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土木本科畢業論文

電大土木本科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根據會計專業教學的要求,對學生所學知識和理論進行綜合運用的培訓,旨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素養,提高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素質得到提高,創造性得以發揮,從而達到培養會計實用型人才的目的。下面是電大土木本科畢業論文,歡迎參考閱讀!

  第一篇: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創新實踐

  1土木工程創新史的簡要回顧

  現代土木科技的發展肇始於現代經典力學理論的建立。在這之前,古代的工程師是基於直覺的經驗與實踐的摸索來進行土木工程建設。直覺的經驗來自於對自然世界的觀察與模仿,比如金字塔模仿了沙堆,使人直覺地意識到類似的三角結構是安全和穩定的。在精緻的科學理論出現之前,實踐的摸索是人類建設活動的主旋律,不僅創造了人類輝煌的建築史,也凝聚了古代工匠或者說古代工程師創新的智慧。近代的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科技飛速的進步,同時土木工程科技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新的理論、材料、工具的大量湧現,使土木工程的面目出現了巨大變化。可以說,土木工程創新大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人類真正地進入到城市化時代。土木工程中劃時代的創新包括混凝土的發明、鋼鐵的發明、玻璃的發明以及以電力和石油作為能源催動的各種機械的發明等;包括工程力學理論的發現和建立;包括計算機的出現所帶來的計算革命;包括以懸索橋、斜拉橋、鋼結構、預應力體系為代表的工程結構形式的創新等等。所有這些偉大的創新構築了當代社會的全部面貌,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活。

  2工程專案創新方法與創新實踐

  2.1創新的分類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將創新分成了5種,即:

  1)開發新產品或者改良原有產品;

  2)使用新的生產方式;

  3)發現新的市場;

  4)發現新的原料或半成品;

  5)建立新的產業組織。

  按照此分類,工程技術創新包括了前4種。筆者認為,如果從需求來源分類,創新可以分成2種,即主動創新和被動創新。主動創新以需求為導向,如人類產生了更加方便的跨越江河的需求時,人們開始檢索人類的知識庫,並嘗試建立新的知識,透過知識的組合以及創意來實現上述目的,從而實現了創新(如現代的懸索橋、斜拉橋等跨越能力強的結構形式的創新);被動創新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創新。與主動創新所不同的是,被動創新往往是在時間、資源以及現有方法的約束下,實現更加經濟、安全或更高質量等諸目標,或其中一個目標。如筆者在北京市中關村西區地下綜合管廊施工中,有1棵紅牌古銀杏樹處於地下結構的正上方,在經過了幾輪關於異地移植、就地移栽等方案研討後,決定採取就地保護的方式,並經過多種施工方案的比選,最終確定採取暗挖隧道的方式實現結構的穿越(見圖1,暗挖長度16m),最終順利完成了對古樹的保護任務。

  2.2創新方法與創新實踐工程

  實踐中很難說有真正科學而高效的創新方法,因為創新的邊界是十分模糊的,對有些人,某些方法是新的,對另一些人則是使用過的。但就狹義的創新意義上來講,如果你不知道,而透過學習和應用,實現了某種目的那就是創新。如果某種技術對某個行業是陌生的,而對另一個行業是成熟的,那麼將其應用於陌生的行業也屬於創新。因此,創新又是司空見慣的。創新實質上就是一個增值的過程,它將創造出比因循傳統更多的價值。筆者透過若干工程技術實踐,嘗試梳理和總結出實現技術創新的若干方法。

  2.2.1新理論應用型創新方法

  以現代斜拉橋為例。第1座現代斜拉橋是1955年德國DEMAG公司在瑞典修建的主跨為182.6m的斯特倫松德(Stromsund)橋。如果沒有20世紀初建立的非線性力學作為理論基礎,該橋的建設是無法想象的。而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有限元法的提出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又極大地解決了困擾工程設計人員多時的受力計算繁重的難題,才使斜拉橋的設計施工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並逐步取代懸索橋(因其需要巨大的錨碇和優良的地質構造而有諸多限制)而成為大跨徑橋樑的首選結構形式。新理論應用型創新是在新的理論基本成熟後,透過將其應用在實際工程設計或施工中而產生的重大創新。這種創新具有基礎性、重要性和高度可複製性,一般都屬於重大創新。

  2.2.2新技術應用型創新方法

  該創新方法有大量的應用機會,並隨著社會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各種新技術也層出不窮。在20世紀90年代,微型計算機技術開始大量使用,併成為了施工人員的辦公工具。以筆者在山海關路面工程專案中的實踐為例,透過研究微軟辦公軟體EXCEL的各種功能,發現了其優越的計算功能。筆者應用其“公式”的功能,計算道路各個結構層的標高,再把圖紙中相關設計引數按要求輸入後,計算機就能夠很快計算出相應結果,複核後完全正確。由於應用了該軟體的這項功能,大大降低了原來人工計算的勞動量且提高了準確性,並能完整地輸出結果,成為過程控制的重要檔案。該功能的使用雖然與現在的辦公軟體應用比起來,非常簡單,但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創新,也能創造價值。僅以計算機技術為例,我們就能開發出許多實際的功能應用,從而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精確性與效率,解決人工無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如在北京永定門南廣場專案中,筆者和專案技術團隊應用MIDAS有限元分析軟體,準確分析了橋樑頂推過程中各個工況的受力狀態,確保了頂推過程的安全可靠。同時還應用該軟體模擬分析了該專案桁架式節段導梁體系的受力狀況,藉以指導導梁的設計和安裝。

  2.2.3類比借鑑型創新方法

  該方法還可以稱為“他山之石”的創新方法。如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地下交通聯絡通道工程專案中,對於大量開挖過程中遇到的地下管線懸吊等問題,筆者借鑑了大量的橋樑結構形式來解決大跨度的懸吊難題。例如:

  1)針對10kV地下電纜跨越(85+25)m溝槽,筆者借鑑了懸索橋的結構優點,確定了懸索懸吊的方式;

  2)跨越25m溝槽的2根現況雨水管線的懸吊,筆者借鑑了拱橋的結構優點,創新性地確定了三角拱橋的懸吊方案;

  3)對於一般小型的、跨徑不大的管線,筆者確定了鋼管桁架拱的懸吊方案(鋼管為廢棄材料)等。類比借鑑型創新方法在行業融合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應用也十分廣泛。許多房屋設計中大量地引進懸索、斜拉、預應力等技術實現了大空間的設想,而橋樑結構裝飾引入房屋建築的裝飾技術又極大地美化了橋樑的外觀,因此該創新方法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要想正確運用好該方法,最重要的是增強學習、開闊視野,不能以所謂專業的背景知識而畫地為牢。

  2.2.4技術組合型創新方法

  技術組合型創新方法也是在工程中經常用到的,可以稱之為工藝組合型創新方法。維基百科關於工藝的定義是指勞動者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增值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製成品的方法與過程。比如建築工程中最為常見的混凝土,其成型工藝非常常見,即利用某種支撐體系的結構構架來完成模板(模殼)的定型,在其中灌注流塑態的混凝土,透過振搗密實的方式形成設計所要求的形狀,並透過適當的養生方法來保證其強度的增長。混凝土成型工藝涉及到種類繁多的支撐體系、龍骨體系、模板種類、振搗方式和養生方法,而這些要素的不同組合就可以產生許多創新。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地下交通聯絡通道專案中,筆者將房建大鋼模、三角鋼架單側支模、液壓技術以及整體移動等施工工藝重新組合,形成了應用於明挖大斷面隧道結構的整體移動式模架施工體系,取消了常規的穿牆螺栓,減少了模架安裝與拆除的重複過程,提高了地下結構整體的'防水效能和表觀質量,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功效。

  2.2.5功能改進型創新方法

  以TRIZ創新理論為代表的創新方法是典型的功能改進型創新方法,也是當今主流的應用創新方法。TRIZ創新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普遍的技術進化系統法則,許多問題在不同行業有著相同的解決辦法,反之,一種解決辦法可以應用於不同的行業。這就意味著,在方法上可以在不同行業間引用,是有效提高創新效率的可靠辦法。如在永定門南中軸廣場橋樑頂推專案中,由於設計中鋼箱梁的節段間採用了栓接的方法(設計考慮焊接的可靠性差,而栓接可靠性更高),如採用傳統的四氟乙烯滑塊作為滑動體系將很難解決栓接凸起處過支墩的問題,因此筆者引用了適應性更強的滾輪式滑道設計思路,設計出了固定滾輪式滑道,解決了施工中的矛盾。

  2.2.6模仿與仿生型創新方法

  儘管人類社會在工業革命之後,特別是資訊化革命的今天,土木科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關於自然世界的許多奧秘仍然不為我們所知,因此在許多工程實踐過程中,我們仍然會以自然為師,借鑑和模仿自然界中存在的精妙的結構形式、功能特性等來實現對工程的創新。如:1947—1949年義大利結構工程師奈爾維和建築師巴託利(NerviandBartoli)設計的義大利都靈展覽館的巨形拱頂就是仿葉脈肌理而建造起來的;美國結構工程師富勒(BuckminsterFuller)是另一位有創造性的人物,他從自然界中的結晶體與蜂窩的稜形結構中獲得啟示,創造了一系列驚人的大空間結構作品(1958年他在美國巴吞魯日建造的聯合油罐車公司大樓的巨大彎頂,直徑達115.2m)。懸索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熱帶原始人利用森林中的藤、竹、樹莖做成懸式橋以渡過小溪。有文字記載的懸索橋雛形最早的要屬中國,直到今天,仍在影響著世界吊橋形式的發展。顯然,懸索橋的發明就是早期仿生創新的典型案例。

  3結語

  據相關文獻記載,創新的方法有300餘種,而筆者僅就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方法加以總結,主要目的是希望筆者的初步工作能夠給廣大的土木工程師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借鑑。人類的發展是生生不息的永恆程序,而土木工程的發展也必將日新月異。筆者在文中總結出的6個創新方法尚不足以概括全部的土木工程創新方法,但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土木工程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同時也應該用科學的思維來武裝頭腦,用科學的方法來統領自己的知識寶庫,打破常規,養成相容幷包的氣度,形成寬廣無涯的視野,以科技創新為己任,才能成為改變世界、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知識分子中的一員。

  第二篇: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

  1混凝土施工中出現裂縫的原因

  土木工程建築對施工技術具有較高的要求,並且過程複雜,涉及裝置使用和維修、勘測與設計等,混凝土是土木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混凝土受材質和設計規則等因素的影響,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紋,包括表面裂紋、深度裂紋和貫穿裂紋等,造成混凝土裂紋的主要因素包括溫度的變化、混凝土自縮、腐蝕和熱化等。

  2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

  2.1混凝土溫度應力的控制

  混凝土溫度應力的控制包括三個方面:

  1)減少施工中水泥的用量。溫度變化是導致混凝土裂紋的主要原因之一。水泥的水化過程產生的熱量無法釋放從而出現溫度應力。因此,採取其他材料代替水泥,或者減少水泥的用量是控制混凝土溫度應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多種低熱水泥,還可選擇相對熱量較低的水泥作為施工材料。

  2)施工過程應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澆築溫度,以防止出現溫度應力。基於此,混凝土施工時一般避免在夏天施工或者在正午時刻施工。若一定要施工則要採取必要的降溫措施。

  3)對於溫度過高的混凝土要實施強制降溫,降低混凝土出現裂紋的機率,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可在施工的混凝土中安裝冷水管,以防止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出現溫度過高的問題。

  2.2降低地基對混凝土的約束力

  降低地基對混凝土的約束力的主要措施為降低混凝土自身內部約束力和外部地基的約束力。混凝土結構自身的內部應力來源於內部溫度的變化,因此應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來防止內部約束力過大。除了降低混凝土內部的溫度應力外,還應對其採取保溫措施,如包括覆蓋法、暖棚法等。保溫措施可以防止混凝土內部溫度變化過大,實現溫度應力的降低。降低外部地基約束力的主要原因在於短時間、大面積的混凝土澆築會對地基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出現約束力。施工中,常在地基周圍設定滑動層,以降低外部約束力,確保混凝土澆築的穩固性。

  2.3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效能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是控制混凝土結構施工裂縫的重要手段,具體可按以下方式進行:首先,可在混凝土中摻進適量的新增劑,將混凝土的自縮值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當然,在新增劑的選擇上要符合相關標準,以達到降低自縮值的目的。其次,可新增合適的增強材料,包括有機纖維、金屬纖維或者無機纖維,其目的在於透過這些纖維產品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從而降低其產生裂紋的機率,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效能。最後,合理設計配合比,混凝土自身的材料配比將影響其質量和效能,因此在其配比設計時,應根據施工需求進行準確計算,並採用先進的手段獲取有效值,以確保施工混凝土的質量。總之,土木工程建築施工離不開混凝土結構。在建築施工中防止混凝土出現裂紋,控制混凝土材料的質量是提高施工質量的關鍵。這要求施工人員深入瞭解出現裂紋的原因,只有嚴把施工中混凝土這一關,才能為施工安全和建築物的質量提供保障。

  3總結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築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想要保證施工質量,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掌握十分重要。在建築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紋、降低溫度應力是施工的重點專案。施工人員應合理利用混凝土施工技術,確保混凝土施工在監督管理下執行,從而確保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

最近訪問