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類論文

心理學實驗類論文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de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de科學,兼顧突出de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下面是心理學實驗類論文,請參考!

  心理學實驗類論文

  心理學本科生心理諮詢技能提升探析

  摘要:針對目前高校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實踐教學存在de問題,提出案例督導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透過“教、學、做、評、思”五個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和提升應用心理學本科生de心理諮詢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心理諮詢技能;實踐教學模式

  隨著時代和社會經濟de飛速發展,急速de社會變遷也引發各種社會心理問題,人們對心理學專業也越來越重視,自從1998年應用心理學專業被列入本科專業之後,全國有23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心理學專業。但是從社會對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de需求來看,學校de培養目標與社會de需求間還存在巨大差距。以某重點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就業情況為例,就業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雖然只有少數學生畢業後沒有就業,但是有將近百分之四十de學生找到de工作與所學專業關係不大。這樣de現狀使得應用心理學專業發展處境非常尷尬。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de畢業去向一般為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業de心理諮詢機構、監獄、醫院和企事業人力資源管理,但是用人單位認為學生de實踐動手能力不夠,初入職場de畢業生則認為是在學校de學習中缺少實踐教學de環節。而應用心理學專職教師也一致認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缺少心理諮詢de實戰技能,是目前心理學學科發展面臨de困境。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出現de問題是人才培養de薄弱環節,這一短板也直接制約專業de發展,因此,要提升應用心理學專業de教學質量,必須改進實踐教學de模式,以便培養受社會歡迎de專業型人才。

  一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實踐技能培養中存在de問題

  應用心理學本科生de實踐教學在各高校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有de高校也形成自己de一些特色。比如浙江大學採用導師制與核心課程相結合de核心能力培養模式,北京師範大學“6+1”培養模式以及瀋陽師範大學採取小學期實踐教學de方式[1]。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各個實踐教學環節de過程不夠深入,一般都傾向於形式化;第二,學校內de實訓基地de真實度不夠,和校外de基地合作流於形式,沒有讓學生進行長期de實踐,沒有“走出去”de實戰演練。第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分離,以學習心理諮詢技術為例,學生學習諮詢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學de各個理論流派,也熟記每個流派de方法,但是不能將所學de知識點融會貫通地運用,還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遇到de主要難題之一;第四,學生學習de主動性差,教師不能充分調動學生de積極性。很多學生採取消極de態度對待教學實踐環節,不能主動學習,缺乏獨立思考de能力和追求創新de精神,習慣於老師de灌輸式學習,面對老師佈置de任務,不能自覺開動腦筋。

  二“案例督導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de提出

  工作坊教學模式是實踐性非常強de教學模式,它最初起源於德國,在20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產生。其主要特色是在一個互助de小團體中形成輕鬆de、有趣de氛圍,每次活動設定一個專題內容,圍繞主題內容開展多種形式de心理互動活動。透過心理體驗活動學習理論知識、增加體驗領悟。本文主要以“表達性繪畫藝術案例督導工作坊”為例,從“教、學、做、評、思”五個環節來闡述如何透過心理輔導和體驗互動解決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心理諮詢技能提升遇到de瓶頸,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de心理諮詢專業技能。

  (一)“寓教於樂”de教學思想

  “教”指de是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師教授參加者關於工作坊主題de相關知識,當然這些知識de講授並非傳統de認知教學模式。傳統de認知教學模式是以心理學理論知識de掌握和考核為主,而工作坊教學模式下de教師de“教”教de是心理諮詢de技術和方法。以“表達性繪畫藝術案例督導工作坊”為例,在工作坊開始前採用自願報名de原則,在系統學習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基礎課程de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中選取20名對繪畫心理治療感興趣並有意願參加課外實踐教學活動de學生,參加每週一次,每次2.5小時de表達性繪畫藝術工作坊活動,“表達性繪畫藝術督導工作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理論講授de主題是:(1)第一單元:繪畫治療總論;(2)第二單元:線條顏色繪畫心理分析;(3)第三單元:樹木測驗與心理疾病篩查;(4)第四單元:人物測驗與自我認識;(5)第五單元:房樹人測驗繪畫分析;(6)第六單元:五維畫測驗;第二階段為以小組為單位de團體繪畫心理活動體驗階段:(1)第一單元:畫出你心中de自己;(2)第二單元:相親相愛一家人;(3)第三單元:心中曼陀羅;(4)第四單元:我de家庭圖;(5)第五單元:風景構成法;(6)第六單元:離別和祝福。相對於傳統教學模式,案例督導工作坊de教學模式是開放de、嶄新de、活潑de,不拘泥於講授形式de,在每個單元課程內容開始前,教師會帶領學生做一個熱身活動,以便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並活躍團體氛圍,會選擇有趣de心理活動,如“大風吹”“松鼠和大樹”“進化論”“輕揉體操”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de角色也發生重要轉變[2]: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播者而是活動de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教師與學生de地位是平等de,在工作坊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de主體作用,教師de作用是啟發學生思考對活動de感悟,對自我de發現和對人生de理解。

  (二)“在做中學”de學習策略

  美國教育家泰勒[3]認為:“學生學到什麼取決於他做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什麼。”在做中學是有效de學習策略之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活動de實施是高等學校培養人才de重要組成部分。以“表達性繪畫藝術工作坊”為例,學生de理論學習和體驗活動是和去福利院基地實習一起進行de,講授完一個單元內容,參加de學生們就去福利院給孩子們做相應de心理繪畫體驗活動,再將收集de福利院兒童de畫作在下一週工作坊de時間進行小組分析討論和教師講解,根據每一位孩子de畫作特點(如色彩、畫作內容、表達心情等)進行心理學解讀,明確心理干預方向。所以案例督導工作坊模式下學生de學習有以下優勢,第一,在“做”中學習掌握繪畫心理諮詢de技巧,學會繪畫技術應用於心理輔導工作[4]。學生一邊實習一邊進行理論學習。第二,在“做”中學會運用理論知識,提升對理論學習de自信心,能夠獲得學習de成就感,提升學習興趣。第三,在“做”中學會團隊合作,解小組成員de需求和願望,能夠形成凝聚力。例如在“相親相愛de一家人”單元教師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沒有語言交流de團體繪畫,每人每輪畫一筆,然後經過十幾輪過後,形成一幅整體de畫作,再給畫作命名,並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示。整個過程既是團隊合作能力de培養,又是心理諮詢技術de運用,增進小組de成員de榮譽感和自豪感,培養互助合作de精神。第四,在“做”中學會探索,培養獨立思考de能力和發現能力。探索自己de內心深處de同時,體察他人de內心世界。比如“畫出你心中de自己”這個單元,教師涉及課程de目de就是讓學生透過繪畫de形式發覺自己de性格特點,更加解自己,增進自我認識。同時也會安排以小組為單位de互相討論,就小組成員de性格特點進行分析。

  (三)“互動評價”de教學活動

  在案例督導工作坊中,互動討論是工作坊de重要環節,以“心中曼陀羅”活動為例,參加者在創作完曼陀羅作品後,說出自己對畫作de感知和理解,同時小組成員也會參與到討論之中,與創作者一起討論畫作反應de心理內涵。再如在福利院兒童de畫作中,房樹人繪畫測驗不同de人會看到不同de內容,透過同伴de討論,開闊眼界,更好de學習繪畫心理諮詢de技術,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de能力,又有利於掌握技術de精髓,所以“互動評價”這一環節在案例督導工作坊教學模式中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質疑de良好品質,提高學習de有效性,同時聯絡表達溝通de能力。

  (四)“反思提升”de訓練方法

  “反思提升”中de“思”包括以下兩點,第一,是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結束後收穫de反思。在案例督導工作坊中,每次工作坊活動結束前,教師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小組成員用一句話來表達今天參與活動de感受,這也是反思提升de訓練。第二,學生在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結束後收穫de反思。在案例督導工作坊中,教師會對參加福利院社會實踐de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布置家庭作業,每個學生每次去福利院後要形成當天de工作記錄,在整個12次志願服務工作結束後,結合老師同學de案例分析,也要撰寫一份整體de案例報告,案例報告de撰寫過程就是實踐反思de過程。另外,學生de“思”主要是對自己從“教、學、做、評”方面實踐教學訓練狀況進行反思。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定期反思,這樣才有益於學生de成長,達到提升內涵de效果。這樣教與學de雙方經過課後de“反思提升”實現學會反省自己,有益於促進學生de個人成長,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5]。

  三小結

  結合福利院社會實踐基地de效果,我們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案例督導工作坊”實踐教學效果予以評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心理學de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其具有從事心理諮詢或人力資源相關行業de基本職業素質和能力。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學生de認識能力顯著增強,學生能夠透過案例督導工作坊活動更加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擴大自我意識範圍,開闊眼界,更客觀地評價他人和周圍環境;其次,學生de專業能力顯著提高,活動加深對理論de理解,在實踐過程中進行重新體會,針對實踐中de案例教師予以及時準確地指導,實際接觸真實de心理輔導工作,增加學生對專業de熱愛,能夠穩固樹立專業思想;再次,學生de實踐能力迅速提升,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邊學邊做,在做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開拓學生動手動腦de能力,培養積極性;最後,學生de綜合能力有所提高,綜合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組織能力、自我認識能力等綜合素質,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de創新能力獲得提升,進而使得學生de就業信心顯著增強。

  參考文獻

  [1]歐賢才,劉惠珍,楊曉玲.應用心理學專業“345”實踐教學模式de探索與實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1(129):139-144.

  [2]黃越.工作坊教學模式下de大學教師角色—以翻譯課堂教學為例[J].大學教育科學,2011,6(130):56-60.

  [3]周永紅.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de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4,15:122-123.

  [4]曾金霞.工作坊教學模式下de大學生心理諮詢技能訓練策略[J].廣西教育,2016,8:112-114,122.

  [5]柴亞東.作坊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中de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3,5(14):112-11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