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宴會禮儀習俗

中俄宴會禮儀習俗

  從本質上看,宴會禮儀文化不僅僅是飲食禮儀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標誌。中俄兩國宴會禮儀文化是因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產生的,因此也具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民族特色。我國的宴會禮儀文化更關乎政治,而俄羅斯宴會禮儀文化更多反映了俄羅斯社會和歷史的變遷。中國宴會禮儀存在的意義是為統治者的政治服務,對倫理和規範進行了強化,讓傳統儒家文化得以在宴會上面面俱到,變成引領不同階層群眾行為的榜樣和制度。而俄羅斯宴會禮儀文化的意義在於反映社會和歷史發展及變遷,將其中蘊含的物質理念轉化為促進俄羅斯精神形成的主要方式。

  一、中俄宴會禮儀文化中用餐工具的對比

  宴會禮儀文化內容中,餐具佔據較為主要的地位,因此筆者先從餐具部分入手,對中俄兩國的宴會禮儀文化的不同做出對比研究。

  中國老百姓在飯桌上最常見的餐具就是筷子,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已經超過三千年。筷子最早的說法是箸,由於材質為竹子,因此以“竹”為部首。但是箸的發音有著停滯不前的意思,沒有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因此我國人民將箸改為筷,意味快速發展的意思,表達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筷子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中國人好吃的名聲也來源於此,中國人只要有了筷子,一般什麼食物都可以夾取到,可謂一“筷”在手,美味不愁。

  俄羅斯飲食中使用的用餐工具一般為匙、刀、叉,在使用不同食物的時候,還需要根據食物的冷熱、味道以及食材使用不同的刀叉,也需要配合以碟、瓢、杯、鍋、碗等工具。據史料記載,俄國是在彼得一世之後開始使用刀叉匙開始進食的,因此刀和叉是俄羅斯在飲食文化中必須具備的工具,而且材質上也比較偏愛陶瓷餐具。俄羅斯公民在用餐時往往是右刀左叉,吃魚類食物的時候要使用三齒叉,吃溫度較低的菜式時使用較小的叉子,溫度較高的菜式使用較大的叉子,麵條、果凍、布丁、雞蛋和魚都是不能用刀切之後再食用的。吃麵條的時候要右手拿著叉子,只叉起兩三根麵條,然後進行旋轉餐叉,待麵條卷在叉子上之後再放入口中,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用嘴吸食麵條,發出聲音也是不允許的。

  二、中俄宴會禮儀文化中用餐氛圍的對比

  簡言之,俄羅斯的宴會禮儀文化以靜為主,中國的`宴會禮儀文化以動為主。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重大外交和政治問題都是在宴會上得到處理和解決的。我國古代較為流行的一種禮儀宴飲活動——“鄉飲酒禮”,是由統治者從領地中請來各式各樣的人才,按照宴會禮儀文化開設宴飲活動,在宴會上與其討論國家發展等相關大事,因此可以說我國從古至今都有著宴會文化禮儀活動的存在。除此之外,中國人講究排場在國際上也是很出名的。對封建時期的國家統治者來說,吃飯的行為並不是為了吃飯,而是利用飯菜的樣式和數量體現其帝王的價值和地位。

  俄羅斯的宴會文化禮儀和中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宴會上發出較大聲音都屬於不禮貌行為。在俄羅斯人的觀念中,吃飯也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更多的意義在於和朋友進行友好交往,宴會的主人會很在意客人對食物的評價,更會希望客人把餐桌上的食物都吃光。這不僅是對食物味道的讚賞,同時也體現了客人對主人的尊重和感謝。俄羅斯人無論是在餐廳還是家裡,基本都會保持輕聲細語的用餐氛圍,像中國一樣的小吃夜市和大排檔的熱鬧氛圍基本不會存在。

  隨著全球化程序的不斷加快,現在很多中國人也開始學習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學會了很多可以借鑑的宴會禮儀文化,但是也不能因此失去我國飲食文化的優點,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中加速發展才是真正的大國之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