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雙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雙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導語: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作為機械工程一級學科下的各個專業的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牽涉面廣,涵蓋內容多,知識體系涉及到現代高新技術及學科前沿。以下是小編整理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雙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論文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我校的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及車輛工程等專業基本上在大二的下學期都開設了這門課程(一年級的大學英課程已經結束),如果本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效果好,不僅使學生獲得該課程本身的精髓,還能提高英語閱讀及英語思維的能力,也為後續專業課雙語教學打下基礎。但是若教學效果不好,則會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影響後續專業課的學習,並且使他們對雙語教學及英文資料產生畏懼。所以在進行雙語教學時我校首先在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將該課程設為雙語教學課程試點,力圖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運用能力[1]。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我校安排的是32節理論學時加8學時的實驗課,理論課上課時採用雙語教學,大部分同學都對新鮮事物很好奇,最開始的2學時基本上是專門講解專業詞彙,同學們由好奇到了解,在後面的講授中由採用30%的英語到採用50%的英語,最後過渡到70%的英語講授,循序漸進,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能緊跟老師的步伐。透過一個學期32節理論課的雙語教學,學生不僅會認、聽專業詞彙,而且在後面的實驗教學環節時會說出大部分的專業詞彙[2]。由此可見雙語促進了專業課程的學習,也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一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生感覺有難度

  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一般在大二下學期開課,學生剛剛結束公共基礎課(數學、物理等)的學習,準備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過渡,接觸許多全新的概念和內容,學生感覺學習起來難度很大。(2)學生本身英語水平有限,大部分學生可能還沒達到大學英語四級的水平,由於學生的聽說能力相比讀寫能力有一定的差距,而雙語教學需要的恰恰是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3)開設互換性與技術測量雙語課時,學生還未接觸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我們的專業英語是在大四的上學期才開設),很多專業詞彙都不懂,也造成其聽說水平不高。鑑於以上因素,少部分學生不願上雙語課,個別的甚至會排斥雙語教學。

  2對教師的要求較高

  雙語教學需要教師一方面擁有豐富的機械工程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應具備相當高的英文水平。目前我校的專業課教師基本上雖然都是工學博士畢業,但由於中國的教育模式決定他們的英語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欠佳。因此,教師備課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語詞彙及語法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專業知識的更新上,造成專業知識和英語的錯位,可能導致雙語教學變成簡單的英文翻譯課或是專業英語課,勢必會造成教學質量下降。

  3教材缺乏

  雙語教學一般選用英文原版教材會更加原汁原味,但是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我們設定的是32學時,一直選不到合適的英文教材,於是選用的是中國質檢出版社的第三屆機械工業部優秀教材,這樣勢必還要教師翻譯專業詞彙及組織語言表達,除此之外,在講解具體的知識點如第一章孔與軸的極限配合(Limits and Fits)時,要講清楚三種配合即間隙配合(clearance fit)、過盈配合(interference fit)、過渡配合(transition fit)需要動態地演示三種配合並以英文解釋,還是有很大的難度。再比如在講解配合制(fit system)是基孔制配合(hole-basis system of fits)還是基軸制配合(shaft-basis system of fits)時,還要配合實物模型操作講解,因為用的是中文教材,所以很多教案都要教師花費很大的精力。

  二雙語教學對策

  要確保雙語教學能取得雙贏,即專業基礎與英語水平雙豐收,避免專業知識沒學好,甚至專業知識和英語都沒學好的'局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教師方面

  明確認識:實施雙語教學之前,對學生進行動員,做好雙語教學的宣傳工作,使學生明確雙語教學目的,從思想上先接受機械工程學雙語教學。此外,高校也應重視雙語教學,為雙語教學環節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援,包括雙語教學工作量計算方法、課時津貼、獎勵等政策。

  合適教材:要想雙語教學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會選用國外原版英文教材,建議在此教材基礎上適當補充一些符合中國國情的內部講義,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既能保證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學科前沿動態。同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整理一些相關教學資料發給學生,如電子教案、最新案例、學科前沿知識等,還可以建立互換性與技術測量雙語課程學習網站,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

  教學模式:一般來講,雙語教學模式有3種形式:(1)教師講授以漢語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規的英語課堂用語。(2)教師以英語講解為主,對較難的專業知識輔以漢語解釋和說明。(3)教師全部用英語講授,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並且用英文完成作業[3-4]。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教學內容特點,採用靈活多變的講授模式,如難度小的用英文講解,難度大的用中文講解,難度適中的用半中文和半英文講解,要講究實效,要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

  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原始板書講授的基礎上,可以引進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利用動畫、最新圖片、影片短片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做到圖文並茂,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講授的知識和原理。比如基孔制配合(hole-basis system of fits)和基軸制配合(shaft-basis system of fits)等學生認為比較枯燥的知識,利用圖片展示和播放影片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瞭然。

  師資提高:大力引進學科能力強、英語水平高的複合型教師,壯大雙語教學師資隊伍;有計劃地將英語水平較高的專業課教師分批次進行培訓,作為未來開展雙語教學的師資積累。高校還可以組織雙語教學的專業教師到國外知名大學進行短期或中長期的學習,旁聽國外相關課程的教學過程,親身體驗英語講授課程的細節、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組織專業教師到國內重點大學進行旁聽學習;聘請國外專家學者來校講學,組織學校教師觀摩學習。

  2學生方面

  課前預習:每次課後由老師佈置下次課的相關詞彙,讓學生預習下次課的相關詞彙,也告訴學生下節課的授課內容,如在講第四章表面粗糙度之前,預先佈置下一節中將涉及到的有關詞彙有:Surface Texture(表面結構)、surface imperfection(表面缺陷)、surface profile (表面輪廓)、primary profile (原始輪廓)、roughness profile (粗糙度輪廓)、waviness profile (波紋度輪廓)、sampling length (取樣長度)、evaluation length (評定長度)、mean line (中線)、mean width of the profile elements(輪廓單元的平均寬度)等[4]。讓學生提前預習和熟悉這些命令,這樣課堂教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後鞏固:為了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英語接受及消化能力,在每次課後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用英文來完成,可以鞏固教學效果。此外。在校園裡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建立]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比賽、開展外語文化周活動等,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英語聽說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外學習中,應增加專業英語詞彙的學習和專業論文的閱讀,透過大量閱讀英文文獻,熟悉科技英語文法的特點,為雙語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雙語課程的開展受到專業性質的制約,高校要合理設定雙語課程,為了實現雙語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應該充實師資力量,選用合適的英文教材,建立良好的外語環境與學習環境,採取互動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才能發揮雙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靜.高校理工科雙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研究,2013.36(1):43-44.

  [2]韓建俠,俞理明.我國高校進行雙語教學學生需具備的英語水平[J].現代外語,2007,30(1): 65-72.

  [3]顧學雍.聯結理論與實踐的CDIO-清華大學創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1):10-1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