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的特點禮儀知識

兒童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的特點禮儀知識

  侵犯行為

  總的來說,侵犯性行為在這一階段數量比以往減少了,但形式卻增多了。幼兒階段侵犯行為主要是作為孩子達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學階段,孩子們開始有意傷害其他人。孩子的打鬥事件發生率降低了,但個人差異表現得更持久。有些孩子總是喜歡攻擊他人。許多研究證明,家長對孩子的培養方法與之相關。家長的一些舉動會助長孩子的侵犯行為,比如,家長對孩子的惡作劇覺得好笑;因孩子攻擊別人佔了上風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勵孩子用攻擊行為對付別人。

  當家長不能用一貫的準則來鼓勵或懲罰孩子的侵犯行為,孩子會認為侵犯行為是有效的,可取的.。實際上,攻擊行為雖然有時能帶來一時利益,卻會造成一些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同伴關係差,學習困難等。有些問題會一直持續到成年階段。比如,好鬥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難,離婚率較高。

  壓力

  雖然小學階段應該是個無憂無慮的時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經常顯得不快樂、沮喪、眼淚汪汪。5~11歲的孩子活躍、不知疲倦,同時也十分敏感和膽怯。男孩容易有多動、任性的問題,女孩則容易出現感情上的自閉。哪些事件特別會使孩子感到壓力呢?失去父母、學習止步不前、在課堂上尿褲子、父母之間衝突、偷竊被抓、被懷疑撒謊、成績差、被叫去見校長、動手術、在班上被嘲笑、轉學、不被選中、比賽失敗等,是孩子普遍認為最容易令他們難受的事情。那麼,遇到問題後,孩子會向誰尋求情感支援、指導和陪伴呢?

  大部分孩子認為:母親是一切幫助的來源,朋友是提供陪伴和感情支援的第二重要支柱,老師可以提供資訊和指導,但不是陪伴。父親最能夠提供知識和資訊,但常常不能給予直接的幫助。不管怎樣,孩子得到的關心和支援越多,越能幫助他們抵禦壓力、渡過難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