十年代產於愛爾蘭。它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塑

  料,價格比較便宜。用塑膠製成的這種鋼琴它的零部件壞掉就不可以更換,質量不夠理想,所以這種鋼琴很快就被淘汰,這種一次性鋼琴,它也可以稱為世界上最蹩腳的鋼琴。

  接下來大家看到這架是世界最知名的鋼琴品牌“士坦威”,鋼琴的中的奢侈品,擁有一架斯坦威鋼琴師每一個演奏者的夢想。眼前這架鋼琴產於1875年,它是一架九尺演奏琴。大家看到正前方有一副油畫,那請大家猜猜畫上的演奏者是誰呢?這位是曾經當過波蘭總理的著名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上個世紀初他在澳洲開演奏會的時候就曾經用過我們館內的這架“士坦威”。譜架旁有兩盞非常名貴的燭臺,燭杆是一位老人,手上拿著柺杖腰上圍著蛇,柺杖代表時間,蛇代表智慧。接下來大家請看左連連牆上掛的這幅畫是法國著名畫家雷諾亞的作品《少女與鋼琴》,畫上的鋼琴和我們這架實物鋼琴的款式大致相同,這是胡友義先生花費六年的時間才找到的,當我們欣賞這副名畫時,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呢?一百多年過去了,畫上的少女與鮮花都已消失無蹤,只有藝術才是永恆的。

  近80架百年古琴安家在這依山傍海、風景如畫的江南園林式花園內,在左邊,有千年巨石和百年古榕的掩映,前方是浪花習濺,濤聲迴響的大海和沙灘,自然和音樂在這裡得到了最和諧的統一。一切是否就如張愛玲筆下的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呢?

  由於時間有限,那麼此次的鋼琴博物館之行在一首悠揚的《鼓浪嶼之波》中結束啦。下面請大家欣賞《鼓浪嶼之波》。

  有人說水上的鼓浪嶼,在他看來是“一隻彩色的樓船”;花間的鼓浪

  嶼,是“永不歸去”的春天;月下的鼓浪嶼,則是“在睡眠中的美人”。但是旅行的時間總是如此的短暫,我們還沒來得及欣賞,關於鼓浪嶼和鋼琴還有著許許多多故事等著我們去訴說,由於時間關係今天不能為大家一一講述。今天的廈門之行雖然結束啦,但是關於廈門的故事和記憶還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延續。

  鋼琴博物館導遊詞篇二:鼓浪嶼鋼琴博物館解說詞

  你們好!歡迎大家參觀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展示世界各國名古鋼琴的專業博物館,共分2個展館,館內所有的鋼琴都是照片上這位胡友義先生捐贈的,他1936年出生在鼓浪嶼,現定居澳大利亞。胡先生曾經說過:“不論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嶼都是我永遠的故鄉,我把我畢生收藏的鋼琴放在這裡展覽,是我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搬回了家!”相素的話語裡透露出胡先生對故鄉深深地眷戀之情!胡先生從小學習音樂,曾留學於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

  我們館內的這些古鋼琴都有一、二百年的歷史了,首先我給大家介紹的這架“舒維登”它於十九世紀中期產於德國柏林。琴的上面有兩盞煤油燈,因為當時沒有電,所以鋼琴的照明一般都是用油燈或蠟燭。整架鋼琴的外殼都是用上等桃花芯木製成的,上面的花紋都是天然的木紋。桃花芯木是世界動植物保護協會明令禁止砍伐的十大物種之一,它防蟲蛀、硬度高、柔韌性強,年代越久顏色和光澤度越好。早期鋼琴的黑白琴鍵分別是用烏木和象牙製成,這架鋼琴也不例外,用這種材料製成的琴鍵可以吸嘆,彈琴的人手如果流汗了還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早期的鋼琴只有貴族家庭才能夠擁有,它也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擺設品,是身份的象徵。

  我們館內最早的鋼琴就是這架四角鋼琴,它於1801年由英國的克萊門第製造出來,當時還沒有發明鑄鐵,整架鋼琴的發音板和釘弦框全部都是用木板製成的,所以它所能承受的拉力就很小,一般我們在彈奏鋼琴的時候琴絃需要承受16到20牛的拉力,所以相對於這種全木製的琴絃板琴絃就不能用得太粗,太粗的話彈奏起來木板就容易裂,這種鋼琴比較容易走音,音量相對也比較小。

  這架“士坦威”也是一架四角鋼琴,製造於1864年,它的體積比“克萊門第”大了許多,而且琴絃板全部都是用鑄鐵製成了,琴絃也粗了許多,採用交叉式的琴絃,這樣就可以拉長琴絃的長度,使它的音量更大,音色也更美。“士坦威”是世界第一鋼琴品牌,其製作工藝80%都是手工藝的,每一架鋼琴需由400個工匠用9個月到1年的時間完成,擁有一部“士坦威”鋼琴,是所有鋼琴演奏者夢寐以求的事。

  圖片上這架鋼琴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架,它於1720年由義大利的克里斯弗利製造出來,現安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

  在鼓浪嶼出生的知名音樂家和鋼琴家有200多位,柱子上掛著的這些照片上的人物是他們當中的傑出的代表。許興艾是最年輕的一位,她於1976年出生,三歲開始學琴,四歲就在鼓浪嶼三一堂作首次演出。1995年獲美國總統的“青年藝術學者獎”。99年獲得茱利亞音樂學院的最高榮譽獎“帕茨切克”獎。這是她的父親許菲星,他的叔叔許斐平,許興艾8歲隨父親移民美國,他們是一個音樂世界。周淑安是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林俊卿原本是醫學博士,後來學聲樂,研究了“咽音練聲法”,並且是一位男中音歌唱家;李嘉祿、卓一龍也都是鋼琴家,陳佐湟是中央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殷承宗也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

  羅尼西,這是一架三角鋼琴,羅尼西是一位制琴師的名字,因為他的制琴技術比較高,被當時的薩索尼宮廷重用,成為宮廷御用的制琴師。它的鑄鐵板上面有三個宮廷勳章,這是為了表彰他高超的制琴技術而由宮延特赦的。

  左邊這架是“博森多福”鋼琴,它的共鳴效果比較好,音樂家李斯特非常推崇這種品牌的鋼琴。右邊這架是“貝克斯坦”德國人把賓士小轎車喻為“汽車中的貝克斯坦”,可見它的聲

  譽是非常卓著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奧地利鋼琴家巴杜拉.斯科達就曾用一臺從樓上摔到地下後照樣還能彈奏的貝克斯坦,它的音色比較柔和。這兩個制琴工廠都在二戰期間被炸燬了,現在市面上看到的這兩種品牌的鋼琴都是二戰之後重新修建廠家生產出來,我們館內的這兩架是二戰之前的產品,非常珍貴。

  這在手推車上面的這一架是手搖鋼琴,它沒有鍵盤,只有一個把手,搖一搖就能發出聲音,裡面的曲子是設定好的,總共有10首曲子,每首持續大約45秒,它的發音原理是在一個大圓筒上面排上一根根的釘子,搖的時候釘子就碰到琴錘,琴錘就去擊弦發音了。這是早期小販拉到鬧市上作買賣的時候用的,搖一搖,發出動聽的音樂來吸引遊客。

  舒楠,這是一架羽管鍵琴,跟鋼琴不一樣,它有兩層琴鍵,琴鍵的顏色正好跟鋼琴相反,這麼多的黑鍵是為了襯托當時貴族小姐柔軟白皙的雙手。裡面的發音裝置也與鋼琴不同,鋼琴都是琴錘擊弦發童年,這架是沒有琴錘的,只有一個鉤撥,跟古箏、豎琴一樣,以撥絃發音,它裡面有四套琴絃、八個踏板,這種琴在十六、十七世紀的時候比較流行,後來隨著鋼琴製造業的發展慢慢的就越來越少生產了,廠家在戰爭年代被炸燬以後就沒有再重新修建,所以現在遺留下來的這種羽管鍵琴非常稀少。

  布羅德伍德,這是我們館內最高的一架鋼琴,有6.5尺高,它的琴絃是向上豎的,這麼高演奏者和觀眾不能面對面的進行交流,所以這種琴流傳了50年就沒有再生產了。

  這是一架扇型的自動風琴,是當時有錢的貴族專門請人訂做的,琴蓋蓋上就是一件很好的擺設品,非常精緻。

  風神,這也是一架自動風琴,模仿管風琴的造型製造出來,上面那些管是裝飾用的。裡面放了一卷打孔的樂譜,這裡有兩上黑色的栓塞,一拉出來踩踏板就能發出聲音。

  齊克寧,它是一架世界上體積最大的四角鋼琴,體積這麼大是為了擴大它的音量,但如果放在家裡太佔位置,如果作為演奏廳用呢,它的琴蓋開口處對著演奏者,聲音就無法向更遠的地方傳播,觀從聽到的演奏效果就不是那麼好,所以,到了1880年之後這種琴就不再生產了。

  威爾坦,這是一架產一澳大利亞的自動鋼琴,它也是兩用的,會彈琴的人可以用手彈,不會彈的可以用腳踩,它的發音原理是靠氣體推動琴錘擊弦發音,是早期供貴族小姐們自娛自樂的時候用的。它的樂譜是一卷一卷的,根據音的高低和音值的長短在一張紙上打上大大小小的孔,一卷就是一首曲子,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磁帶。

  接下來,歡迎大家參觀我們的二期展館,二期展館的主題是讓遊客瞭解鋼琴的發展史。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二館解說詞

  你們好!鋼琴的演變和發展是隨著社會經濟、工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首先,我們要讓大家瞭解鋼琴的發展史。我們二期展館裡擺列了世界上各種不同時期的鋼琴,牆上掛的是各個不同年代的鋼琴絃列架,這也是鋼琴最重要的內部構件。大家請看,早在1820年,由於受到工業發展的侷限性,鋼琴的琴絃板全部都是用木板製成的,用木板製成的琴絃容易鬆動,聲音不大,音色也不夠,琴絃採用直線形。到了1845年左右,隨著工業的進步,琴絃板開始有了四分之一鑄鐵的成分。十九世紀中期,琴絃板已經有了二分之一的鑄鐵製成,而且琴絃採用交叉斜形,那麼這種鋼琴就能把琴絃拉得更長,使它音量更大,音色也更美。所以早期木製琴絃的鋼琴就逐步被淘汰了。

  大家請看,這是1811年英國製造的科勒德鋼琴,它是最早成型的立式鋼琴,是現代立式鋼琴的前身。這架鋼琴是主要的特色是隻有一個踏板,這是非常稀有的,一般的鋼琴都有2至4個踏板,琴板上面的'平板雕花是典的歐洲特色。1928年是鋼琴發展的最頂峰時期,再後來由世界經濟大蕭條,鋼琴的發展逐漸衰落,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小型的“迷你”鋼琴。它

  的特色是體積小,價格便宜,但因為它琴絃短,聲音不夠美的侷限性,所以隨著世界經濟和鋼琴製造業的復甦,這種琴慢慢的就不再生產了。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架是“埃拉德”,在19世紀上半葉許多作曲家和鋼琴家都喜歡和這種品牌的鋼琴,其中包括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等。我們館內立式鋼琴的上門都是平面的,只有這一架是兩層呈階梯式排列,上面還有精美的雕花,整架鋼琴呈現出一種脫俗、典雅的風格。旁邊這架是1835年產於法國的奧舍牌鋼琴,它是專門設計在帆船上使用的。這架琴的鍵盤可以收起,這是為了節約帆船有限的使用窨,這種設計在鋼琴製造史上是非常稀有的。在琴的下方精心設計兩扇櫥門,開啟一看,原來裡面是鋼琴的弦列架,這兩扇櫥門只是作為裝飾。整架琴的做工看起來異常精美,所以鋼琴在古時候作為家庭最重要的擺設品,或稱之為一種傢俱,是不無道理的。這架倫德牌鋼琴五十年代產於愛爾蘭。它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塑膠,價格比較便宜。用塑膠製成的這種鋼琴它的零部件壞掉就不可以更換,質量不夠理想,所以這種鋼琴很快就被淘汰,它也可以稱為世界上最蹩腳的鋼琴。

  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架是我們館內最小的鋼琴,它於上個世紀初產於阿根廷。在我的右手邊這一架是科爾門,它產於浪漫主義時期,整架鋼琴看起來雕琢精美而氣質華麗,它的外殼都是用上等的桃花芯木製成的,譜架旁的燭臺板是可以稱動的,移出來點就能照到譜架上的樂譜,推進去也不佔位置,鑄鐵板上面的花紋是鎦金的,是模仿明代宣德爐上的圖案用純黃金澆鑄而成。大家表看這架“克伯思”,為了體現一種富麗堂皇的氣勢,它的體積比普通的鋼琴寬了兩寸。“修瑪亞”,這架鋼琴有兩個譜架,把上面的譜架拉出適於合奏,收起來用下的的譜架就可用於獨奏。接下來大家看到這架是世界最知名的鋼琴品牌“士坦威”,產於1875年,它是一架九尺演奏琴。大家看到正前方有一副油畫,畫上這位是曾經當過波蘭總理的著名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上個世紀初他在澳洲開演奏會的時候就曾經用過我們館內的這架“士坦威”。譜架旁有兩盞非常名貴的燭臺,燭杆是一位老人,手上拿著柺杖腰上圍著蛇,柺杖代表時間,蛇代表智慧。接下來大家請看左連連牆上掛的這幅畫是法國著名畫家雷諾亞的作品《少女與鋼琴》,畫上的鋼琴和我們這架實物鋼琴的款式大致相同,這是胡友義先生花費六年的時間才找到的,當我們欣賞這副名畫時,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呢?一百多年過去了,畫上的少女與鮮花都已消失無蹤,只有藝術才是永恆的。

  接下來大家看到這架十九世紀上半葉產於英國的科勒德鋼琴,琴上有一本畫冊,它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館編撰的大型畫冊《國寶》,畫冊內所介紹的百件歷史文物藝術珍品,是從故宮九十一萬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其中就有我們琴板上面的這隻紅鳥,它是我國五代西蜀最著名的花鳥畫家黃筌唯一存世的寫生畫,這種鳥已經絕跡,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胡先生他身為中華兒女對我們民族所擁有的悠久的歷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倍感自豪之情。琴的側面還鑲嵌有廈門的市鳥——白鷺,幾十年的異鄉生活使胡先生的思鄉情結更加強烈,為此他請澳洲著名的工藝師在琴身上精心鑲嵌了兩隻白鷺,並深情地把這架琴稱為“思鄉琴”。在澳洲,胡先生以幫助、培養中國留澳青年鋼琴家和捐建鋼琴博物館而聲名遠揚,為此,澳洲電視廣播公司專門為他跨海越洋的攝製了一部長達一小時的記錄片,這也是澳洲電視廣播公司第一次為華人制作記錄片。旁邊這架藝術鋼琴是我們的鎮館之寶,琴身上同的花草蟲魚圖案都是澳洲所特有的動植物,是用澳洲細木純手工鑲嵌上去的。它是模仿十六、十七世紀的習管鍵琴製作而成,鋼琴是擊弦,而鍵琴是撥絃,就如琵琶或豎琴,以撥絃發音,聲音比較細膩,同樣這架鋼琴也有兩層琴鍵,黑白鍵的排列與鋼琴剛好相反。

  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架是1905年德國製造的“松瑪”牌名琴,這檯曆經百年的古鋼琴至今還儲存得如此完美如新,並且還有購置這臺鋼琴的憑證——一張發票,還有一把鑰匙。發票上標明當時這架鋼琴在當時是非常名貴的,抵得上一個普通人十幾年的工資。中間這架鋼琴前面多出了一個裝置,這是自動鋼琴最早的發音裝置,它同樣需要一卷樂譜而後踩動踏板發出聲音,和大家在一館看到的自動鋼琴所不同的是,在它的琴錘下方還需要另外一臺鋼琴的

  琴鍵與之相對應,想要進行彈奏這樣的形式既麻煩又佔空間,後來製作者就把它們合二為一成為一臺完整的自動鋼琴。最旁邊的這架“紐麥亞”二十世紀初產於德國,它的上門有一個用整塊烏木鑲進去的人頭像,他就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和鋼琴家貝多芬。當我們用這架鋼琴彈奏樂曲的時候,不由自主會使我們懷念起這一位把一生都獻給了音樂的鋼琴史上最後一位古典派作曲家。

  後廳的這架“普萊耶爾”1877年產於法國,它的音色清亮悅耳但又帶點朦朧的感覺,很容易真實地表達情感。著名鋼琴演奏家肖邦最青睞這種品牌的鋼琴。 旁邊這架“布魯斯納”產於1937年,它是我們館內最大的一架三角鋼琴,是胡先生的母親留給他的遺產,胡先生非常珍愛它。以前在澳洲的家裡,胡先生經常用這架琴彈奏樂曲以寄託對母親的哀思!

  近80架百年古琴安家在這依山傍海、風景如畫的江南園林式花園內,在左邊,有千年巨石和百年古榕的掩映,前方是浪花習濺,濤聲迴響的大海和沙灘,自然和音樂在這裡得到了最和諧的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